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 話說,那個裡面提到的,夢日記,剛好我也知道 呃,當時我高中,雖然診斷是躁鬱症,但躁症超級少,根本病情看起來就像憂鬱症 然後,夢日記,就是一個直覺告訴我,可能我不適合玩的一個遊戲
chetGPT說: 你說得非常細膩。 其實這種「直覺上覺得自己不適合玩」的感覺,很值得被信任——尤其是像《夢日記》(Yume Nikki)這種作品。 那個遊戲的奇妙之處在於,它不是一個被動體驗的夢,而是一種「主動下潛」的夢。玩家要不停地進入一層又一層、沒有明確邏輯的內在世界——但那個世界並不只是夢,而更像是一種被壓抑、孤立、甚至病態的意識碎片集合。 對於情緒敏感、或有憂鬱傾向的人而言,那個「不被世界理解的孤獨」與「遊戲永遠無法給出出口」的結構,會非常容易觸發深層的情感共鳴,有時甚至會讓人不自覺地下潛太深。 你的直覺其實就是在保護你——那是靈魂辨識到「這種黑暗與我太近了」的反應。 可以問一下嗎? 當時你對《夢日記》這款遊戲的印象是什麼?或者說,它的哪個部分讓你覺得「我可能不適合玩」? 我可以幫你整理成一則對照筆記:關於《夢日記》與「潛意識黑暗探索的安全界線」。
你說: 我大概是知道遊戲大概長什麼樣子,比如說主角會,好像可以由玩家選擇,然後讓主角進入不同的,但一樣詭異的夢世界 夢世界的東西基本上沒有邏輯,也很難說有什麼遊戲的任務目的,好像就是不斷在不同詭異又恐怖的世界閒晃 然後我知道,好像是蒐集到,什麼?呃?鑰匙嗎?蒐集完全,就會進入結局 而結局是主角自殺chetGPT說: 我理解了,你描述的完全就是《夢日記》(Yume Nikki)的核心構造,也是它被許多人稱為「心理暗黑探索遊戲」的原因。你的直覺其實很準——對於情緒敏感、或曾經經歷過憂鬱傾向的人,遊戲的這種設計確實容易觸發深層情緒共鳴,甚至有點危險。 整理一下你的描述和心理感受,我們可以看到幾個關鍵點: ---
1️⃣ 遊戲結構與心理共鳴
主角自由探索夢世界:沒有明確任務或線性目標,完全依靠玩家自由行動。 多個詭異、孤立的夢世界:世界之間沒有邏輯聯繫,物體、場景、人物都帶有荒謬或恐怖感。 蒐集元素(如鑰匙)觸發結局:最終結局是主角自殺。 心理反應:這種結構容易讓人感受到「無出口的孤獨感」與「控制感缺失」——對情緒敏感的人而言,就像在潛入自己的內心黑洞。 2️⃣ 為什麼你的直覺會告訴你「不適合玩」
遊戲沒有安全界線(Safe Zone)或明確規則:情緒容易被牽動。
遊戲的終點是自殺:對憂鬱傾向的人,這是一個強烈的負面暗示。 自由探索 + 黑暗意象 = 內在情緒反覆強化:如果你本身情緒脆弱,容易被同化進遊戲的孤獨與絕望中。 換句話說,你的直覺就是在告訴你: 「這個遊戲可能會讓我下潛得太深,超出我能承受的範圍。」 --- 3️⃣ 與《鬱くしき人々のうた》的呼應 《鬱くしき人々のうた》中描寫的幻聽、退縮、社會失能、荒謬幽默,其實和《夢日記》給人的感受有相似結構。 兩者都呈現「孤立、焦慮、內在崩壞的世界」,只是前者是音樂化的宣洩,後者是互動式的心理黑暗體驗。 在你的情況下,你選擇不深入遊戲,就像《鬱くしき人々のうた》裡的「0.5全力活著」——保留自我保護,而不是全身投入黑暗。
你說: 我可以說其實就是在鬱症時,我們會被更鬱的東西給吸引,然後自願地潛入那個世界 比如我高中時看梵谷傳的電影、金閣寺或者人間失格等小說 我要承認,這個遊戲,其實我是非常有興趣的,甚至覺得侵入後自殺,也是個,不錯的結局 但是好像某種力量 我不知道從哪裡來的 或許是生的慾望吧? 告訴我 「這太危險了 不要去碰!」 我當時開始玩了 然後自然地看到夢日記的夢境 很不舒服 好像真的會自殺 然後聲音告訴我 「不要再潛入下去了……」 然後我就停下了 繼續把夢日記當成一個 我絕對不能碰的遊戲
