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經萬論,無量法門,教我們修什麼?都是修一念。

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是淨空法師於⼀九八六年⼀⽉,在台灣華藏圖書館,華藏大專講座,開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的講稿。這次演講,淨空法師特別根據諦閑法師於民國十六年甯波觀宗寺的著作《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輯要疏》,從中抽取出最精華的部份來作詳細的講述。《普賢菩薩行願品》作為淨土五經的其中之一,對我們修學淨土法門是非常寶貴的開示。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共三十五卷 : 第一卷 . 二卷 ... 十卷 ... 二十卷 ... 三十卷 ... 三十五卷。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三十五卷
~ 淨空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第九十三面:
【經】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
【講】我們上一次講到此地,接下看這一首:
【經】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
【講】這一首是重顯單單誦這一品的,實際上還不只這一品,就是這一卷,它的殊勝功德利益。上一首偈是講全經,普賢願是全經,就是指《四十華嚴》四十卷。這一首是四十卷不能誦,就誦這一卷,少分就是指這一卷來說的。
由此可知,殊勝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議,我們千萬不要懷疑,不要猶豫,四十卷經我只念這一卷,恐怕功德也不過是四十分之一。你這是多疑了,那是妄想。
縱然沒有讀過《華嚴經》,沒有讀過四十卷,只念這一卷,那功德跟受持全經的可以說沒有兩樣。為什麼?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特別是這部《華嚴經》,處處給我們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受持功德之大,絕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
前一首說「若人於此普賢願」,剛才講了是四十卷,全卷。這一首開端也是說「若人誦此普賢願」,這就單指這一卷,就是指十大願王。為什麼有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要看經文,「我說」,這是普賢菩薩說的,「少分之善根」,因為它不是具足的,只是一卷,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圓」,我們看這一句,可見得它的功德是圓滿的,這就不是片面的,不是有差別的,它是圓滿的。在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注意到的,那就是經上講的「一念」,這兩個字是個關鍵的字眼,整個佛法的修學都是在一,二念就不行了,一念就成就。
千經萬論,無量法門,教我們修什麼?統統都是修一念的。《彌陀經》裡面給我們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就是一念。
《普門品》裡面我們講過,過去我們講這品經是依《法華經大成》而說的。《大成》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講,受持觀世音菩薩聖號,功夫也是分三個層次,就是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也是這三個層次,跟受持彌陀名號沒有兩樣,這是我們必須要牢牢地記住的。
