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工具焦慮:用三層架構,打造專屬你的「不完美」成長系統

更新 發佈閱讀 13 分鐘
raw-image

上週我在一場線上分享中聊到「工具焦慮」。 很多朋友回信分享,原來不只我一個人有這個困擾。

有人說:「我手機裡有8個待辦App,但沒有一個堅持用超過3個月。」

有人說:「我Notion設計得超精美,但從來不打開。」

有人問:「那橘胖,你現在用什麼工具?」

其實,我現在還是用很多工具: Heptabase、CLAY、OGSM、12週年計畫...

但它們不再讓我焦慮,因為我有一個「結構」,讓它們各司其職。

更重要的是:我知道工具只是工具,不是主人。

今天,就讓我把我用的「三層架構」做個整理, 同時把我經過164天CLAY後,對這些工具的新理解,一起和你分享。



💡 使命層(LOVE):為什麼而創造

這一層回答:「我是誰?」

所有工具的起點,都應該從這裡開始。

但不是問「我要達成什麼」,而是問「我是誰」。

因為:

  • 「我要達成」= 匱乏感(我還不夠)
  • 「我是誰」= 豐盛感(我本完美)

問自己三個問題:

  1. 我想觸動誰?
  • 不是「我要服務誰」(太商業)
  • 而是「我想觸動誰」(真實、有愛)
  1. 為什麼這件事對我重要?
  • 不是「因為可以賺錢」(外在動機)
  • 而是「因為我愛它」(內在召喚)
  1. 我想創造什麼樣的改變?
  • 不是「我要達成XXX」(目標)
  • 而是「我希望XXX發生」(願景)

我的例子

以我自己的使命層為例:

我想觸動誰?

我想要觸動和我同為50+,也在尋找「人生下半場意義」的人。 特別是那些已經「成功」了,卻發現不快樂的人。

為什麼這件事對我重要?

因為我走過30年的掙扎。 到了47歲在被迫退場的無奈中, 用了7年沉澱自己,54歲才在CLAY中認出「我本完美」這個事實。

所以,我想讓更多人不用再花30年去發現這個寶藏(因為沒有再一個30年了...)。 就算只陪一個人省30年的迷茫,也值了。


我想創造什麼樣的改變?

我希望有一天, 「創造」能像吃飯喝水一樣自然。 人們不再問「我怎麼變得更好」, 而是說「原來我還可以這樣」。

因此,我有了這樣的願景「十年觸動1000完人,用CLAY認出原本就完美的自己」。

但,無論10年內能否觸動1000萬人,有,我感恩。 若只有1個人,也感恩。

成功不必在我,但種子要種。


這一層的關鍵


立足點:「我本完美,出發發現」

不是「我要變好」(匱乏), 而是「我本完美」(豐盛)。

不是「解決問題」(反抗-順應), 而是「創造想要」(創造取向)。

這不是說你不能進步,而是你進步的起點是「我已經夠好」,不是「我還不夠」。


一字之差,人生大不同:

  • 「我還要變好」= 焦慮、永遠不夠
  • 「原來我還有這個」= 驚喜、源源不絕


當立足點對了,後面的工具才有靈魂。


如何建立你的使命層

步驟一:用CLAY寫30天

  • 每天問:「今天什麼讓我有感覺?」
  • 看看你反覆關注什麼、在意什麼
  • 不要分析,只是記錄


步驟二:找出你的「為什麼」

  • 30天的CLAY中,找出你最有感覺的3-5件事,
  • 問:「為什麼這些事讓我有感覺?」
  • 深挖5次「為什麼」
  • p.s. 在這裡請大膽用NotebookLM幫你吧


步驟三:寫下你的使命

  • 用一句話:「我想觸動___,讓___」
  • 例如我的:「我想觸動一千萬人,讓他們認出本就完美的自己」
  • 但記住:這是方向,不是必須達成的目標


這一層,決定了一切。




💡 執行層(CLAY × OGSM × 12週):如何前進

這一層回答:「我怎麼活?」

當你有了清晰的使命, 接下來就是「如何落地」。

這一層,我整合了三個工具:

