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是恢復我們的自性覺。念阿彌陀佛就是自性覺。

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是淨空法師於⼀九八六年⼀⽉,在台灣華藏圖書館,華藏大專講座,開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的講稿。這次演講,淨空法師特別根據諦閑法師於民國十六年甯波觀宗寺的著作《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輯要疏》,從中抽取出最精華的部份來作詳細的講述。《普賢菩薩行願品》作為淨土五經的其中之一,對我們修學淨土法門是非常寶貴的開示。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共三十五卷 : 第一卷 . 二卷 ... 十卷 ... 二十卷 ... 三十卷 ... 三十五卷。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十卷
~ 淨空法師講述
請掀開第二十五面:
【經】復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
【講】禮敬、稱讚之後,接著講「廣修供養」。這裏面有兩樁事情,第一個是「供養」,其次講「廣修」。
首先我們要曉得,前面已經說過,盡虛空遍法界既然是自己性德所顯,所以佛法裏面講平等,就是基於這個基礎上來建立的,三寶平等。
說到三寶,諸位一定會想到佛、法、僧。三寶是自己,不是別人。佛是自性覺,佛是覺悟的意思,自性覺。自性本來就覺,覺而不迷,可惜我們現在是迷了,變成迷而不覺。
這也有同學提出來,無明怎麼起來的?幾時起來的?我叫他去讀《楞嚴經》,這個問題在《楞嚴經》第四卷裡頭,釋迦牟尼佛答覆富樓那,說了很多。
學佛就是恢復我們的自性覺,這叫皈依佛,皈是回來,是從不覺回過頭來,依是依靠,依覺,要依自性覺,這個才叫真正的皈依。
假如我們不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回過頭來了,我們依誰?去依釋迦牟尼佛,依他去,那就錯了,那佛教就變成宗教了。宗教是什麼?自己沒有辦法,要依靠神,要靠神來保祜,那就變成宗教了,這不是佛法。
佛法是皈依自性覺。覺,你要懂得覺的樣子,覺的相是什麼?這首先要明瞭的,覺心是不動的,所以覺心是清淨的。我們迷的時候,心是動的,迷一定是動的,迷是妄動。我們把妄動的心息下來,歸到靜,這就是皈依覺,所以要曉得這個道理。
我們在境界裡面起心動念,這是妄動,這是迷;回過頭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把那些妄念都換了、取代了,把它換過來了,念阿彌陀佛就是自性覺。
「阿」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就是念無量覺。這樣我們念無量覺就好了,何必念阿彌陀佛?但是念無量覺是一種功德,念阿彌陀佛是兩種功德,不一樣。
因為阿彌陀佛確實有其人,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有四十八願,十方世界的眾生,只要執持他的名號,念他發願往生,臨命終時他一定來接引。所以有雙重功德,我們要明白這個意思。
法寶是自性正。實際上,自性覺就是儒家講的誠意,自性正就是正心,誠意、正心,這是自性正,在佛法裡面講正知正見。什麼樣的見解是正知正見?我們簡單說個很粗的相,不帶著私心的見解都比較上正確一點,一加上自私,那個見解全就錯了。所以凡是一樁事情,要想到自己切身利害,這個見解決定不正確,邪知邪見。
所以佛法教給我們,起心動念要想眾生,要想一切眾生的利害,不但想當前眾生的利害,還要想到後世眾生的利害,這個見解就比較上要正確一點。我們今天俗語裡面講客觀、主觀,凡是主觀觀念的都有錯誤、有過失。客觀比較上要明朗一點,要正確一點,這是從初淺上來說。
皈依法。法,狹義的指經典,經典是佛的知見,正知正見。我們要把自己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從那裡回過頭來,回過頭來要依佛知佛見,這是皈依法,所以佛法是自性正。因此我們修學佛法一定要消歸自性,這才有用處;不能消歸自性,這個佛法是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與我們不相干。如何把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變成自己的佛法,這叫消歸自性。