因此,修學成功與否,確確實實就在我們的功夫是不是純一,這是我平常跟同修們常常講,不間斷、不夾雜,你的功夫才能純一。特別是不夾雜,一般人功夫之所以不得力,實在講就是夾雜太多了。我們不必看別人,反省反省自己,學佛這麼多年,連一點消息都沒有,真正是慚愧。
毛病出在那裡?都出在夾雜上,一會兒想學學這個,再一會兒想學學那個,無論是解門、行門統統夾雜。解門,總想做一個通家,什麼樣的經論我都要涉獵一下,都要通達;行門,總覺得淨土還不夠,禪淨雙修,禪密律三修,還有四修的,搞好多法門搞在一起,不專!所以心是散亂的,始終不能得到一心。此地講的一念,這一點我們要特別地留意到。要修一念,功夫就圓滿成就,功夫一成就,利益就太大太大了。
下面說「成就眾生清淨願」。沒有一願不成就,願願都圓滿的成就。不但成就,最難得的是清淨,這個不容易,「清淨願」是佛菩薩自利利他的大願。何以我們誦這一品經、這一卷經就有這麼大的好處?這必須要說一說。
因為十大願王,就是一切諸佛成佛的親因,那些諸佛憑什麼成佛的?沒有一個不是修十大願王而成佛的。所以十大願王的功德不可思議,道理在此地。可是諸位還要記住一句話,十大願王又怎麼能成佛?後面是導歸極樂。我們現在十大願王沒修好,只要你一心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跟阿彌陀佛去修十大願王,你才能圓滿菩提,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走近路。

一心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跟阿彌陀佛去修十大願王,圓滿菩提,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台中李老師昨天往生了。我們昨天舉行的念佛會,我們正在念佛的時候,台中打來電話,我們得到這個消息。今天我們《華嚴經》末後的一卷圓滿,我們將這個功德迴向給他老人家。實在說,迴向絕不是念念迴向偈就行了,不是的,是要把我們讀誦、受持、及演說,要在這一生當中切切實實的做到,繼續他老人家未竟之志。他的《華嚴經》只講了一半,還沒有圓滿,我想等我回國之後,我們在此地來繼續他老人家沒有圓滿的後半部,我們在此地講。講的方式得換一個方式,如果像老師那個方式,我們三十年也講不完。怎麼個講法?一天要講四個小時,我們必須把一切的外務統統摒棄掉,上午講兩個小時,一個人也聽行,兩個人聽也行。大家很忙不能來聽,我們家裡頭還有四、五個人。晚上講兩個小時,大家都可以來聽了,這樣你們每天晚上來聽,雖然只能聽到一半,可是我們的錄音能夠在三年之內把全部《華嚴經》錄成一個完整的錄音帶,我們來做這個工作,以這個行願迴向他老人家。經本這一次又印有新的本子,這是美國達拉斯佛教會印的,我已經告訴他,他要送我們兩百本,將來我們道場經書不會缺乏。
今天這個本子圓滿,圓滿之後,經本諸位帶回家去做個紀念,這個冊子講圓滿了。這是講到我們如何來迴向,怎樣成就我們世出世間一切的願望,這是顯經殊勝的功德利益。再看底下一段「結成回向」:
【經】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講】偈頌到此地就圓滿了,這四句是總回向。由這個地方才能真正顯示出菩薩的大慈悲心,大慈大悲普遍地利益一切眾生。
在前面無論是在長行文、是在偈頌裡面,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回向的經文與偈頌。經文當中所以有這麼多,它的用意就是提醒我們回向的重要性,我們千萬不可以疏忽。菩薩念念不忘眾生,而且對眾生一個最大的願望,希望大家都能同生西方極樂世界。
李老師往生,我昨天下午跟台中通一次電話,把詳細情形問一問,他往生的瑞相非常之好。前天下午,他有幾個侍者 (年輕學生伺候他的),還陪他一道在外面散步。他老人家就給旁邊的人說,這一次我真的要走了。因為他說他要走了,說過好幾次都沒有走。說他真的要走了,旁邊的人以為還像從前一樣,沒有想到他當真走了。所以他是預知時至。他這預知時至很早了,其實兩年前就說過。我知道他今年要走,但是沒有想到他這個時候走。兩年前他講經的時候曾經說過,他說我講經只再講兩年,我就不講了。他不講就是走,這一定的道理。所以到今年確確實實滿兩年了,跟他所講的完全相符合。