  • CLAY:每日對話
  • OGSM:方向指引
  • 12週年計畫:自然節奏
但150天CLAY後,我對這些工具有了新的理解。



工具一:OGSM(從目標到方向)

OGSM = Objective + Goal + Strategy + Measure

以前,我用它來「追求目標」。 現在,我用它來「保持清晰」。

讓我分享兩個版本,你可以選擇適合你的:

版本A:如果你還需要明確目標(沒有錯)

這是我幾個月前用的版本:

O (Objective): 十年觸動一千萬人用CLAY認出本就完美的自己

G (Goal):

  • 第一年:觸動1000人
  • 第三年:觸動10萬人
  • 第十年:觸動1000萬人

S (Strategy):

  1. 內容:每天CLAY + 每週長文 + 每月說書
  2. 平台:FB + Substack + Vocus + YouTube
  3. 產品:CLAY 28陪伴

M (Measure):

  • 每月觸動人數
  • 見證圈成員數
  • 內容互動率


這個版本的好處:

  • 清楚、可追蹤
  • 適合需要目標驅動的階段


但問題是...

  • 容易焦慮(沒達到怎麼辦?)
  • 容易執著(為了數字而數字)


版本B:150天後的我(豐盛版)

現在我用的版本:

O (Objective 我的召喚):

10年內,邀請越來越多人認出「我本完美」。

如果觸動1000萬人,感恩。 如果只有1個人,也感恩。 成功不必在我。


G (Goal 我的方向):

我不設數字目標,只設方向:

  • 每天真誠記錄CLAY(不為了發,為了對話)
  • 有感覺就分享(不為了流量,為了觸動)
  • 有機會就陪伴(不為了擴大,為了深度)


重點不是「達成多少」, 而是「我活得真實嗎」。


S (Strategy 我的方式):

不追求策略,只保持真實:

  • 內容:每天CLAY,飄出來就是好的
  • 平台:哪裡有人需要,就去哪裡
  • 陪伴:CLAY 28是邀請,不是課程


M (Measure 我只衡量一件事):

「我今天有沒有活出我本完美?」
  • 有沒有真誠記錄?
  • 有沒有帶著愛分享?
  • 有沒有享受過程?
數字會來,但那是結果,不是目標。


兩個版本都沒有對錯。

如果你剛開始,需要目標推動,用版本A。 如果你已經累了,想找另一條路,試試版本B。

我用了版本A幾個月,達成了一些目標。 但我發現自己開始焦慮、執著數字。

現在用版本B,反而更輕鬆,也更有創造力。


更重要的是:我更快樂了。


工具二:12週(從階段到節奏)


為什麼是12週?

一年太長,容易失焦。 一個月太短,看不到成果。 12週(3個月)剛剛好,是一個完整的季節。

但我不再把12週分成「階段」了。


以前我會規劃:

  • Week 1-4:建立節奏
  • Week 5-8:擴大影響
  • Week 9-12:收穫整合


這樣規劃的問題是:

  • 好像要「進步」(匱乏感)
  • 好像Week 1不如Week 12(階級)
  • 12週後呢?再來12週?(永遠在追)


現在我的12週是「節奏」,不是「階段」:

每一週都一樣,每一天都重要。


我的每週節奏:


每天晚上30分鐘

  • 寫今天的CLAY
  • 不是任務,是對話
  • 飄出來就是好的


每天早上30分鐘

  • 改寫昨天的CLAY(如果需要)
  • 或者就看看,微笑
  • 原始的也很美


每天下午60分鐘

  • 學習、閱讀、充電
  • 不是「為了產出」
  • 而是「為了活著」

每天晚上

  • 家庭、社交、生活
  • 這不是「剩下的時間」
  • 而是「最重要的時間」


每週一: 如果有長文想發,就發Vocus

每週二、四:Substack電子報(但太累可以休息)


12週結束時:不是「檢討成果」,而是「回顧感恩」:

  • 這12週,我活出什麼?
  • 我有沒有更認出自己的完美?

