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489 學習的26種方法 The ABCs of How We Learn

#教育 #教學 #教導 #學生 #老師 #教育學 #社會學 #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 #行為主義 #史丹佛 #大學 #教育學研究院 #教授 #學習 #閱讀 #讀書會
作者:丹尼爾.施瓦茨(Daniel L. Schwartz)潔西卡.曾(Jessica M. Tsang)克莉絲汀.布萊爾(Kristen P. Blair)
譯者:薛浩然
全文分為2部分,1記錄、2心得
1記錄:
這本書只有K章的文章架構是特別的,與其他章節不同。
K:知識
弱方法與強方法
弱方法:能夠通用,解決各種問題,效率低,費時久。
強方法:運用專門知識,只是用於解決特定問題。
常規性專長與適應性專長
常規性專長:在固定環境下,把常規行為發揮到極致,例如:珠心算大師。
適應性專長:能夠適應多變環境,且願意調整自己,學習新事物。
F:回饋學習
無論在什麼領域,回饋都是提高表現的重要工具。
I :想像遊戲
對成長過程的學生,少被刺激主導,多由理性主導。
L :聆聽、分享 Listening and Sharing
是合作學習的基礎?這章的翻譯內容有點奇怪;「聆聽、分享」與「 團隊合作」這兩部份在文章內容的表達中卡卡的,有點強制連結,與其他章節讀起來是非常不一樣的。如果有原文或許才能知道文章原本的意思在講什麼。
聆聽、分享,如果以作者樺澤紫苑 Shion Kabasawa 的OUTPUT 來看這是2件事情,有沒有聽得懂很難驗證,不過,可以經由分享進行驗證有沒有聽懂。
M:製作學習
這章提到卡爾.馬克思的挪用與生產概念,讓我有點意外,關於學習或教育的書,我很少看到有作者會引用卡爾.馬克思的概念。
N:社會規範
規範 8點:
1. 多問問題(科學領域)定義問題( 工程領域)
2. 建立及使用模型
3. 進行調查研究
4. 分析與詮釋數據
5. 運用數學及運算思維
6. 建構解釋(科學領域) ,設計解方( 工程領域)
7. 以證據為基礎進行討論
8. 獲得、評估並分享資訊
O:觀察學習
模仿不等同理解;模仿是學會表面行為、知識,理解是學會深層知識。
Q:問題導向
探索循環 nQuire;
這是一個八角形的圖,每個角與相鄰的角是實線-直線連結,非相鄰的角是虛線-直線連結, 八角的名稱如下:
發現、決定、計畫、蒐集、分析、回應、分享、反思
Z:ZZZs
學習或教育的專業書籍,大多數都會提到睡眠的重要性,這本也是。
2心得:
我推薦常常教別人的人與需要被別人教的人看這本書。對應到前面所講的2種人來看,這是2種情境。
一種是我教別人的時候,對方常常聽不懂或需要花費很多時間,最後才發現對方卡住的關鍵在其他地方,我根本沒有意識到。
另一種是對方教我的方式就讓我很難吸收,對方也換了很多方式,但是,我不懂的地方還是很多,所以,我要自己想辦法解決我卡住的地方,甚至是自己做教材教自己。
書中的學習方法有說明、理論、案例、風險等等,在遇到前面2種情境時,可以快速借鑒的工具,調整教導、學習方式。
這本書是史丹福大學的一門課:學習的核心機制,總共有26種方法;不過,我想用另外一種視角形容這本書:降低資訊落差的方法。
學生學習一門知識不單單只是老師應用一種方法,而是使用複合式的方法學習一門知識,從範例學習、即時說明、觀察學習、製作學習、對比案例、視覺化策略到問題導向等等。
我在專案中面對資訊落差也是使用書中的方法。我到底要先帶專案裡面的人走一趟現場,邊走邊觀察學習,還是直接以過去案例學習作為核心開始發展等等,腦中會想起過去很多專案過程,所以,很有既視感。
這本書如果只能看一章,我挑「K:知識」,如果是交流,我挑「F:回饋學習 」,以下是對這2章的心得:
K:知識
書中內容開頭就說明每章都使用相同的架構與標題撰寫,不過,「K:知識」 卻沒有依照原本的架構撰寫,因為這章是「 探討爭議」,而不是「說明、解釋」。