而走的時候是早晨,昨天早晨五點多鐘,吉祥臥,安靜念佛往生。昨天、今天是台中,他自己比較接近的學生,在他家裡幫他助念,幫他念佛。從明天起 (就是十五、十六,十七三天) ,老人家的遺體要移到台中蓮社,供四眾同修瞻仰三天。十七號的晚上大殮,大殮之後要停四十九天,大概台中要給他打七個七,念四十九天佛,再舉行告別式,再舉行火化。
所以我到美國的時間,我飛機票都訂好了是十八號,我說需不需要改期?他們那邊告訴我不必改期,叫我參加大殮就可以了。所以我預定我們此地是十七號星期四到台中去,我們圖書館同修中午在那邊給他老人家上供,下午我們在他遺體旁邊給他念佛,晚上參加大殮之後就回來。
現在館長、陳居士他們在研究交通的問題,剛才館長也宣布了,願意參加的在我們櫃台上報名,如果人數多,我們就僱一輛遊覽車,我們團體去。老人這兩年因為體力比較衰弱,都不常見客,所以有許多同修沒有見過,也有同修到台中見不到他,這是我們有機緣見最後一面,願意去的請登記,我們好統一辦理,能夠統計人數。
他老人家在走之前囑咐大家,這是最後的遺教,就是「一心念佛,求願往生」。這兩句話聽起來老生常談,這是他學佛 (他大概三十一、二歲開始學佛的,今年九十八歲),將近七十年,他修學的心得,就是「一心念佛,求願往生」。我們能照這兩句話去做決定不錯,決定不會錯的。
所以真正修行,想了生死出三界,想成佛作祖,唯有求生西方極樂,而且要像普賢菩薩發大願,願一切眾生,快快地都生西方極樂世界。再看下面經文:
【經】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已。善財童子。踴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
【講】這是總結。這一小段是說,與會的大眾,聽完普賢菩薩的偈頌,人人都感到法喜充滿。
【經】如來讚言。善哉。善哉。
【講】這一段我們要看看小註。
【疏】此品能說者,普賢。
【講】普賢菩薩說的。
【疏】所說者行願。能導者。
【講】就是指導我們,帶著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那是:
【疏】普賢十大願王。
【講】我們所歸的目的地:
【疏】海眾歸極樂。
【講】這正稱如來的本懷,所以如來在此地讚嘆,善哉善哉,與佛的本願完全相符。這個意義非常之深,我們決定不能疏忽。
正宗分到此地講完了,下面是本經的流通分。這個科題裡面說「經家歸功」,第一個是「功歸佛說」。
【經】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
【講】在這一段裡面,清涼大師他老人家在全經之中,把這一卷抽出來單獨流通,所以叫別行。從這個地方起是別行的流通。演說如是不思議解脫境界,這是指全經,就是四十卷《華嚴》,是指這個。
在四十卷裡面有本會、有末會,如果就流通義上來說,整個末會也可以算得上是流通分。如果就全經來說,這四十卷就是整個《華嚴經》的流通分,「入法界品」有三十九品,這是最後一品。因此以下的經文,就是我們這一卷的流通分,別行的流通。
功歸佛說,凡是菩薩所說的都是佛所說的。我們在前面所看到的,「如來讚言,善哉,善哉」,就是菩薩所說的,佛完全同意了,佛同意了就等於是佛說的。何況菩薩在說法之前,一定要求佛加持,求佛加持,就與佛所說沒有兩樣。所以在沒有成佛之前,所宣說一切法門,都要歸功於如來加持。有這個意思,千千萬萬不要忘了。
還有,學生縱然是他自己的創造、創作,送給老師看過,老師給他印證,那就是老師的。這個在現在不是,明明是我的,怎麼是我老師的?現在人太不客氣了。古人尊師重道,不敢說自己的,為什麼?老師教導出來的!法身慧命依託於老師,這點我們也要懂得,跟菩薩所說的,全是佛說的意思相當。
我們要懂得,不可以貢高我慢。這有個很大的好處,也是破我執、破名聞利養。你說這不是我的,老師教我的。佛菩薩如此說,連孔老夫子都如此!孔老夫子一生,你看他老人家所說的「述而不作」,他沒有創作,他都是闡述前人的,古聖先賢的,你看孔老夫子多麼謙虛。可是後人還是尊稱他為「至聖先師」。所以我們要懂這個道理,功歸如來。再看下面一段經文:
