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主義的世界(五):數據之下,你是否還能感受生之樂趣?〉2025-11-10
記帳軟體、筆記軟體、智能手錶與運動App,透過這些不同專項的「生產力工具」,我們把自己生活的各個部份變成專案,紀錄、管理、科學化地面對自己。
這些主動的紀錄有其積極的作用,它們幫助我們釐清「自己都做了什麼」,讓我們可以更有效地往自己想要去的方向前進。你知道如何調控自己的花費、知道怎麼安排自己的時間、知道自己的VO2Max和睡眠時的HRV,你感覺,你更加認識你自己、且每天都在變成一個更好的自己。
我(不只)是我的細碎數據
可是,你的生活是這些數據的組成嗎?沒出現在日記上的事情是否發生?沒有戴上跑錶時的跑步算不算跑步?你與朋友聚會花了比平時更多的錢,從記帳軟體的觀點來說,你是想要還是需要?
在工具的輔助下,一些本來不會被意識的細節被羅列出來,但另一些,沒能備清楚記錄的部分卻遺落到虛空。就像把影片與文章存在「之後觀看」給人帶來的安心感,只要有了這些工具,彷彿我們就不必親自記憶。
畢竟,有數據就有真相。如果現在的我比半年前的我用更短的時間跑完更長的距離,而且心率保持得比當時更低。那麼,我顯然是進步了,Garmin 和Strava 上的資料,全部都是證據。
就像一捲又一捲的家庭錄影帶,每一年吹蠟燭的畫面都在那裡,只要你想,隨時可以查閱。而且重要的是:沒有人要求我們這麼做,我自己買了跑錶、自己安排跑步日程、自己在每一次出發時,按下按鈕,自己監控自己。
不停地跑,不停地記,但究竟要跑去哪裡?
在剛過去的週末裡,我在個人練習中跑了超過半馬的距離。相較於一個半月前參加的比賽,這次時間更短、速度更快,而且完全沒有落入先前最後幾公里氣喘吁吁的狀態。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明顯的進步,app上的數據也是這麼說。但下一個問題是,這樣的「進步」,我們朝向的方向是什麼?也許兩個月後我會去跑全馬、也許一年之後我會開始練習超馬,或者另一些人轉而挑戰鐵人三項。
然而,這些數字、這些更遠的距離或更快的速度,這些「自我挑戰」以什麼為終點呢?我們追求的是一具更健康的身體嗎?或者又是一種數字的浪漫主義?
按理說,當你的身體耐力愈來愈好,跑得愈來愈快而遠,你應該感受到更多的自由,但為什麼,在現代跑者身上的,是愈來愈多的數字與「科學」,是愈來愈多的極化練習?
我們並不是要成為奧運選手或探索人類極限,但我們卻跟隨這種科學訓練的神話,把自己變成一連串的數字。我們確確實實地在變得更「好」,但那個「好」到底是什麼?我們正在變成哪種意識型態喜歡的模樣?
如果有一天,你手上沒有跑錶、沒有手機,沒有比賽晶片、運動app和一切用以記錄你自己的生產力工具,你還存在嗎?你是否還能相信自己的成長、努力,感受那原初的、促使你開始這一切的生之樂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