然後,開始下一個12週。 不是「更好的」12週(那是匱乏), 而是「新的」12週(那是豐盛)。



工具三:CLAY(從工具到對話)


CLAY是什麼?

C (Capture):今天什麼讓我有感覺?

L (Link):這讓我想到什麼?

A (Action):我可以採取什麼行動?

Y (Yield):我從中得到什麼洞察?


但CLAY不是「工具」,是「對話」

不是和「目標」對話(我達成了嗎?) 不是和「他人」對話(別人怎麼看?) 而是和「自己」對話(我是誰?)


CLAY在執行層的作用:


每天晚上,我不問:

  • 「今天完成了什麼?」(匱乏)
  • 「我離目標更近了嗎?」(焦慮)
  • 「我哪裡做錯了?」(批判)


我只問:

  • 「今天什麼讓我有感覺?」(覺察)
  • 「我是怎麼活出我本完美的?」(確認)
  • 「明天想怎麼活?」(期待)


150天後,我發現一個秘密:


當我不刻意「寫好」CLAY,只是順著意識「飄啊飄」,反而寫出最好的內容。


不修飾、不做作、原始的美。 這就是「我本完美」的體現。



raw-image

三個工具如何協作?

OGSM:迷茫時看一眼(我要去哪裡?) 12週:每週日回顧一下(我的節奏對嗎?) CLAY:每天寫一次(我今天活得真實嗎?)


就像開車:

  • OGSM是遠方的山(給你方向感)
  • 12週是沿路的風景(提醒你慢下來)
  • CLAY是此刻的心情(享受當下)


但最重要的是:不是「開到目的地」(那是匱乏), 而是「享受開車」(那是豐盛)。


如果工具變成負擔,就放下吧。


工具是來幫助你的,不是來綑綁你的。 你本來就完美,不需要工具證明。



💡 收穫層(Yield):學到什麼

這一層回答:「我成長了嗎?」

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層。

我們常常:

  • 設定目標
  • 執行計畫
  • 達成或沒達成
  • 然後呢?

然後就忘了。 然後又設定新目標。永無止境。


但《最小阻力之路》告訴我們: 創造是一個循環,不是終點。


每週的Yield儀式

每週日早上,我會:

1. 回顧這週的CLAY(20分鐘)

  • 讀這週7篇CLAY
  • 找出最有感覺的3個moment
  • 不是「最成功的」,而是「最真實的」


2. 看見自己的成長(10分鐘)

  • 我對自己有什麼新的發現?
  • 我的使命需要調整嗎?
  • 我越來越驚喜發現「原來我還有這些」了嗎?


3. 感恩與慶祝(5分鐘)

  • 這週我活出「我本完美」的3個時刻
  • 不是「達成了什麼」
  • 而是「我怎麼活出來的」
  • 寫下來,微笑


為什麼Yield重要?

因為它讓「創造」變成「循環」:


LOVE(使命)

CLAY × OGSM × 12週(執行)

Yield(收穫)

更清晰的LOVE(使命)

...循環不息

raw-image


這就是活的系統。

不是死的計畫, 而是隨著你成長的有機體。


而且Yield讓你看見:

  • 你已經走了多遠
  • 你正在成長
  • 你本來就很完美



❤️ 橘胖心裡話

這個三層架構, 我用了半年,才慢慢長出來。

不是一開始就設計好的, 而是在150天CLAY中,一點一點發現的。

而且它還在進化。

你今天看到的「豐盛版」, 就是我150天後的新理解。

也許再過150天, 我又會有新的發現。

這就是創造的循環。


重點不是工具,而是你有一個「結構」,讓工具為你服務。

更重要的是: 你記得自己本來就完美。

工具只是提醒你這件事。


一個小小的練習

花30分鐘,問自己:

  1. 我想觸動誰?
  2. 為什麼這件事對我重要?
  3. 我想創造什麼樣的改變?
寫下來,這就是你的使命層。


小提醒:不是「我要達成」, 而是「我希望發生」。


差一個字,差一個世界。



今天就寫到這,下次,我會分享:

如何實際整合這三層,創造屬於你的行動導航系統。


P.S.如果你身邊也有想「認出本就完美自己」的朋友,歡迎把這篇分享給他們。


改變,從認出完美開始。

下次見,橘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轉折的黏土
2會員
9內容數
哈囉,我是橘胖,54歲的初老網紅(?) 用38年走完28天曠野路的鮪魚肚大叔,每天用CLAY記錄生活,順便學韓語、寫電子報、當見證者。 這裡記錄我的初老觀察:小紅書的違禁詞大挑戰、54歲追劇學韓語、還有那些讓初老大叔「吐血」的數位生活。 不賣焦慮,不販夢想,只是恰如其分地分享真實的轉折經驗。歡迎正在轉折路上的同路人。
轉折的黏土的其他內容
2025/10/26
這篇文章闡述了作者如何從「CLAY」的書寫練習,連結到「PLAY」的四大心法(Present, Light, Appreciate, Yes to Life),引導讀者認識自身的價值,活在當下,發現內在的光芒,學會感恩,並最終對生命說「是」,讓生活成為一場充滿愛的遊戲,活出自我精彩。
Thumbnail
2025/10/26
這篇文章闡述了作者如何從「CLAY」的書寫練習,連結到「PLAY」的四大心法(Present, Light, Appreciate, Yes to Life),引導讀者認識自身的價值,活在當下,發現內在的光芒,學會感恩,並最終對生命說「是」,讓生活成為一場充滿愛的遊戲,活出自我精彩。
Thumbnail
2025/10/23
回到方法的起點 上一篇我們說到, CLAY in LOVE creates PLAY。 如果 LOVE 是立足點,PLAY 是結果,那麼 CLAY,正是讓愛在生活中流動的方法。「在愛中記錄」,並不是為了留下完美的文字,而是為了讓每一次書寫, 都能讓我更靠近那個真實而豐盛的自己。 為什麼從
Thumbnail
2025/10/23
回到方法的起點 上一篇我們說到, CLAY in LOVE creates PLAY。 如果 LOVE 是立足點,PLAY 是結果,那麼 CLAY,正是讓愛在生活中流動的方法。「在愛中記錄」,並不是為了留下完美的文字,而是為了讓每一次書寫, 都能讓我更靠近那個真實而豐盛的自己。 為什麼從
Thumbnail
2025/10/23
本文探討 CLAY 記錄法的核心哲學「LOVE」,強調愛是創造的起點,並闡述了 L(Loved)、O(Originally Perfect)、V(Vision of God)、E(Explore)四個層面的意義,鼓勵讀者放下比較與焦慮,回歸原本完美的自己,享受被愛、探索人生。
Thumbnail
2025/10/23
本文探討 CLAY 記錄法的核心哲學「LOVE」,強調愛是創造的起點,並闡述了 L(Loved)、O(Originally Perfect)、V(Vision of God)、E(Explore)四個層面的意義,鼓勵讀者放下比較與焦慮,回歸原本完美的自己,享受被愛、探索人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如果包含以前嘗試的,我肯定試超過20種以上「新奇口味」的餅乾,但現在的「新奇口味」像雨後春筍般,多到我疲乏了。所以這次雙11,我要怎麼買呢?