【經】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
【講】這是一類,因為這一段文裡頭有四類,這是第一類。
【經】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
【講】這是第二類。
【經】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
【講】這是第三類。
【經】及餘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訶薩眾。
【講】這是第四類。
這是給我們說出法會的殊勝莊嚴,不可思議。本經的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這些菩薩眾,我們看了決定不懷疑。現在,在此地看到有「六千比丘」,比丘是小乘眾,怎麼也參加了這樣殊勝的法會?諸位要看前面兩個字「成熟」,凡是成熟就是迴小向大,這才算成熟,所以是大比丘眾。成熟的比丘,就是阿羅漢迴小向大,他一迴小向大,取圓教初住位實在不難,因為他的善根深厚,一回頭就是破無明,見本性。
這六千比丘,在我們四十卷的第一卷裡面,說得很清楚,是以舍利弗尊者為上首。舍利弗在比丘眾裡面智慧第一,這是受文殊菩薩的教化,迴小向大,發大道心的。在這段註解裡面:
【疏】舍利弗勸令歸依文殊。
【講】這就是迴小向大。
【疏】文殊如象王迴旋,觀諸比丘,為說十種無疲厭心。
【講】這段文是摘錄在《別行疏鈔》,《別行疏鈔》這段文,在這個本子裡面八百四十一面,這裡已經摘錄出來在此地,我在此地跟諸位略說一說,這十樣我們都應該要學的。

【疏】一、積集一切善根心。
【講】我們要注意,要認真地來修學,修自己的善根心。善根心是無貪、無瞋、無癡,這叫三善根,世間所有的善法,都從這個地方生的,所以它叫善根,世間法的善根。出世間的善根,當然不能離開世間法,決定不能離開世間法。
所以出世間,是以世間善根為基礎,然後再加上一條,出世間的善根只有一個,精進。這個我也講得很多,進就是進步,不退轉,天天要努力求進步;精是什麼?就是純而不雜,那就叫精。不但要進步,要精進,精純不雜地這樣進步才能夠成功,這就是菩薩的善根。
所以大家在六波羅密裡頭,特別要注重「精」字。所以我講四緣、講無間緣,無間緣就是精進,不間斷就是進,不夾雜就是精,這是必須要記住,千萬不能夠疏忽,不能夠迷失。
【疏】二、見一切佛,承事供養心。
【講】這正是善財童子,在本經裡面顯示的法門,你看看五十三參,他對每一位善知識都承事供養,這個了不起。可是他所修學的,還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絕沒有改變,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我們修這個法門,對於不同的法門要稱讚,對於修學不同法門的人,我們要供養。供養並不單指四事供養,禮敬也是供養,讚嘆也是供養,恭敬也是供養,要懂得這些道理。對於其他法門絕無毀謗,絕對沒有輕視,曉得法門平等、無有高下,要知道這個原理。
【疏】三、求一切佛法心。
【講】那就是參學。對於一切佛法,我明瞭。諸位要記住,明瞭而不能夾雜,這就是善財示現給我們的榜樣,他是家家都去參訪,樣樣明瞭,如如不動,就是《金剛經》上兩句話他做到了,「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既不著相,為什麼要去多看?你不看你不明瞭,看了就明瞭。看了不著相,看了不動心,這才叫真正的參學,這是修普賢行。
【疏】四、行一切波羅密心。
【講】「一」是一切法。「波羅密」是圓滿的意思。什麼一切?我們從早到晚生活上的一切,指這些。穿衣吃飯,待人接物,樣樣都與華嚴境界,都與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完全相應,這就叫「行一切波羅密心」,要懂這個意思,你才會修行。
