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職教育演講裡,有家長提到:每次想和孩子說話,他不是沉默不語,就是莫名其妙生氣,讓她好無力。這句話引起現場許多家長的共鳴。
其實,青少年的「不回應」並不等於「不在乎」。
他們的腦袋正經歷劇烈的成長與重組,內心有千百種情緒翻騰,卻常常找不到合適的方式表達。沉默、頂嘴、翻白眼,看似拒絕,其實有時候只是「無力消化」或「害怕表達錯誤」的一種防禦。
也有家長分享,孩子常常不洗餐袋裡的餐碗。當我好奇:「那孩子不洗可以嗎?」他回答:「可以啊,我跟媽媽會幫他洗。」我笑著回應:「那如果我是你的孩子,我也不會洗啊!反正放著你就會洗了嘛!」家長愣了一下,恍然大悟:「對耶!」。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會,而是我們太快出手,讓他沒有機會練習承擔。
我們一方面期待孩子長大獨立,另一方面卻又急著幫他收尾、替他安排、要求他乖乖照做。
青少年最敏感的,就是這份「矛盾」。
當他們感覺不到被信任,或覺得父母只是要他們照單全收,不想聽他真正的想法,沉默與怒氣就會成為最直接的反應。
那父母能怎麼做呢?
先承認孩子的感受。比起急著提問或說教,可以先回應:「我看到你現在好像很煩,不太想講話。」讓孩子覺得自己被理解,而不是被審問。
放慢介入的速度。餐袋沒洗、功課沒寫,可以提醒,但不要馬上接手。讓孩子體驗後果,比父母嘮叨更有力。
保持陪伴感。即使孩子不說話,也可以用一句「我在這裡,有需要再跟我說」來傳遞支持。青少年嘴上嫌你煩,但心裡仍然渴望有個隨時能靠近的港口。
青少年的叛逆、不回應,很多時候是他們在努力尋找「我可以自己來」的證明。當我們願意退一步,把「控制」變成「陪伴」,孩子就能多一步去學會成長。
其實,孩子心裡並不是不想長大,而是沒有被給予「練習長大」的空間。父母若能適度放手,給他一些責任與信任,他才有可能在一次次嘗試裡,累積出自信與力量。
如果我們真心希望孩子能夠獨立,那麼就要願意忍受他一開始的不完美,允許他跌跌撞撞,也接受他偶爾的失敗。
因為,被父母接手包辦的孩子,學不會負責任;被父母信任放手的孩子,才能真正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