Thumbnail
如果包含以前嘗試的,我肯定試超過20種以上「新奇口味」的餅乾,但現在的「新奇口味」像雨後春筍般,多到我疲乏了。所以這次雙11,我要怎麼買呢?
Thumbnail
最近開始轉涼了,各位鳥奴們是否會開始擔心小鳥會著涼呢?不用擔心,今天這篇直接帶你看需要的商品,而且今天除了照片之外,我們也直接帶連結✨讓你的雙11購物不盲目,讓你想買直接加入購物車,除了長知識也可以直接下單避寒神器🫱🏼文章結尾也會告訴大家在花錢的同時也能省錢、賺錢的小撇步,請記得留到最後!!
Thumbnail
最近開始轉涼了,各位鳥奴們是否會開始擔心小鳥會著涼呢?不用擔心,今天這篇直接帶你看需要的商品,而且今天除了照片之外,我們也直接帶連結✨讓你的雙11購物不盲目,讓你想買直接加入購物車,除了長知識也可以直接下單避寒神器🫱🏼文章結尾也會告訴大家在花錢的同時也能省錢、賺錢的小撇步,請記得留到最後!!
Thumbnail
最近的我,常常有一種被生活淹沒的感覺,覺得真的很累很累,沒有時間跟自己好好的對話。每天都在趕工作、回訊息、解決突發的事情。 晚上回到家,只剩下一口外送、 一場無意識的滑手機, 然後又不小心在疲憊裡睡去。
Thumbnail
最近的我,常常有一種被生活淹沒的感覺,覺得真的很累很累,沒有時間跟自己好好的對話。每天都在趕工作、回訊息、解決突發的事情。 晚上回到家,只剩下一口外送、 一場無意識的滑手機, 然後又不小心在疲憊裡睡去。
Thumbnail
以前一遇到瓶頸,我的第一反應就是「不行,我得衝」。拼命工作、加班、換新方法、逼自己重新燃起動力。 但後來我發現,這樣的「硬撐」,只會讓自己更疲倦。在過程中,我慢慢意識到瓶頸不是敵人,它只是提醒你要慢下來。當你卡住時,不代表你不行,而是你現有的模式、能力或思維, 已經不再能支撐下一階段的自己。
Thumbnail
以前一遇到瓶頸,我的第一反應就是「不行,我得衝」。拼命工作、加班、換新方法、逼自己重新燃起動力。 但後來我發現,這樣的「硬撐」,只會讓自己更疲倦。在過程中,我慢慢意識到瓶頸不是敵人,它只是提醒你要慢下來。當你卡住時,不代表你不行,而是你現有的模式、能力或思維, 已經不再能支撐下一階段的自己。
Thumbnail
工作越久,越明白一件事:「職場冷漠」不是壞事,反而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有時候太熱情、太善良、太想顧及每個人的感受,最後被榨乾的卻是自己。後來我發現,所謂的冷漠,其實是理性地保護能量、劃清邊界、維持清醒。 這幾年,我學會了讓自己「冷」一點。但那份冷,裡面藏著的是經驗、是疼痛,也是成長。 01|冷
Thumbnail
工作越久,越明白一件事:「職場冷漠」不是壞事,反而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有時候太熱情、太善良、太想顧及每個人的感受,最後被榨乾的卻是自己。後來我發現,所謂的冷漠,其實是理性地保護能量、劃清邊界、維持清醒。 這幾年,我學會了讓自己「冷」一點。但那份冷,裡面藏著的是經驗、是疼痛,也是成長。 01|冷
Thumbnail
作者從《超速寫作》一書的反思出發,探討在流量至上、講求速度的寫作時代,如何避免成為「文案機器」,並重新找回文字的真實情感與意義。文章點出,真正的寫作力不僅是技巧與速度,更是辨識真誠、與讀者建立共鳴的能力,並鼓勵寫作者慢下來,寫出有重量、有靈魂的句子。