書中提到教育界(美國?全世界?)的爭論如下:
1. 建立有效知識:以解決生活中重複出現的問題
2. 培養適應能力:以應付前所未有的狀況
到底培養出的是專業人才發光發熱卻不懂生活常識,還是常識通才生活順遂卻不懂專業知識;無論哪種人才都需要長時間養成,一但養成,對社會的正向與負向影響慢慢就會浮現。
每章架構:
理論說明、運作原理、運用效果、誤用風險、實際例子、每章摘要、參考文獻
每章標題:
OOO如何運作、如何用OOO促進學習、OOO 的效果、OOO 可以自學嗎?、OOO 的潛在風險、OOO是________、參考文獻
F:回饋學習
好的回饋可以提高一個人在未來的表現。
書中提到
回饋一事分為正回饋與負回饋,如下:
正回饋:現狀不需要改變,不需要學習新技巧或採取其他行動。
負回饋:資訊性回饋,是指現狀與目標的差異。並非不好、負面、懲罰的意思。
人類行為大多是十分複雜,會同時出現正回饋與負回饋。負回饋-資訊性回饋必須是有用,才能被稱為資訊性回饋。回饋必須具備「內容明確、時機恰當、容易理解、不具威脅性」等條件,如果額外加上「能夠修正」,回饋的效果會更好。
給與他人回饋與接受他人回饋的心態是關鍵,因為回饋的風險聚焦在尊嚴上,害怕批評、負回饋,不清楚回饋的用意,因此,錯失成長的機會,給於他人回饋者也會因為使用方式不適合,也可能產生誤解。
※有興趣的人可以向圖書館借書來看※
以下是書中目錄
目錄
獻詞
致謝
引言
A是類比思維(Analogy)──找出潛在的共同原理
B是歸屬感(Belonging)──停止焦慮,融入群體
C是對比案例(Contrasting Cases)──分辨關鍵資訊
D是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晉身成為專家
E是精緻化策略(Elaboration)──賦予記憶意義
F是回饋學習(Feedback)──不斷自我修正
G是生成效應(Generation)──建立長久記憶
H是動手學習(Hands On)──喚醒身體智能
I是想像遊戲(Imaginative Play)──培養兒童的認知控制力
J是及時說明(Just-in-Time Telling)──提高課程和教材的效果
K是知識(Knowledge)──在效率與創新之間取得平衡
L是聆聽分享(Listening and Sharing)──群體學習勝於單獨學習
M是製作學習(Making)──培養興趣與實務知識
N是社會規範(Norms)──設定遊戲規則
O是觀察學習(Observation)──從模仿中成長
P是參與學習(Participation)──在參與過程中成長
Q是問題導向(Question Driven)──給探索一個理由
R是酬賞制度(Reward)──獎勵正確行為
S是自我解釋(Self-Explanation)──解讀資訊的能力
T是教學相長(Teaching)──在幫助別人學習的過程中學習
U是糾正觀念(Undoing)──改正錯誤觀念推論
V是視覺化策略(Visualization)──發現資訊的結構
W是範例學習(Worked Examples)──從例子中習得程序技巧
X是激發狀態(eXcitement)──提高專注力
Y是自我效能(Yes I Can)──提高內在的自我效能
Z是充足睡眠(ZZZs)──睡眠能夠鞏固記憶
圖片來源
附錄 針對各類問題的學習策略列表
中文書名:學習的26種方法:啟發孩子更好懂的史丹佛基礎教育指南
英文書名:The ABCs of How We Learn 26 Scientifically Approached, How They Work, amd When to Use Them
出版社:大寫出版社
ISBN13:9789865695941
ISBN10:98656959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