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來跟大家聊聊「轉職」。
越靠近年底,總會有許多人興起這樣的念頭,想尋求更好的機會,或只是想看看自己在市場上的價值。我也一直都覺得,現在早已不是「一份工作做一輩子」的時代了, 相對的,如何在每次轉換中更發現自己的熱情、並在工作上發揮所長,這才是成熟大人對「轉職」最真實的詮釋。
當內心開始動搖時
只是,每次面臨轉職,我們心裡總會出現許多聲音:「現在的工作不好嗎?」
「到了下一個環境就不會有這些問題了嗎? 」
「真的有理想的好工作嗎?」
這些疑惑讓人陷入無限循環,不知道該繼續堅持,還是該勇敢離開。 有時候,我們想要的是確定感; 但職場裡,確定往往是一種幻覺。
就在我最近也在思考自己的職涯規劃時,我看到一個關於蘇格拉底的故事,好像讓我重新更理解這件事。
麥田裡的選擇
早在兩千五百年前,三個學生問哲學家蘇格拉底一個問題:
「老師,怎樣才能找到理想的人生伴侶?」
蘇格拉底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帶著他們來到一片金黃的麥田前,說:
「請你們走進麥田,一直往前不要回頭,途中摘下一支最大的麥穗,但記住,只能摘一支。」
第一個學生很快就看到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麥穗,立刻摘下,但繼續往前後,他發現後面有更多更大的麥穗。 他很後悔自己太快下決定,只能帶著遺憾走完。
第二個學生吸取教訓,想著後面一定有更好的,結果一路猶豫,直到走到終點,一支麥穗也沒摘,他也錯過了所有機會。
第三個學生吸取了前兩人的教訓,他把麥田分為三段,走過第一段麥田時,只觀察不下手,並在心中把麥穗分為大、中、小三類;走到第二段麥田時,他依然只觀察不下手,用來驗證第一段的判斷是否正確;最後走到第三段麥田,也就是最後三分之一時,他摘下了自己根據經驗判斷,遇到的第一支屬於大類的麥穗,這可能不是最大的一支,但是他也心滿意足地走完了全程。
這就是著名的「麥穗理論」我覺得,它不只適用於找伴侶,也非常適合拿來看轉職。
轉職的麥穗理論
我們之中,有人像第一個學生,總是太快下決定,也許因為一時衝動、倦怠,或被外在的誘惑吸引, 匆匆做出選擇,卻在新環境裡發現並非想像中那麼好。
也有人像第二個學生,太害怕做決定,「再等等好了,說不定下個機會更好」 於是永遠停留在觀望、猶豫、比較的迴圈中。
而真正成熟的職場人,往往像第三個學生, 懂得設定自己的「判斷準則」, 知道何時觀察、何時出手, 最重要的是: 接受世界上沒有完美的選擇。
轉職,其實是選擇的藝術
著名的管理學家 Herbert A. Simon 他認為,人無法做到「完全理性」的完美選擇, 因為我們的資訊永遠有限。 所以,他提出了「理性決策論」(Bounded Rationality):
1.設定最基本的滿意標準
2.搜集並比較可選方案
3.一旦有方案達到標準,就不再追求「更好」的選擇
這聽起來很理論,卻正是我們在轉職時最該學會的務實心法,因為「更好」這兩個字,是永遠追不完、可能也不一定到的了的幻影,我們該找的,不是最理想的工作, 而是「讓自己可以成長、感到安心的環境」。
也鼓勵大家,當我們發現現有的工作不再讓自己成長、不再感到被看見, 那一刻的猶豫,本身就代表我們準備要前進了,但離開前,也別忘了問問自己:
「我學會了什麼?」
「下一份工作,我希望自己成為誰?」
真正讓人不後悔的轉職,不是那個新的職稱、新的辦公室, 而是你在這次轉換中,更靠近了理想的自己。
職場沒有完美麥穗,只有更懂得選擇的人
職場就像一座大麥田,只是這座麥田相當廣闊,可能永遠也選擇不完。
也許有時我們摘得太早、有時又猶豫太久, 但沒關係,這些都是人生給的考驗,重要的是:每次轉職,都讓我們更了解自己想要什麼。
所以,當你下一次在麥田裡停下腳步,請相信自己的判斷,也只有那一支你親手摘下的麥穗, 不論大小,都是你人生裡最獨特的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