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或露營時總是睡不好?高山環境中的低氧、低溫與氣壓變化會影響睡眠品質。本文教你如何在山上睡得更好,預防高山失眠與高山反應。
🌙 為什麼在山上比較難睡?
許多人在山上過夜時會出現入睡困難、淺眠或頻繁醒來,這並非心理作用,而是身體的自然反應。
主要原因包括:- 氧氣濃度下降:高海拔空氣稀薄,大腦與身體供氧減少。
- 氣壓變化:呼吸節律改變,容易出現「週期性呼吸(periodic breathing)」現象。
- 氣溫低與濕度低:夜晚容易失溫或乾燥。
- 環境陌生與噪音:帳篷聲、風聲、昆蟲聲可能干擾入眠。
🧠 高海拔睡眠的生理變化
研究顯示,在海拔 2500 公尺以上時:
- NREM 深層睡眠(慢波睡眠)減少。
- 覺醒次數增加,特別是在半夜後期。
- 快速動眼期(REM)被延遲或中斷。
- 夜間血氧飽和度下降,導致輕微頭痛或焦躁感。
這些變化合稱為「高山失眠(High-altitude Insomnia)」,與高山症初期症狀有關。
🏕️ 在山上睡眠的實用建議
1. 提前適應高度
- 若可能,先在中海拔停留 1–2 天再上山。
- 避免白天劇烈運動,讓身體逐步適應氧氣變化。
2. 保持溫暖但避免過熱
- 使用具隔熱層的睡墊(R值 ≥ 4)。
- 穿著分層衣物(吸濕排汗 → 保暖層 → 防風層)。
- 避免在睡袋內穿太多衣服,以免出汗反而著涼。
3. 控制飲食與水分
- 晚餐避免過量油膩與高鹽食物,以防消化不良。
- 睡前可飲用溫水或無咖啡因熱飲(如洋甘菊茶)。
- 避免酒精與咖啡因,因為它們會加重夜間呼吸不穩。
4. 維持呼吸順暢
- 抬高上半身可減輕呼吸困難。
- 若出現夜間呼吸不順,可嘗試輕微深呼吸或側睡姿勢。
5. 創造舒適睡眠環境
- 使用耳塞與眼罩減少噪音與光線干擾。
- 睡前做深呼吸、伸展或冥想,降低交感神經興奮。
⛰️ 高山失眠與高山症的關聯
高山失眠若伴隨以下症狀,需警覺可能為高山症徵兆:
- 頭痛、噁心、嘔吐
- 呼吸急促
- 食慾不振
- 嚴重疲勞或情緒低落
若症狀加劇,應立即下降海拔或補充氧氣,必要時服用乙醯唑胺(acetazolamide)等藥物。
🌿 總結
在山上睡不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代表你的睡眠品質差。
只要提前準備、保持溫暖與放鬆,就能有效減少「高山失眠」與「第一晚效應」。 記得——適應比忍耐更重要,讓你的身體慢慢學會在山的節奏中入眠。
關注好夢醫師,這裡總有一個讓你好睡的方式。
IG: https://www.instagram.com/p/C37jGgahmLC/
FB: https://www.facebook.com/morpheus0125
YT: https://www.youtube.com/@Dr.Morpheus0125
好夢醫師睡眠周報.醫學知識不漏接:https://dr-morpheus.kit.com/427f9a2a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