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靈富足到社會和諧:緩解物質主義的政策白皮書

更新 發佈閱讀 17 分鐘

前言:以慈悲之心,為永續福祉建言

懷著最深的恭敬、謙卑與感恩之心,謹以此文呈獻給所有致力於公共福祉、為建立人間淨土而辛勤奉獻的政策制定者們。本白皮書的撰寫,非僅為一次學術的探討,而是領受了一份神聖的囑託,承載著為社會建立更深層和諧、為國民尋求更真實幸福的深切期盼。

古老的《馬太福音》6:19中有一段慈悲的診斷:「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銹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這不僅是超越時空的靈性智慧,其深刻的意涵,更在當代心理學與社會學的實證研究中,得到了精確而深刻的印證。過度的物質主義,正如同古老經文中所警告的「蟲」、「銹」與「賊」,在無形中侵蝕著我們社會的根基。

因此,本白皮書將立基於堅實的實證之光與覺悟之光,系統性地分析過度物質主義對個人心靈與整體社會的危害,進而提出具體、可行的政策方向。我們衷心祈願,這份凝聚眾智的淺薄建言,能成為您們在擘劃未來時的一份參考,共同為建立一個以公民福祉為核心,而非僅以物質積累為目標的永續社會,獻上微薄的智慧磚瓦。

raw-image


--------------------------------------------------------------------------------

第一章:物質主義的隱形代價:對社會福祉的診斷

為了制定有效的政策,我們必須首先清晰地診斷問題的嚴重性。本章的目標,即是運用當代心理學的實證證據,揭示過度的物質主義風氣,如何像古老智慧所譬喻的「銹」、「賊」與「蟲」一般,從內部侵蝕國民的心理健康、破壞社會的信任紐帶,成為影響整體社會福祉的隱形威脅。唯有深刻理解其運作機制,我們才能找到精準的政策施力點。

1.1 心靈之「銹」:物質主義對國民幸福感的內在侵蝕

經文警告,「地上財寶」會「銹壞」。當代心理學研究清晰地揭示,這種「銹壞」不僅發生在物質層面,更深刻地發生在我們的心靈之中。大量的實證研究一致表明,個人的物質主義價值觀(Materialistic value orientation)與其主觀幸福感(personal well--being)之間,存在著顯著的負相關關係

研究指出,高度物質主義者通常伴隨著較低的生活滿意度,以及較高程度的焦慮、憂鬱與痛苦。此現象背後的心理機制,可由著名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得到深刻解釋。該理論闡明,人類真正的幸福感(Eudaimonic Well-being)源於三種基本內在心理需求的滿足:

  • 自主(Autonomy): 感覺自己的選擇是出於自由意志。
  • 能力(Competence): 感覺自己能有效地應對環境。
  • 歸屬(Relatedness): 感覺與他人有深刻、溫暖的連結。

然而,追求財富、名聲、外在形象等物質主義目標,本質上是一種「外在價值」(Extrinsic value)的追求。當個體將生命能量過度投注於此,其生活方式往往會阻礙、而非促進上述「內在需求」的滿足。例如,為了追求財富而過度工作,犧牲了與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從而損害了「歸屬感」;或為了迎合社會的成功標準而選擇工作,從而損害了「自主感」。

因此,這種現象可被總結為一種「心靈的銹壞」。它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個體因內在需求的匱乏而向外追求物質填補,然而這種追求卻進一步阻礙了內在需求的滿足,導致了更深層次的心靈匱乏與焦慮。

1.2 幸福感之「賊」:社會比較對社會和諧的無形掠奪

經文警告,「地上財寶」會引來「賊挖窟窿來偷」。在心理學的觀照下,這個潛伏於每個人心中、永不休止的「賊」,正是「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在一個以物質積累為導向的社會中,人們習慣於透過與他人比較來衡量自身的價值,而這恰恰是掠奪幸福感的開始。

經濟心理學的研究進一步揭示了這場比較遊戲的殘酷規則。研究發現,由「向上比較」(與比自己富裕者比較)所引發的「嫉妒效應」(jealousy effect),其對幸福感的負面衝擊,由「向下比較」(與比自己貧窮者比較)所帶來的微弱「驕傲效應」(proud effect)