【疏】五、成就一切菩薩三昧心。
【講】「三昧」是正受,簡單地講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如如不動」,不動就是「三昧」。三昧為什麼又說「一切」?的確很多,譬如你見到財不動心,那是財三昧;見到色不動心,那是色相三昧;見到名不動心,是名利三昧。所以這個境界裡面,這些事事物物無量無邊,你樣樣都不動心,那就無量三昧,是這個意思。

【疏】六、次第入一切三世心。
【講】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三世」是過去又有三世,有過去過去、過去現在、過去未來,如是就有九世。九世裡面每一世又有三世,重重無盡,這是華嚴境界。
你要不相信,你不信,你也許有這個經驗;你會不會作夢?我也作夢。你在夢裡頭有沒有曾經夢過作夢,夢中之夢?有些人有,作夢裡頭睡了覺又做了個夢,夢中夢,這就顯示《華嚴經》上講的無量的三世,重重無盡的三世,實在是如此。「次第入」,入的時候這個裡頭有自行、有化他。
【疏】七、普嚴淨十方佛剎心。
【講】前面講時間,這一句講空間。無量的時空,重重無盡的時空,你沒有不遍到的,這個你才得到真正的圓滿,才真正是遍一切時,遍一切處,在這裡頭自行化他,修普賢十願。
【疏】八、教化調伏一切眾生心。
【講】這一條是從化他上說的。諸位要知道,它是句句都是無有疲厭,不疲不厭。「教化」是教學,「調伏」是講成就,成績表現。當你教化的時候,接受教化的眾生,他身心調和,煩惱他能夠伏得住,這就是教學的成果。所以並不是只教而不求一個結果,這不可以的,那你沒有成績表現。
菩薩教導眾生,一定要有成績表現。這個成績裡面,當然也分很多等級,這是第一個等級,叫身心調適,煩惱降伏,這是第一步。如果這個目標達不到,那就不是佛法,縱然是弘揚佛法,沒有結果。好像考試,雖然教書,學生考試一個個都不及格,這談不上成就。能夠到這個目標,這算都及格,教學有成就了。
【疏】九、修一切劫中成就菩薩心。
【講】這一條是講恆心、毅力、長遠心。不僅僅是在自己修菩薩道的過程當中,即使成了佛,他還從佛位退下來再當菩薩,所謂倒駕慈航,普度眾生。的確這個教學,是永遠無有疲厭的,我們要發這個心。你能發這個心,在眼前遭遇到一點小的困難、小的挫折,就很容易過去了,不會退心的。
會常常想到,我這個菩薩道還遙遠得很,眼前這個小挫折就難住了,我就退了心,那還學什麼菩薩,還學什麼佛,還會有什麼成就?所以自己一想,眼前小的障礙就不會再執著、不會再計較,很容易能夠突破。
菩薩事業,是世出世間最偉大的事業,愈是大事,愈是要有耐心,沒有耐心決定不能成就。愈是大事,愈要忍辱,所以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這是世出世間一切法。世間法裡頭也說,小不忍則亂大謀,不能成功。所以一定要忍耐,要發堅固的信心,要發長遠心。
【疏】十、為成就一切眾生故,修行一切佛剎極微塵數波羅密,成就如來十力。如是次第,為成熟一切眾生界,成就如來一切心。
【講】這一句比較長,這是十種心,這一句是總結。「為成就一切眾生故」,所以我們才修無量無邊的法門。可是你要記住,成就眾生先要成就自己,自己沒有成就,決定成就不了眾生。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說這個話,當然沒有問題。我們不行,我們現在要發文殊、普賢的宏願,可是目前要怎麼個做法?先成就自己。
譬如說落在水裡面的眾生,快要淹死了,我們要想去救他,想救他,自己不會游水,那你要跳下去只是白搭一條命而已!現在怎麼辦?趕緊去學游泳,學成一流的水上功夫,那下水才能救人。因此,我們現在要救度一切眾生,先要成就自己。所以說一心念佛、求願往生就是成就自己。成就自己幹什麼?為了要成就一切眾生,是為這個的,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去參學,再去學無量法門。
像《彌陀經》裡面跟我們講的清清楚楚,實際上《彌陀經》上說的範圍很小,只說西方極樂世界那些人民,在早晨一餐飯的時間,就已經周遊十萬億個佛國土了,就已經拜訪了十萬億尊佛,再回到自己家裡來,不過是一頓飯的時間。一尊佛給他說一句法,不要說多,給他說一句,他早晨出去溜一趟,已經聽了十萬億句佛法,他怎麼不開智慧?他什麼法門都通達了。