第三,皈依僧。僧代表清淨,代表和合,我們從與一切眾生不和回過頭來,要與一切眾生和合。世出世間沒有不能相處之人,如果有一個人不能相處,你皈依僧就沒有做到。因為世出世間一切眾生,都是自性顯現之物,有一個眾生不能夠相容、不能相和,自性不能顯現。換句話說,不管你修得怎麼好,戒律持得怎麼嚴,你不能見性,這是一定的道理。
所以要和睦,要清淨,唯有清淨心,才能夠和睦。凡是不和睦,一定心不清淨,心生煩惱,這是一定的道理。僧代表淨,六和合裡面是以淨為主要的一個因素。所以我們自己要曉得,自己有過失要改,要改過自新,這叫做修行,這就是皈依僧,是從染污回過頭來依自性淨。這叫真正的皈依三寶。
所以三寶是平等的,人人都有自性三寶。這三寶是自性當中本來具足的,不但是一切人具足的,一切動物,十法界有情眾生,上自諸佛,下到餓鬼、畜生、地獄,沒有一個不具足,個個都具足。佛從這方面來看,才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因為他具足三寶,每一個眾生都具足三寶。
所以我們自己平常造罪業的確很重,我們輕視一個人,看不起一個東西,就是迷失自己的自性三寶,自己在那裡造罪業。曉得三寶平等了,不但在理上說、在事上說也沒有怨親,因此修平等心,要從怨親上開始。

普賢行十大願王,用的是清淨心、平等心來修這個法門。
講到六度,特別講到忍辱波羅密,諸位曉得,忍辱非常重要,沒有忍辱你就沒有功德。經上講得很清楚,說「火燒功德林」,火是什麼?瞋恚之火,一發脾氣,心裏一不高興,功德完全沒有了。
所以你要說你有多少功德,你想想什麼時候沒有發脾氣,算到現在,你的功德時間就這麼長。如果一個鐘點前發了脾氣,你的功德不過是十幾二十分鐘而已,之前你的功德都燒光了,都沒有了。所以功德很難成就,積功累德,無論什麼樣的逆境,都不能發脾氣。
你說外頭境界,我忍無可忍了。其實外面境界什麼?與境界不相干的,你要能忍,外面境界是佛菩薩,佛菩薩在考試、考驗你,通過了,關關都通過,你功德攢積下來了。你要是考了不及格,外面境界是魔。
所以說魔與佛是自心變的,與外頭境界不相干,我能忍,外面境界是佛;不能忍,外頭境界是魔。什麼叫魔障?是內心裡頭有魔,看外面境界就是魔;內心裡頭是佛,看外頭境界都是佛。所以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佛沒有看到魔;眾生看佛都是魔,這沒有法子的。
所以我們講到「廣修供養」,先要講怨親平等,貴賤一如,這個樣子我們對人對物對事,誠意才能生得出來,然後我們的供養才能普遍,以內財、以外財,才能夠修離相的布施。
布施的目的是什麼?是得自己的平等,平等心。因為我們的平等性、平等心是無量無邊的,所以我們的供養也是要遍供十方。你這個施不管是多少,心周法界,供養三寶,果超十地,果報超越十地菩薩。諸位要記住,供養三寶就是供養覺正淨。常言說得好,入道一定是以智慧為根本,而智慧又是以福德為基礎,所以一個人不能不修福。
前面兩願偏重在善根上,這一願偏重在福德上,善根、福德,總修!供養非常重要,世出世間法都講求。在世間法來說,在中國孔老夫子在世的時候,他老人家一生從事於教學,他沒有做其他的事業。換句話說,他的生活沒有來源,沒有依靠。他教學是私人教學,那時候政府沒有辦學校,國家又不給他薪水,他生活怎麼辦?學生供養。而學生供養是隨著學生的家境,老師決定不計較的,不像現在收學費規定一定多少,沒有。你有能力多供養一點,沒有能力少供養一點。再有非常清苦、清寒的學生,老師還要供養他,他是一個很可教的學生,但是家境太困難,沒有辦法生活,老師還要貼他。
佛法,諸位要曉得,更是一種盡義務的教學,絕對不講求報酬的。如果沒有人供養,他只好走,此地沒有人供養,到別的地方去。為什麼?這個地方活不下去了,生活不下去了,那只有到別的地方去。所以出家人是雲遊四海,那個地方有因緣。實在講就是那個地方人肯供養,他才可以住下來!到這個地方沒有人供養,沒飯吃,只好到別的地方去,到處去托缽。
我們要想真正把個好的善知識留下來,叫他住在這個地方,在那裡教學,一定要修供養。供養不在多,這個諸位一定要明瞭,供養一多就害人了,就把人害慘了。初發心出家真是個個都是菩薩,到最後一接受供養,供養多的時候個個都還俗,都回家了。出了家,他沒有產業,什麼都沒有,錢一多,人家供養個房子送給他,他有了家,出了家把他送回去,你回家好了;回了家,銀行裡頭也有存款,跟世俗人有什麼兩樣?出家人叫人瞧不起在此地,佛法的衰,衰在此地。
佛規定的對出家人的供養,四事供養: 飲食、衣服、臥具、醫葯,沒有聽說供養房子的,沒有,決定沒有。維持一個最簡單的生活,他什麼都沒有,心決定在道上;如果他有了,心裡就患得患失,他有貪欲,貪心也增長了,貪不到,瞋恚心也增長了,那造的罪業就太多太多了。
出家人為什麼造那麼多罪業?每一個在家人供養的都有責任。所以佛法滅,滅在那裡?出家人固然不好,在家人害的,害慘了,這個要知道。尤其是出家人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覺心,人家供養的時候又不能不收,收了怎麼辦?趕緊布施掉,不能留。留了之後決定墮阿鼻地獄,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毀滅佛法墮阿鼻地獄,萬萬不可。我在國內外講席上,我都勸勉大眾,供養是必須的,不能過分,要有智慧,不能用感情,而且供養要平等地供養。