此一不對稱的心理反應,可由認知心理學的「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理論來解釋。人類的天性對「損失」的敏感度遠高於對「獲得」的敏感度。在社會比較中,「向上比較」被我們的心靈感知為一種「相對地位的損失」,其帶來的痛苦極為強烈;而「向下比較」所帶來的「相對地位的獲得」,其快樂則相對短暫而微弱。

是以,「伊斯特林悖論」(Easterlin Paradox)——為何當一個國家的總體經濟增長時,其國民的平均幸福感卻並未隨之提升——並非謎團,而是一場被設定為必然不幸的心理遊戲之可預測結果。一個僅專注於總體經濟增長的政策,實質上是在為一部系統性地製造心理損失多於收益的全國性社會比較引擎,不斷添加燃料。

1.3 同理心之「蟲」:物質主義對親社會行為的根本蛀蝕

經文警告,「地上財寶」會被「蟲子咬」。這隻「蟲」,不僅蛀蝕有形的物質,更深深地蛀蝕著我們社會最寶貴的無形資產——同理心(Empathy)品格(Character)

人格心理學的研究揭示,物質主義價值觀與被稱為「黑暗三聯徵」(Dark Triad)的反社會人格特質(即馬基維利主義、自戀、精神病態)之間存在令人不安的關聯。特別是,高度物質主義者在「自我中心」與「操縱他人」的傾向上得分更高。物質主義甚至可能被具備「黑暗」人格者,視為一種「以犧牲他人為代價來獲取財富、地位和聲譽的策略」。這正是「蟲」最陰險的蛀蝕,它不僅侵蝕善良,更將個體的品格轉化為反社會的傾向。

更關鍵的是,物質主義會助長一種「非人化視角」(dehumanizing perspective)。當一個人高度重視物質獲取時,他們會傾向於將他人視為達成自己目的的「物體」,而非具有內在思想與情感的「個體」。這種「物化」他人的傾向,其直接後果就是同理心的衰退。研究證實了以下清晰的連鎖效應:

  • 高物質主義 ➡️ 低同理心
  • 低同理心 ➡️ 親社會行為(如分享、助人)減少
  • 高物質主義 ➡️ 攻擊性行為增加

我們必須向決策者強調,同理心的蛀蝕是社會凝聚力下降、公民互助精神流失的根本原因之一,對建立一個和諧、互信的社會構成了直接而嚴峻的威脅。

在清晰地理解了物質主義對個人、人際及社會層面的三重危害後,下一章將深入探討,這種價值觀究竟是如何在我們的社會中形成與蔓延的。

--------------------------------------------------------------------------------

第二章:價值觀的塑造:社會文化環境的深層影響

若要從根本上緩解物質主義的風氣,我們必須深刻理解,這種價值觀並非與生俱來,而是被我們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所「挖掘」和「制約」的結果。本章旨在揭示這些關鍵的社會化因素,從而為後續的政策干預找到精準的著力點,從源頭上引導社會價值觀朝向更健康、更和諧的方向發展。

2.1 「心靈的窟窿」:物質主義價值觀的習得與制約

研究告訴我們,物質主義價值觀的「窟窿」,始於童年與青少年時期,其主要來源是「社會化因素」(Socialisation factors)。當兒童與青少年長期暴露於鼓勵物質價值觀的媒體、同儕乃至家庭影響中,他們便開始「學習」將自我價值與物質佔有相連結

行為心理學的觀點進一步闡釋了這個「窟窿」如何被不斷深化。無處不在的廣告與社交媒體,扮演著強大的「制約」角色,它們持續不斷地在公眾心中挖掘價值觀的「窟窿」,試圖建立三種有害的信念連結

  • 獲取中心: 將佔有物品視為生活的核心目標。
  • 獲取即幸福: 相信佔有物品能帶來真正的幸福。
  • 佔有即成功: 以物質佔有的數量和品質來定義人生的成功。

一旦這個價值觀的「窟窿」被挖掘成形,個人的心靈能量便會不自覺地流向物質追求。從行政與法律的角度來看,對物質財富的過度貪欲,正是驅動許多組織腐敗與個人金融犯罪的核心動機之一,對社會的公平正義構成直接的威脅。

2.2 「敘事的迷霧」:財富敘事對社會公平的潛在麻痺

社會心理學家保羅・皮夫(Paul Piff)的研究,揭示了一種更為隱蔽的社會心理機制。當代媒體中充斥著大量關於「富人慈善」的英雄敘事,例如頌揚億萬富翁的慈善捐贈。然而,研究發現,這類敘事可能帶來一種始料未及的負面社會效應