其實那是釋迦牟尼佛本師,對我們講的客氣話,說太多了怕我們不相信。為什麼說十萬億?因為我們這個世界,距離西方世界是十萬億,他這個意思就是告訴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天天都可以到娑婆世界來溜達一趟,來看看你的親戚朋友,怕你想家嘛!所以這個距離不遠,是這個意思。
其實在我看,最低限度像經上所講的,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曾經參訪了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也就是說明,這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與阿彌陀佛都有很深的緣分。拿現在國際關係來說,都是有非常好的外交關係,你是阿彌陀佛的學生,你必定受那些人歡迎。一聽是阿彌陀佛的學生,我們非常歡迎。也就是說明,你在一餐飯時間當中,你有能力參訪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這是我們在經上要能夠看得出來的,雖沒有顯說,意思含得非常明顯,不難看出來。
因此,我們對於一切法門愛好、喜歡,不要緊,現在不能學,現在學也學不好,為什麼?沒有好老師指導你,你壽命有限、時間有限,你學不成功的。不如趕緊到西方極樂世界,先得無量壽,然後你不要工作,你也不要上下班,你可以全心全力地去學無量無邊的法門。諸位要把這個道理想通,才肯死心塌地來修學這個法門。

要救度一切眾生,先要成就自己。一心念佛、求願往生就是成就自己,就是為了要成就一切眾生。
我們這個道場,最主要的兩部經,就是《普賢行願品》跟《阿彌陀經》,我們道場的同修專修淨土,我們的要求就是不夾雜、不間斷。這一段我就說到此地,註解諸位自己去看。再看底下一段經文:
【經】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
【講】「聲聞」上加一個「大」,就是迴小向大的聲聞。「舍利弗」為主,他老人家所度的,就是前面講的六千比丘,這是同修伴侶。那六千比丘,都已經入菩薩位,都已經迴小向大,那有老師還當小乘的道理?決定不可能的。可是在許多地方看,他們兩個,還是列在小乘眾裡面,那你就要覺悟,佛在經上已經給我們說得很明白,這兩個人都是古佛再來,地位在菩薩之上。
「舍利弗」是東方金龍陀佛化身來的,來幫助釋迦牟尼佛度眾生的,正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這個法會殊勝莊嚴,絕不是簡單的。你看,不但聲聞眾裡面都是古佛與大菩薩示現,連他那些護法都是菩薩再來的,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統統都是的,等於好像來唱戲一樣,釋迦牟尼佛唱主角,那些來唱配角,來跑龍套,其實在幕後地位都是一般高的,沒有那些人,這台戲唱不下來,唱獨角戲不行啊。
由此可知,僧團是一個非常清淨、和睦、團結的團體,絕不容許分化。今天僧團成為分化的局面,所以才這樣衰,眾生才有這麼苦。我們要自救救人,首先要團結僧團,不要做分化的工作。分化工作從那裡開始?從三皈依開始。這一皈依,「這是我的師父,那個不是」,就分化了,大錯特錯!
諸位要曉得,入門受三皈依是幹什麼事?受三皈依是教你修學的宗旨,你從今天起,在佛面前發了誓,你就要依照這個宗旨來修學,不是皈依某個法師,不是皈依某個人。那個法師是來傳授、來監誓的。好像你們入黨,你們參加要做個黨員入黨,你在國父孫中山遺像前面,上級黨部派一個資深的黨員來給你監誓。結果你入了誰的黨?你入了監誓人的黨,這糟糕不糟糕!你這個黨不是四分五裂,完全瓦解了,變成一個人一個黨。現在我們就是如此,一個法師一個黨派,與其他的法師個個都對立,每個人統領幾個小徒弟在那裡互相的鬥爭,鬥爭堅固!這種修行結果都是修的什麼?也是修的道,不是菩提道,是地獄道。一受三皈依,修地獄道,不得了啊!