一個道場要興,一個地方上佛法要興,必定是高僧大德人數要多才能興。如果一個人、兩個人,沒有辦法。所以僧團最低限度是要四個人,四個出家人以上才是一個僧團,不足四個人不能稱僧團。龍天護法護誰?護持僧團。
今天我們要找一個道場,四個人以上在一塊共住,能夠守六和敬,能夠同一羯磨,我們找不到。所以今天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真正佛法的道場,我們感覺到非常地悲哀。
佛法自從釋迦牟尼佛起,佛法生活方式是民主自由,他是真正做到了。所以羯磨就是會議,它是民主制度,四個人在一塊,無論什麼大小事情,四個人開會,多數贊成,通過,沒有說那一個人作主的。佛在世也是一樣,有什麼事情宣佈,它通過的方法是默認,宣佈之後大家不講話,就承認,就通過了,如果有意見你就提出來說。
羯磨是梵語,翻成中國現在的話來講就是開會、就是議決,在我們中國過去翻法叫羯磨,就是開會、會議、決議,所以佛法是民主自由,不能守六和敬,不能做羯磨,就不是佛法的道場。所以諸位你們將來看什麼樣道場,要從這個角度上去觀察,它是真正的道場,還是虛有其表的道場,不難得知啊!
供養說廣修,因為它的範圍非常之廣泛,剛才跟諸位說,因為你性德廣大,你要不廣修,性德不能夠顯現。前面跟諸位說明十願,願願都是顯性德的。這個地方所說的,註解上偏重在事,其實理事它都具足,註解在事相上:
【疏】廣羅五塵貴品。修飾百味珍饈。陳供法界如來。奉養十方海會。
【講】這些講的都是在事相上。諸位聽我剛才所說的,似乎只是我們在家信徒對出家法師要供養,我們學生對老師要供養,出家法師跟做老師怎麼樣?他們也要廣修供養,供養之後有多餘的就要布施,不能放在那個地方。
還有人說,我供養的錢放在銀行裡攢,攢到一筆相當數字了,我再來做個好事情,這樣好不好?不錯啊?實際上不可以。為什麼?你的心已經攀緣了,心不清淨。隨手布施,心清淨,不攢積,有多小捨多少,清淨,這樣才如法。
底下一段講,境界相也非常地廣大,跟前面一樣。
【經】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
【講】這也是三種無盡,佛剎無盡、諸佛無盡、菩薩海會無盡,都是我們供養的對象。
【經】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
【講】這是能供之心,跟前面兩段意思也相同。如果沒有普賢行願的法力加持,自己甚深信解,就做不到。所以十大願王的的確確不是一般人能夠修學的,為什麼?他沒有這麼大的心量。這個心量實在是太廣大了,決定用的是清淨心、平等心來修這個法門。下面舉所供之物:
【經】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
【講】這一句是總說,底下就舉幾個例子。
【經】所謂華雲。鬘雲。
【講】這是花,「鬘」也是花,花穿成花環就叫做「鬘」,印度人有這個習俗,花穿成一串套在脖子上就是花鬘。
【經】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柱。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
【講】這是舉幾個例子。在這一段註解裡面寫得很詳細,諸位自己去看。經文裡面有幾個字,是必須要曉得它表法的意思,這是我們在經上常常會看到的。它用「雲」,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它都用一個雲。在《華嚴經》上我們見到太多了,一切經上也常常看到。
雲代表非有非無。我們看到雲彩,坐飛機到上面去看沒有了,代表非有非無。我們要不要用這些供?要供。能不能執著?不能執著。誠心誠意去修供養而不執著,無分別無執著,雲是取這個意思,這叫真正供養,才能顯自己的性德。
世間人供養,他著相了,著相有沒有福?有福。著相的福小,福報小,人天善果,小果,不能稱性。因為普賢十願,願願都要顯性,著相就障礙了見性,所以它用這個字。
而且還有一個常用的字,就是用「天」。天,不但是有尊貴的意思、高顯的意思,同時有自然的意思,天然之物。這個取什麼?取隨緣而不攀緣,這就是天然,就是自自然然地供養,不要刻意去尋求。刻意尋求又是攀緣心了。攀緣,心就不清淨;隨緣的心是清淨的,所以它有這個意思在。
供花,花代表因。所以所有供養,諸位要曉得,都是供養自己的法性,依養自己的自性。見到花,想到自己要修因,花代表因行。花非常美,想到我們現在自己有許許多多煩惱,煩惱是迷失自性而生的、變現出來的。所以煩惱與性德是一個東西,迷了是煩惱,悟了是性德。性德美,真善美!