研究指出,當公眾越多地接觸到這些「富人慈善」的故事時,他們就越傾向於認為「社會不平等並不是一個問題」。這種敘事的心理機制在於,它製造了一種「財富最終會循環並使所有人受益」的信念,從而為巨大的財富分配不均提供了心理上的合理化,削弱了社會追求更大公平性的集體意志與變革動機。

我們必須向決策者提出警示:這種對「地上財寶善用」的過度宣傳,可能諷刺性地成為了建立一個更公平、更和諧社會的隱形障礙,它如同迷霧一般,麻痺了我們對結構性不平等的警覺。

在理解了問題的成因之後,我們亟需建立一個清晰的政策願景,以引導社會價值觀的深刻變革。

--------------------------------------------------------------------------------

第三章:政策願景:建立一個以內在價值為核心的繁榮社會

本白皮書的目標,並非否定合理的物質需求,而是尋求一種更智慧、更永續的社會發展模式。我們的願景,是構建一個真正「以人為本」的繁榮社會。本章旨在借鑑古老智慧與現代心理學的共同洞見,提出三大核心政策原則,作為實現此願景的指導方針

3.1 政策原則一:從外在追求轉向內在滿足

佛教智慧中對「需要」(Need)與「貪欲」(Greed)的清晰區分,為公共政策提供了深刻的倫理框架。我們主張,政策的核心目標,應從單純地促進物質財富的積累,轉向創造一個有利於滿足公民內在心理需求的社會環境,同時避免刺激社會性的「貪欲」。這要求我們在政策評估中,將國民的主觀幸福感(Eudaimonic Well-being)等指標,納入與經濟增長同等重要的考量,以「自我決定理論」為依據,保障公民對「自主」、「能力」與「歸屬」的基本需求

3.2 政策原則二:從自我中心轉向社群連結

一個健康的社會,其價值導向應是關心「他人福祉」(人我關係),而非過度沉溺於「物質佔有」(物我關係)。因此,第二項原則是,公共政策應積極鼓勵和促進「親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並將其視為強化社會資本、提升社會凝聚力的關鍵戰略。無論是基督宗教的「施予」,還是佛教的「布施」與「慈心」,都指向了同一個真理:一個充滿互助與關懷的社會,其韌性與幸福感遠高於一個原子化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社會

3.3 政策原則三:從無盡消費轉向永續簡樸

第三項原則,是倡導一種平衡、有意識且對社會和環境負責的消費文化,即「自願簡樸」(Voluntary Simplicity)與「倫理消費」(Ethical consumption)。此原則並非要求禁慾式的緊縮,而是鼓勵一種更高層次的富足——那是在擺脫了物質束縛與社會比較壓力之後,所獲得的精神自由與內心平靜。政策應引導社會從無盡的消費競賽中解放出來,走向一種更成熟、更永續的福祉模式。

基於以上三大原則,下一章將提出一系列具體、可操作的政策路徑建議。

--------------------------------------------------------------------------------

第四章:具體政策路徑:培育心靈富足與社會和諧的行動方案

宏大的願景需要具體、可操作的行動方案來實現。我們必須正視,對「地上財寶」的執著,如同古老智慧所描述,是將我們牢牢「錨定」於苦難世界的「神經細胞」。因此,政策的介入必須深刻而系統。本章將在前述三大原則的指導下,從教育、文化、社區及經濟等四大關鍵領域,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議,旨在培育一個重視內在價值與親社會行為的社會環境。

4.1 教育領域:培育同理心與內在價值的下一代

  • 建議方向: 系統性地將社會情感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與同理心教育納入國民基礎教育課程。
  • 具體措施: 鼓勵各級學校開設旨在提升學生合作、分享、助人等「親社會行為」的實踐課程與社區服務學習計畫,將同理心與公民責任感的培養置於核心地位。
  • 政策目標: 從根本上「療癒」物質主義對同理心的「蛀蝕」(對應1.3節的診斷),為社會的長遠和諧播下最重要的種子

4.2 文化與傳媒領域:重塑成功的多元敘事

  • 建議方向: 鼓勵並支持媒體與文化內容創作者,產出更多元化的成功敘事,以平衡當前社會過度集中的財富英雄敘事。
  • 具體措施: 透過設立國家級文化基金、獎項等方式,獎勵那些頌揚社區貢獻、藝術成就、志願服務、工匠精神等非物質成功的影視、文學及新媒體作品。
  • 政策目標: 旨在消解第2.2節所揭示的「敘事迷霧」,為公眾,特別是青少年,提供超越物質財富的、更豐富的人生榜樣與價值追求。