Thumbnail
作者從《超速寫作》一書的反思出發,探討在流量至上、講求速度的寫作時代,如何避免成為「文案機器」,並重新找回文字的真實情感與意義。文章點出,真正的寫作力不僅是技巧與速度,更是辨識真誠、與讀者建立共鳴的能力,並鼓勵寫作者慢下來,寫出有重量、有靈魂的句子。
Thumbnail
這陣子,我開始重新盤點自己的資源。不是因為要立刻有新的開始,而是我會時常想,和問問自己: 如果哪一天真的需要改變,我準備好了嗎?以前我總覺得轉職是一個「衝動」,覺得不快樂了,就換; 覺得薪水太低,就找新的機會。 但後來我發現,轉職不該只是逃離, 而是重新出發前的策略整合。
Thumbnail
這陣子,我開始重新盤點自己的資源。不是因為要立刻有新的開始,而是我會時常想,和問問自己: 如果哪一天真的需要改變,我準備好了嗎?以前我總覺得轉職是一個「衝動」,覺得不快樂了,就換; 覺得薪水太低,就找新的機會。 但後來我發現,轉職不該只是逃離, 而是重新出發前的策略整合。
Thumbnail
你不需要成為別人的太陽, 也不必為了照亮世界而燃燒自己。 你只要成為一盞燈, 在夜裡,能陪自己,也能陪別人。你能做的,也許不多,但那一點點的光, 對某些人來說,可能就是希望的開始。
Thumbnail
你不需要成為別人的太陽, 也不必為了照亮世界而燃燒自己。 你只要成為一盞燈, 在夜裡,能陪自己,也能陪別人。你能做的,也許不多,但那一點點的光, 對某些人來說,可能就是希望的開始。
Thumbnail
直到有一天,我跟前公司的前輩出去吃飯,我的前輩對我說:「你知道嗎?其實別人都有看見,只是你自己沒看到,羽昊我知道你很努力,但這個地方不適合你,你需要去更讓認自己被看見的地方,你很棒。」
Thumbnail
直到有一天,我跟前公司的前輩出去吃飯,我的前輩對我說:「你知道嗎?其實別人都有看見,只是你自己沒看到,羽昊我知道你很努力,但這個地方不適合你,你需要去更讓認自己被看見的地方,你很棒。」
Thumbnail
最近這幾週,身體好像在提醒我一件事:「該停下來了。」一開始進入新環境的那段時間,我幾乎沒讓自己喘口氣。新的工作、不同的分校、陌生的學生、不同的節奏,我一直在適應,一直在切換。每天早出晚歸,腦袋裝滿要準備的課程、要記的名字、要交的報告。 我總怕自己不夠快、不夠好, 總想讓別人看到我有多努力
Thumbnail
最近這幾週,身體好像在提醒我一件事:「該停下來了。」一開始進入新環境的那段時間,我幾乎沒讓自己喘口氣。新的工作、不同的分校、陌生的學生、不同的節奏,我一直在適應,一直在切換。每天早出晚歸,腦袋裝滿要準備的課程、要記的名字、要交的報告。 我總怕自己不夠快、不夠好, 總想讓別人看到我有多努力
Thumbnail
本文探討內耗的成因與解決方法,並提供情緒日記撰寫技巧及情緒辨識方法,幫助讀者學習情緒管理,提升情緒智商。
Thumbnail
本文探討內耗的成因與解決方法,並提供情緒日記撰寫技巧及情緒辨識方法,幫助讀者學習情緒管理,提升情緒智商。
Thumbnail
現代父母在照顧孩子與工作之間取得平衡的挑戰,以及如何透過心智管理的「開源」、「節流」、「增效」三大原則,提升專注力,擺脫內耗,找回生活熱情。
Thumbnail
現代父母在照顧孩子與工作之間取得平衡的挑戰,以及如何透過心智管理的「開源」、「節流」、「增效」三大原則,提升專注力,擺脫內耗,找回生活熱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