三皈依,我們在講堂講了多少次:
- 皈依佛,佛者覺也,覺而不迷,從迷惑回過頭來依覺悟,要依自性覺。這是你一入佛門,告訴你三條修行的綱領。
- 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從一切邪知見裡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
- 皈依僧,僧是清淨、是和合,僧是六和合,是淨而不染,和睦團結。
是這個意思,不能搞錯!一搞錯就往三途走了。所以你要曉得,你是三寶弟子,不是某法師的弟子,千千萬萬要搞清楚,這才叫正信的佛弟子,三寶弟子。
希望諸位要珍重,做三寶弟子才能成佛,做某一個法師的弟子,恐怕三途是免不了,千千萬萬要記住。所以,你看一尊佛出世,那麼多佛菩薩都來幫助他,看到清淨和睦的僧團。
【經】并諸人天。一切世主。
【講】這個大會裡面,除了菩薩、聲聞之外,還有「人天」。也許看到這裡我們會懷疑,為什麼?當年釋迦牟尼佛講《華嚴經》的時候,是二七日中在菩提樹下,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宣講的,肉眼凡夫根本見都見不到,連二乘人也是不見不聞,怎麼會有人天?有,因為有許多佛菩薩示現人天身分,在人間度眾生的,他也有分,他去參加了,我們不知道。
譬如說我們講一個最近的,印光大師,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等覺菩薩,人啊!如果他老人家在那裡一打坐,眼睛一閉,他到華嚴會上聽《華嚴經》去了,我們不知道,我們只看到老和尚在那邊打坐,我們不曉得,就這種情形。
所以要知道,有許許多多佛菩薩在我們人間,不定是以出家身分,是以在家身分,男女老少都有。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攝受眾生、教化眾生,他就現什麼樣的身分,你不知道,他不會說的。
凡是自己說我是什麼佛再來的,什麼菩薩再來的,給諸位說那都是假的,絕對沒有這個道理。佛門裡頭只有一個原則,身分一露,馬上就走,絕對沒有再住世這種情形;他要再來,馬上再換個身份再來就是了,絕對不容許暴露身分還在這個世間。
因為這些年,連國外都是如此,常常有居士: 我是什麼菩薩再來的,叫大家來供養他,來皈依他,來拜他,妖言惑眾。諸位千萬不要上這個當。你也不必爭,他要說什麼菩薩再來,你合掌,好;他要說阿彌陀佛,好,阿彌陀佛,以後就不要理他了。你說阿彌陀佛,這不得了,趕緊去供養,把你口袋的錢都被他騙去了,那你是傻瓜一個,不要理會就是了,好好地念自己的佛,修自己的道,這個重要。
天上也是如此,「一切世主」,這個世主從人間的帝王,前面講的多了,器世間主、有情世間主、智正覺世間主,這在《八十華嚴》,第一卷裡面就說了很多,說了有幾十種,就是指這些人。這些人也是法身大士,以世主身分在度眾生的。底下的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當然全都是法身大士,示現做護法神的。
我們讀這段經文之後,我們對一切眾生應當生平等心、恭敬心。十大願第一條教給我們「禮敬諸佛」,說不定這個人是佛菩薩轉世來的,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的確是如此,許許多多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不要緊,統統恭敬就行了,就一個都不漏了,諸佛才歡喜。
【經】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
【講】這些名詞後面都有註解,我就不必說了,註得也很清楚。
【經】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講】這一句,此地也註得很好。這是總顯與會大眾聽了佛說,聽了菩薩所說,都能夠「信受奉行」。這四個字非常重要,「信」,決定沒有疑惑,疑就障礙了我們的信心,所以是斷疑生信。「受」是接受,領納在心,這叫接受。接受之後要依教奉行,要完完全全把它做到,這樣才不辜負佛菩薩苦口婆心的叮嚀,為我們說法的恩德。
