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陣子,我開始重新盤點自己的資源。不是因為要立刻有新的開始,而是我會時常想,和問問自己: 如果哪一天真的需要改變,我準備好了嗎?以前我總覺得轉職是一個「衝動」,覺得不快樂了,就換; 覺得薪水太低,就找新的機會。 但後來我發現,轉職不該只是逃離, 而是重新出發前的策略整合。
前段時間,終於有機會了,離開了說穩定也不穩定的體制內學校,在空白的一兩個月裡我不急著投履歷,而是先坐下來,安靜地盤點我手上真正擁有的資源,多了更多餘裕的時間來思考後續的人生
一、盤點「可被轉換的能力」
如果我離開現在的工作,我能帶走什麼?我拿出紙筆,列下來- 教學與溝通的能力
- 課程設計與內容規劃
- 數據整理與學習成效分析
- 對學生與家長溝通的經驗
- 創意思考與文字編輯能力
這些技能,乍看之下屬於「教育業」,但其實它們都能轉化成其他領域的價值: 像內容行銷、知識設計、產品訓練、品牌策略。我意識到,一份工作能留下的,不只是「職稱」,而是那些在過程中養成的能力。 而這些能力,一旦被看清、被整理, 就能成為你下一段旅程的籌碼,但還是又選擇自己擅長或是可以養活自己的方法。
二、盤點「可動用的人脈」
我一直不太擅長「人脈」這件事。但慢慢長大才明白,人脈並不是「關係網」, 而是「願意互相幫助的人」。我開始整理身邊的連結:同事、前主管、學生家長、合作過的夥伴。 我問自己: 哪一些人,是在我真正需要建議時可以請教的? 哪一些人,是我能主動提供幫助、建立信任的?(雖然這個問題很現實,但為了生活很多事情都要拉下臉。)
有空時,我還是會一一聯繫、更新近況,不是為了請他們幫我介紹工作, 而是讓彼此重新建立「溫度」,製造更多的弱連結,在之後的工作上說不定也需要可以用上。人脈不是用來消耗的,而是要靠誠意經營。 當你真心維持連結, 機會自然會在對的時候出現。
三、盤點「可支撐的現金流」
這部分可能最現實,但也最關鍵。我花了快了一個禮拜,整理我所有帳戶可以支配的現金,打開我的收支表與投資紀錄,以及保險狀況分析,儲蓄險可借貸統計,信貸可以運資金詢問, 算了一下,如果我現在停下來三個月不工作, 我能撐多久?結果讓我有點驚訝,也有點安心。因為過去幾年的紀律投資與存款, 讓我至少有一段緩衝期,如果現在還不能找到很適合的工作,或是現在理想的工作只能兼職,我還可以靠之前存的錢過一段時間,不行再去打工跑Uber;如果還有一些閒錢會花一部分繼續投資,擴大護城河,有更多緊急預備金,在需要的時候,不會消耗太多之前的積蓄,可以繼續完成夢想。
這讓我更確信:轉職不是「賭博」, 而是一場「有準備的行動」。金錢不能解決所有焦慮,但它能幫你換來思考的空間。 而那段空間, 正是你能誠實問自己:「我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的時刻。
四、盤點「心理能量」
這是我這次特別想寫下的一點,在職涯的轉換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其實是心理能量。 當你太累、太焦慮、太害怕時, 即使有再多資源,也用不出來。我開始問自己:我現在的動力是來自熱情, 還是來自逃避?我發現自己其實不是不喜歡教學,而是對「沒方向的忙碌」感到疲倦。 當我開始慢下來,重新找到「我為什麼而做」的初衷, 那股能量又漸漸回來了。或許,有時候我們想離開的,並不是工作本身, 而是那份「失去意義」的狀態。
五、盤點「可以被嘗試的小方向」
轉職不一定要「一次翻盤」。 有時候,從小的試驗開始就夠了。在週末可以接一些家教,或是幫朋友設計一些文案,或是之前有合作的投稿平台,看能不能多投一些文章,多增加一些收入,用實際行動測試「我還能在哪裡找到熱情」,不要被別人眼中的老師模樣限制,有很多事情可以嘗試。這些小嘗試讓我發現:原來職涯的轉變,不一定是跨行, 也可以是「在原本的基礎上延伸出新可能」。
你不是要放棄現在的生活, 而是要為未來的你,準備更多的選項。別再害怕改變,也別急著逃離。先盤點、再行動。 因為真正穩定的人生, 不是永遠不變,而是隨時有退路。轉職,不只是換一份工作,而是一次重新理解自己的過程。
✍ Y.H字句備份|轉職前,先整理自己。 盤點資源,是重新出發最好的起點。
之後的YH_第二人生_人生說明書使用說明書除了日記外,會更多關於羽昊的第二人生是如何規劃的進程。
P.S 目前Notion社群部分先暫停,因為發現太複雜不適合在方格子日日們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