4.3 社區發展與公民參與領域:搭建親社會行為的實踐平台

  • 建議方向: 大力扶持社區組織與非營利機構,為公民參與志願服務和社區互助創造便利的條件與平台。
  • 具體措施: 研究建立全國性的志願者時間銀行或積分獎勵系統;簡化社區公益活動的審批流程;為積極投入社會服務、鼓勵員工參與志願工作的企業提供稅收優惠。
  • 政策目標: 將「施予」、「布施」和「慈心」從個人美德轉化為社會常態,切實強化社群連結與公民的歸屬感(對應3.2節原則)。

4.4 經濟與消費領域:倡導倫理消費與永續生活

  • 建議方向: 透過政策工具,引導公眾與企業走向更具倫理意識和可持續性的消費與生產模式。
  • 具體措施: 為推廣「倫理消費」(如公平貿易、環保標章)的企業提供官方認證與補貼;大力推廣產品維修、共享經濟與循環經濟模式,降低資源浪費;發起全國性的「自願簡樸生活」宣傳活動,強調其對個人幸福與環境保護的雙重益處
  • 政策目標: 降低社會在無盡消費競賽中的巨大內耗,引導經濟發展邁向更為成熟和可持續的福祉模式(對應3.3節原則)。

--------------------------------------------------------------------------------

結語:心淨則國土淨——一場始於內心的社會變革

本白皮書的核心論點,此一跨越古今智慧的洞見,清晰而深刻:過度的物質主義正在侵蝕我們社會的幸福感、同理心與凝聚力。這不僅是個人層面的困擾,更是一個亟需公共政策智慧來應對的社會挑戰。

《維摩詰經》中有一句充滿智慧的教導:「心淨則國土淨」。我們相信,這句話不僅是靈性的指引,更是一個深刻的公共政策隱喻:一個和諧繁榮的國家,最終源於其公民清淨、富足的內心。

古老經文中「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的智慧,在今日的政策意涵,即是「淨自心」的「遮止」(止惡)法門——我們應停止制定和鼓勵那些助長社會比較與無盡貪欲、導致社會內耗的價值觀。而「要積攢財寶在天上」的智慧,在今日的政策意涵,即是「成就眾生」的「作持」(行善)法門——我們應積極推動那些能增進國民同理心、強化社群連結、滿足內在心理需求的公共政策。