在註解裡面,講「信受奉行」有三個意思,這三個意思我們一定要記住。我們自己將來為別人說法,前面說過了,「讀誦受持及演說」,一定要守住這三個原則。
註子裡頭有:
【疏】一、能說人清淨。
【講】說的人清淨。為什麼?不為名聞利養,沒有一切的要求,這叫清淨。換句話說,完全無條件。如果是有條件而來說的,不清淨。我還曾經聽說過,請法師來講經先要談好價錢,這一部經要多少錢,這不清淨了。
不但是談價錢不可以,貪圖供養也不可以,或者是貪圖聽眾人數多也不可以,都不清淨,心不清淨。一個人聽,也是一樣的精神百倍在此地講,一萬個人聽也是如此,這個說的人是清淨。一兩個人聽,講馬虎一點,精神打不起來,人多了歡喜,這個心不清淨!別人我們不管,將來自己上講台要修清淨心,要記住這一條。
【疏】二、所說法清淨。
【講】「說法清淨」,完全從自性清淨心裡面,流露出來的,這個法清淨,我們初學的人做不到。初學人做不到怎麼辦?依照古人的註解去講。像這個註子,是文言文的註子,等於說你在講台上,把文言文翻成白話文,用這個方式來講,不可以摻雜自己的意思,這就清淨了。因為我們自己意思不清淨,一摻雜進去,法就不清淨了。所以不可以摻雜自己的意思,這樣就清淨了,清淨就有功德。
【疏】三、得果清淨,陳事既周,時眾獲益故。
【講】你把這部經裡面的理論、方法、境界,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讓聽的人能夠得到利益,能夠破迷生信,這就有好處。所以初步的利益,就是聽了之後,不反對佛法,這就不錯了;不要說,一聽他就信,就修行,修行是第三層的功夫。頭一個是不反對,第二步他相信,第三步他真正理解,第四步他自然就修行了,一步一步的來誘導他,絕不可能叫他一下就相信的。所以接引眾生是有順序的,這點我們一定要記住,否則的話,會把眾生學佛的機緣斷掉了。為什麼?他一看到學佛,他就生恐懼。
譬如現在人家第一個怕學佛,學佛不能吃肉,他就為了這個不學佛了;他說不行,學佛不能吃肉,他就不學佛了。所以我們告訴他,學佛可以吃肉,那就沒有問題了,學佛不要殺生,可以吃肉。他說,還有這樣的?這樣他就可以來了!你要說戒條怎麼嚴怎麼嚴,他聽了就害怕,再也不會來的。
所以諸位接引眾生,要有善巧方便,逐步逐步誘導他入門,讓他自己生信心,自己發心去持戒,發心去求戒。所以李老師他老人家一生教人,他是勸人皈依,他有勸人皈依,他絕不勸人持戒。再有,絕不勸人持午,好像六齋、十齋持午,他不勸人。他說為什麼?你要勸人幹這個,人家不學佛了。
他老人家在台中這麼多年,攝受眾生這麼多,他有他的善巧方便。譬如他自己,他自己是持午的,而且日中一食,但是他很隨緣,譬如,老師,晚上我請你吃飯好不好?他說好,好,到晚上跟你一塊,他照樣吃。他一個人在家裡絕對不吃,他吃一餐,很隨緣。
我初到台中見他的時候,因為我到台中去之前,跟懺雲法師住了半年,就學了懺雲法師那一套,也是非常地嚴格,呆呆板板。到台中,李老師告訴我不行,行不通!他說懂得佛法的人對你還尊敬,你不錯,你持午;不懂得的人說你這個人古怪,大概是瞧不起我,我做的東西你還看不中。反而什麼?叫他毀謗,叫人家毀謗,把人家法緣斷絕掉了。我是聽到這個開示,我也就變活潑一點,從前也很呆板,想想老師講的話很有道理。
今天我們經講到此地圓滿,我們保留一套完整的錄音帶,前面沒有聽到的,將來可以借錄音帶來聽。經圓滿了,我們的修行就要開始了,怎麼個修法?讀誦受持,為人演說,我們要學這個。
普賢行願品 講記 (完)
* * *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一心是指專心持念,心不散亂。不是指事一心與理一心。事一心則消除了見思二惑,理一心則可破無明,都是甚深境界。所以我們真實發心,老實念佛,綿綿密密,精進不已,以此為因,必得往生極樂的妙果。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 * *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 往生淨土要訣 : 信願持名
.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 依止善導大師 持念彌陀名號
. 什麼障礙我們學佛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