親子教養|孩子不是不想長大,而是缺少『練習長大』的空間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在親職教育演講裡,有家長提到:每次想和孩子說話,他不是沉默不語,就是莫名其妙生氣,讓她好無力。這句話引起現場許多家長的共鳴。

其實,青少年的「不回應」並不等於「不在乎」。

他們的腦袋正經歷劇烈的成長與重組,內心有千百種情緒翻騰,卻常常找不到合適的方式表達。

沉默、頂嘴、翻白眼,看似拒絕,其實有時候只是「無力消化」或「害怕表達錯誤」的一種防禦。

也有家長分享,孩子常常不洗餐袋裡的餐碗。當我好奇:「那孩子不洗可以嗎?」他回答:「可以啊,我跟媽媽會幫他洗。」我笑著回應:「那如果我是你的孩子,我也不會洗啊!反正放著你就會洗了嘛!」家長愣了一下,恍然大悟:「對耶!」。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會,而是我們太快出手,讓他沒有機會練習承擔。

我們一方面期待孩子長大獨立,另一方面卻又急著幫他收尾、替他安排、要求他乖乖照做。

青少年最敏感的,就是這份「矛盾」。

當他們感覺不到被信任,或覺得父母只是要他們照單全收,不想聽他真正的想法,沉默與怒氣就會成為最直接的反應。

那父母能怎麼做呢?

先承認孩子的感受。比起急著提問或說教,可以先回應:「我看到你現在好像很煩,不太想講話。」讓孩子覺得自己被理解,而不是被審問。

放慢介入的速度。餐袋沒洗、功課沒寫,可以提醒,但不要馬上接手。讓孩子體驗後果,比父母嘮叨更有力。

保持陪伴感。即使孩子不說話,也可以用一句「我在這裡,有需要再跟我說」來傳遞支持。青少年嘴上嫌你煩,但心裡仍然渴望有個隨時能靠近的港口。

青少年的叛逆、不回應,很多時候是他們在努力尋找「我可以自己來」的證明。當我們願意退一步,把「控制」變成「陪伴」,孩子就能多一步去學會成長。

其實,孩子心裡並不是不想長大,而是沒有被給予「練習長大」的空間。父母若能適度放手,給他一些責任與信任,他才有可能在一次次嘗試裡,累積出自信與力量。

如果我們真心希望孩子能夠獨立,那麼就要願意忍受他一開始的不完美,允許他跌跌撞撞,也接受他偶爾的失敗。

因為,被父母接手包辦的孩子,學不會負責任;被父母信任放手的孩子,才能真正長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蘇菲雅生活筆記-Sophia Chen 的沙龍
85會員
314內容數
與親子相關議題,包括親子溝通、親子互動,育兒經驗。
2025/09/28
在嘉義的一場青少年反毒工作坊,課堂中,他們寫下最重視的價值,多數提到「家人」;在冰山練習裡,他們看見影片少年渴望被愛的心。雖然偶爾打瞌睡、滑手機,但依舊願意參與、彼此肯定。這提醒我——沒有孩子真的想變壞,他們只需要有人看見、接住,讓心裡的善意種子有機會發芽。
Thumbnail
2025/09/28
在嘉義的一場青少年反毒工作坊,課堂中,他們寫下最重視的價值,多數提到「家人」;在冰山練習裡,他們看見影片少年渴望被愛的心。雖然偶爾打瞌睡、滑手機,但依舊願意參與、彼此肯定。這提醒我——沒有孩子真的想變壞,他們只需要有人看見、接住,讓心裡的善意種子有機會發芽。
Thumbnail
2025/09/25
孩子在手足出生後,常出現「行為退化」,其實不是故意搗蛋,而是渴望被愛的訊號。大人若一味要求「大的要讓小的」,容易讓老大心中積累委屈。孩子雖能讀懂父母表情,卻常誤解為「爸媽不愛我了」。父母若能給予專屬陪伴、肯定情緒,並理解公平是回應需要而非平均分配,就能幫助孩子在愛中被看見,安心成長。
Thumbnail
2025/09/25
孩子在手足出生後,常出現「行為退化」,其實不是故意搗蛋,而是渴望被愛的訊號。大人若一味要求「大的要讓小的」,容易讓老大心中積累委屈。孩子雖能讀懂父母表情,卻常誤解為「爸媽不愛我了」。父母若能給予專屬陪伴、肯定情緒,並理解公平是回應需要而非平均分配,就能幫助孩子在愛中被看見,安心成長。
Thumbnail
2025/09/24
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可能不只是身體不舒服,心理壓力也可能造成生理症狀。家長和老師應重視學童心理健康,給予理解和支持,別讓心理的痛苦被忽視。
Thumbnail
2025/09/24
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可能不只是身體不舒服,心理壓力也可能造成生理症狀。家長和老師應重視學童心理健康,給予理解和支持,別讓心理的痛苦被忽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陸陸續續會有家長會反映跟孩子溝通時不被理會而感到困擾,因此想用這篇文章分享一些經驗,讓家長做為參考!
Thumbnail
陸陸續續會有家長會反映跟孩子溝通時不被理會而感到困擾,因此想用這篇文章分享一些經驗,讓家長做為參考!
Thumbnail
孩子遲遲不開口說話,可能是因為口腔肌肉張力、認知理解能力、社會學習能力及內在動機等方面的問題。本文從增進孩子的動作控制能力、提高對事物的理解、模仿、簡化字詞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Thumbnail
孩子遲遲不開口說話,可能是因為口腔肌肉張力、認知理解能力、社會學習能力及內在動機等方面的問題。本文從增進孩子的動作控制能力、提高對事物的理解、模仿、簡化字詞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Thumbnail
常覺得和兒子說話時,會小小被他激怒。 一次例行性到學校,師長告訴我,希望兒子在與他人有不同看法時,不要急著通盤否定他人的觀察與推論。 兒子雖天性善良卻說話直白,這在他人眼中叫做白目,對和錯對他而言,就像是非題。我苦思良久才想到解方。 我建議他在不同意他人意見時,以微微點頭說:「有可能喔」來
Thumbnail
常覺得和兒子說話時,會小小被他激怒。 一次例行性到學校,師長告訴我,希望兒子在與他人有不同看法時,不要急著通盤否定他人的觀察與推論。 兒子雖天性善良卻說話直白,這在他人眼中叫做白目,對和錯對他而言,就像是非題。我苦思良久才想到解方。 我建議他在不同意他人意見時,以微微點頭說:「有可能喔」來
Thumbnail
在家裡明明就很「搞威」,而且說不定還很吵,怎麼在外面就「沈默是金」,而且越鼓勵還越退縮?其實可以用社交焦慮的觀點來理解孩子唷
Thumbnail
在家裡明明就很「搞威」,而且說不定還很吵,怎麼在外面就「沈默是金」,而且越鼓勵還越退縮?其實可以用社交焦慮的觀點來理解孩子唷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