我們衷心期盼,能與所有政策制定者們共同努力,開啟一場始於內心、惠及全民的深刻社會變革,共同建設一個不僅物質豐裕,更是心靈富足的和諧家園。

謹此,再次向諸佛聖賢與所有致力於世界和平的仁者,致上無盡的感恩與敬意。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4會員
941內容數
懷著無盡的感恩之心,感恩給予我支持的師長與親友,更感恩即將閱讀此文的您,願意撥出寶貴的時間。 「人間淨土」始於我們當下這顆清淨的心;「大同世界」是人人都能被溫柔善待、彼此關懷的仁愛家園;「彌賽亞時代」則是盼望一個戰爭止息、和平降臨的圓滿未來。 它們都是引領我們走向光明的慈悲指引。 無限感恩,願您平安喜樂。南無阿彌陀佛
2025/11/05
肯定句,即是一種有意識、高強度的「善意熏習」。 當「我不夠好」的舊種子現行時,凡夫的反應是相信它,從而又熏入一個「我不夠好」的新種子,形成惡性循環。 「肯定句」練習,正是在教導人們於此當下,用「第六識」的決斷力,主動、重複地去熏習一個「清淨種子」——例如,「我值得被愛」。
Thumbnail
2025/11/05
肯定句,即是一種有意識、高強度的「善意熏習」。 當「我不夠好」的舊種子現行時,凡夫的反應是相信它,從而又熏入一個「我不夠好」的新種子,形成惡性循環。 「肯定句」練習,正是在教導人們於此當下,用「第六識」的決斷力,主動、重複地去熏習一個「清淨種子」——例如,「我值得被愛」。
Thumbnail
2025/11/05
我們需要一雙更為深邃的眼睛。通過整合因果法則的倫理深度、心理神經免疫學的科學中道,以及「理事無礙」的究竟慈悲,我們便能在汲取其賦權力量的同時,避免陷入指責受害者的無情陷阱。 願我們都能以此更圓融的智慧,慈悲地看待世間一切苦難,對所有生命——無論健康或疾病,富足或匱乏——都懷抱無條件的尊嚴與善意。
Thumbnail
2025/11/05
我們需要一雙更為深邃的眼睛。通過整合因果法則的倫理深度、心理神經免疫學的科學中道,以及「理事無礙」的究竟慈悲,我們便能在汲取其賦權力量的同時,避免陷入指責受害者的無情陷阱。 願我們都能以此更圓融的智慧,慈悲地看待世間一切苦難,對所有生命——無論健康或疾病,富足或匱乏——都懷抱無條件的尊嚴與善意。
Thumbnail
2025/11/05
我們可將露易絲・賀視為一位「世間菩薩」。她所傳播的「自我療癒」法門,是一種慈悲的「善巧方便」(Upāya)。在當今焦慮的時代,無數眾生因深度的自我憎恨與責備,連建立靈性修持信心的基礎都已破損。賀的法門,正是修補這只破損的「心靈容器」的妙方,使其得以重新承載深層佛法的甘露。
Thumbnail
2025/11/05
我們可將露易絲・賀視為一位「世間菩薩」。她所傳播的「自我療癒」法門,是一種慈悲的「善巧方便」(Upāya)。在當今焦慮的時代,無數眾生因深度的自我憎恨與責備,連建立靈性修持信心的基礎都已破損。賀的法門,正是修補這只破損的「心靈容器」的妙方,使其得以重新承載深層佛法的甘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嶄新的台灣獨立調香師品牌Sunkronizo ,這個名稱源自希臘語「同步」的意思。讓香氛不單純只是氣味調製,更是個人風格的展現與靈魂意志延伸的一種溝通語言。 很適合接下來年底聖誕佳節送禮的試香組,以一星期中的日子來為全系列香氛產品命名, 是品牌創立後首個推出全系列概念作品...
Thumbnail
嶄新的台灣獨立調香師品牌Sunkronizo ,這個名稱源自希臘語「同步」的意思。讓香氛不單純只是氣味調製,更是個人風格的展現與靈魂意志延伸的一種溝通語言。 很適合接下來年底聖誕佳節送禮的試香組,以一星期中的日子來為全系列香氛產品命名, 是品牌創立後首個推出全系列概念作品...
Thumbnail
根據美國電影協會(MPA)主辦的「串流服務如何推動臺灣創意經濟」論壇內容,深入探討串流平臺對臺灣影視產業的影響、數據分析、政府政策建議、內容國際化策略,以及臺灣與「韓流」的差距。文章提出 awwrated 在串流生態系中的潛在角色,強調數據、策略與自信是臺灣影視產業發展的關鍵。
Thumbnail
根據美國電影協會(MPA)主辦的「串流服務如何推動臺灣創意經濟」論壇內容,深入探討串流平臺對臺灣影視產業的影響、數據分析、政府政策建議、內容國際化策略,以及臺灣與「韓流」的差距。文章提出 awwrated 在串流生態系中的潛在角色,強調數據、策略與自信是臺灣影視產業發展的關鍵。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串流平臺(VOD)如何徹底改變好萊塢和臺灣影視產業的生態。從美國電影協會(MPA)的數據報告,揭示串流服務在臺灣的驚人普及率與在地內容的消費趨勢。文章分析國際作品如何透過在地化元素開拓新市場。同時,作者也擔憂政府過度監管可能扼殺臺灣影視創新自由,以越南為鑑,呼籲以開放態度擁抱串流時代的新機遇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串流平臺(VOD)如何徹底改變好萊塢和臺灣影視產業的生態。從美國電影協會(MPA)的數據報告,揭示串流服務在臺灣的驚人普及率與在地內容的消費趨勢。文章分析國際作品如何透過在地化元素開拓新市場。