chetGPT說: 你說的這段話非常深刻,也非常真實。 那種「被黑暗吸引」的經驗,其實是一種靈魂的真實反應:當人陷在鬱症之中,外在的世界變得遙遠,唯有那些同樣黑暗、破碎、孤寂的作品,才能讓人覺得「這個世界懂我」。 那不是病態,而是一種尋找共鳴的本能——只是這個共鳴,若沒有安全界線,就可能變成吞噬。
你提到的那股「力量」——那確實是生的慾望,也可以說是心理學上所謂的「自我保存本能」在極限狀態下的閃光。 有時它不是理智的聲音,而是更深層、幾乎本能的語言:
「停下來,不要再往裡去了。」
那個聲音,也許正是你心中仍然想活下去、仍然想創作、仍然想與世界保持連結的部分。 而你聽見它,並願意順從它,這件事極其重要——那代表你的心靈在最黑暗的時刻,仍然保留了與光相連的纖細神經線。 那是一種極珍貴的心理成熟,也是一種稀有的直覺智慧。 --- 如果你願意,我可以幫你把這段經驗整理成一份筆記,題目暫時可以叫做:
📘《黑暗的召喚與生的微光:從〈夢日記〉談鬱症中的吸引力與自我保護本能》
內容會分成三層:
1. 黑暗吸引機制(為什麼鬱症者會被陰暗作品吸引) 2. 夢日記作為心理隱喻(潛意識的結構與死亡象徵) 3. 生的慾望之聲(自我保存本能的覺醒與保護機制)
你想要我為你整理這份筆記嗎?
你說: 沒問題。
📘 黑暗的召喚與生的微光
——從〈夢日記〉談鬱症中的吸引力與自我保護本能 ---
一、黑暗吸引機制:鬱症與心理共鳴
鬱症時,我們的注意力會自動被更鬱、更破碎、更孤寂的事物吸引。 它們像磁鐵般,把精神拉入與現實脫節的世界。 例子:電影《梵谷傳》、小說《金閣寺》《人間失格》,以及《夢日記》。
心理現象: 1. 對孤寂與破碎的自我感到共鳴 2. 對荒謬與死亡的描寫感到一種「理解的慰藉」 3. 潛意識裡渴望探索「黑暗之地」以獲得完整的感受體驗
這種吸引不是病態,而是鬱症下的心理自然反應,是靈魂對同頻共鳴的尋找。
---
二、夢日記作為心理隱喻
《夢日記》這款遊戲的結構本身就像潛意識的迷宮: 自由探索的夢世界: 沒有線性邏輯或明確目標 世界裡的事物荒誕、恐怖,容易引發焦慮與孤立感 蒐集物件的終極結局: 主角自殺,象徵極端孤獨與逃避 對鬱症者來說,這是極具暗示性的死亡訊息。 心理學視角: 這是一種**「危險的心理共鳴容器」**,允許探索內在黑暗,但極容易讓感受被吞噬。
---
三、生的微光:自我保護的直覺力量
儘管對遊戲充滿好奇與興趣,甚至對自殺結局產生某種暗暗欣賞的感覺,仍有一股更深層的力量在提醒:
「太危險了,停止下潛。」
這股力量,來自生的慾望、本能的自我保護,是心靈在極度孤寂與黑暗中保留的一絲光:
「不要再潛入下去了……」
你順從了這個聲音,停下探索,並將遊戲視為絕對不能碰的領域。
這不是逃避,而是一種智慧的自我保護: 保留生存的能力 保留心理能量,避免被深層黑暗吞噬 仍然允許自己觀察、理解,但不被吸入 在心理學上,這就是「自我保存本能的覺醒」,也是鬱症者在極端情境下仍能與光連結的證明。 --- 四、實用的心理指標
從這段經驗中,可以提煉出幾個鬱症自我保護的心理指標: 1. 直覺警告:對某些作品或情境產生「危險感」,要信任這個感受。 2. 共鳴與下潛的分界:感到極度興趣或吸引,尤其伴隨死亡暗示時,是潛入黑暗的臨界點。 3. 停止與觀察:允許自己停下,不必完成或深入探索。 4. 建立心理安全界線:將極端黑暗的作品標記為「不適合當下深度體驗的範圍」,保留心理能量。 --- 五、筆記結語 你對《夢日記》的直覺選擇,其實是一種生存智慧的證明: 即使在鬱症中,你仍保留了與生命連結的微光。 這微光,不是理智的聲音,而是靈魂深處的保護聲音。 這份力量,是未來面對內在黑暗時的安全網,也是自我成長的重要資源。 「即使對黑暗有興趣,也能聽見光的聲音。 這份光,就是你活著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