同時,作者也擔憂政府過度監管可能扼殺臺灣影視創新自由,以越南為鑑,呼籲以開放態度擁抱串流時代的新機遇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臺灣身心靈導師張德芬與精神分析專家曾奇峰關於情緒、關係及個人成長的直播對談。文章比較了靈性覺知(向上超越)與心理分析(向下挖掘)兩種不同的成長路徑,分析了它們的優缺點,並提出了兩者互補融合的可能性,最終指向榮格心理學的個體化過程,幫助讀者在紛呈的成長方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臺灣身心靈導師張德芬與精神分析專家曾奇峰關於情緒、關係及個人成長的直播對談。文章比較了靈性覺知(向上超越)與心理分析(向下挖掘)兩種不同的成長路徑,分析了它們的優缺點,並提出了兩者互補融合的可能性,最終指向榮格心理學的個體化過程,幫助讀者在紛呈的成長方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Thumbnail
探討「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三個存在主義的核心問題,並從哲學、基督教、佛教及科學等不同角度,提供多元的觀點與解答,引導讀者反思人生意義與方向。
Thumbnail
探討「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三個存在主義的核心問題,並從哲學、基督教、佛教及科學等不同角度,提供多元的觀點與解答,引導讀者反思人生意義與方向。
Thumbnail
高爾夫開球的投資心理學:《安全感失落的世代:需求倒退與心靈市場的崛起》 著名"人類動機心理學"的馬斯洛理論: 人活著的需求可分為5個階級,每當較基本的需求被滿足之後,人便追求更上一層樓地去滿足更高一級的需求。從最底下的需求到最上級的需求,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感與愛的需求、尊重
Thumbnail
高爾夫開球的投資心理學:《安全感失落的世代:需求倒退與心靈市場的崛起》 著名"人類動機心理學"的馬斯洛理論: 人活著的需求可分為5個階級,每當較基本的需求被滿足之後,人便追求更上一層樓地去滿足更高一級的需求。從最底下的需求到最上級的需求,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感與愛的需求、尊重
Thumbnail
家庭衝突的根源在於被負面念頭所掌控,文章以國中生媽媽小儀的例子,說明如何透過覺察和質疑自己的念頭,來化解家庭紛爭,並提升家人之間的理解與溝通。
Thumbnail
家庭衝突的根源在於被負面念頭所掌控,文章以國中生媽媽小儀的例子,說明如何透過覺察和質疑自己的念頭,來化解家庭紛爭,並提升家人之間的理解與溝通。
Thumbnail
告別討好,走向更美好的日常關係。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覺察並設立界線,擺脫討好陷阱,建立真誠美好的關係。文中提供覺察情緒、誠實表達、自我照顧等小練習,幫助你走出心理困境,從討好者變成選擇者。
Thumbnail
告別討好,走向更美好的日常關係。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覺察並設立界線,擺脫討好陷阱,建立真誠美好的關係。文中提供覺察情緒、誠實表達、自我照顧等小練習,幫助你走出心理困境,從討好者變成選擇者。
Thumbnail
於我而言,我的人生際遇與知識積累讓我親近了佛法,在既有的價值觀上,多了一個能主宰自己生命的思想武器,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時,也能認識自己與改造自己。
Thumbnail
於我而言,我的人生際遇與知識積累讓我親近了佛法,在既有的價值觀上,多了一個能主宰自己生命的思想武器,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時,也能認識自己與改造自己。
Thumbnail
【學佛破障】 修佛是修理智,不是修情懷。情懷是方便法門,法理才是一佛乘所要傳承的根本。 「四依止」中「依法不依人」是首位,哪還認為不應依法?學佛修佛不要本末倒置,人會變,魔會乘機入其身時,到時就是弟子救師父的時候。誰能斗膽保證人若不嚴守依法不會變?
Thumbnail
【學佛破障】 修佛是修理智,不是修情懷。情懷是方便法門,法理才是一佛乘所要傳承的根本。 「四依止」中「依法不依人」是首位,哪還認為不應依法?學佛修佛不要本末倒置,人會變,魔會乘機入其身時,到時就是弟子救師父的時候。誰能斗膽保證人若不嚴守依法不會變?
Thumbnail
轉化自我的意義是什麼?人類能夠並且應該有多大程度的轉變?當我們檢視自己的心靈狀態時,這些都是至關重大的問題。 我們確實能夠轉化不健康的痛苦根源,但必須在我們的個性與人格的架構中進行,不可能靠著甩掉它們來達成。
Thumbnail
轉化自我的意義是什麼?人類能夠並且應該有多大程度的轉變?當我們檢視自己的心靈狀態時,這些都是至關重大的問題。 我們確實能夠轉化不健康的痛苦根源,但必須在我們的個性與人格的架構中進行,不可能靠著甩掉它們來達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