所以覺悟之後,把所有醜陋的煩惱,都變成真善美慧的性德。它具體代表,在經上講代表六度,代表十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加上後面是,方便、願、力、智,這就是十波羅密,也就是菩薩修學的十個綱領。
所以供花代表這個意思。看到花了,念念不忘修六度因行。所以它供在那裡不是好看的,它裡面代表有意義的,是提醒自己,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讓自己迷失了自性,它取這個意思,所以供花。
那麼供音樂,前面說過了,音樂是表稱讚如來的意思。所以我們用梵唄歌詠讚佛,這是音樂。前面跟諸位講過很多,它的作用非常廣大,效果非常地殊勝。
「傘蓋」,「傘」跟「蓋」是兩種東西,傘是遮太陽的,遮陰的,也可以遮雨的,在古時候傘是圓形的,諸位在寺廟裡面你還能看得到。蓋是寶蓋,蓋是防灰塵的,上面落了灰塵,是遮灰塵的。這也是裡面有表法的意思,就是預防五欲六塵,不讓五欲六塵染污了自性,取這個意思,你一定要懂得。
所以佛門裡一切的陳設,全是教學的藝術,它叫你一看,你心裡就體會了。我們在這個世間無論在什麼所在,心地要清淨,一塵不染,這就是你自性上好比就有了傘,有了蓋,取這個意思。
「衣服」表忍辱,忍辱衣。「衣」是禮,在儒家是禮,行禮的時候要穿上禮服。衣服遮羞的,有忍辱的意思,所以見了衣,穿上衣,就要曉得修忍辱波羅密,就是曉得修禮敬諸佛,它代表這個意思。所以供養衣服。
「香」代表的意思尤其是多。我們讚子裡面有「戒定真香」,「香」表戒、表定、表慧,所謂五分法身香,表解脫,表解脫知見。在我們初學人來講,它表性香,它又代表性,所以佛門裡頭,香用得非常廣泛。
家裡面有佛像的時候可以燃香,在佛像前面燃香,它代表的意思,如果自己聞到香 (燃香的時候),心裏不能想到戒、定、慧、五分法身香,你這個香沒有供佛。這供佛是供自性佛。你能夠想到這些,提醒你自己信解,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它能提醒你這個,這就是供養自性真佛,所以燃香供佛是供這個。
彩畫、泥塑、木雕的佛,它不須要供,這是代表形象,表法的;真正是自性要能夠迴光返照,這種設施才能收到教學上的效果。所以處處提醒自己,自性要覺不能迷;自性要正不能邪,自性要淨不能染,沒有一樣設施不是提醒自己的。所以供佛,你要曉得是供自佛,不是供他佛。因為自佛常常會忘掉,用個他佛,一看到,哦,我也是佛!常常能夠警覺,能夠醒悟,是這個意思。
「種種」是多,香的種類很多。「塗香」,我想你們女同學天天都要用,香水、香粉塗在身上,都是塗香。你們塗了有什麼用處?有沒想到戒定慧,有沒想到性香?沒有想到,所以你們迷失了。從今天起就要覺悟了,噴一點香水要想到這是供養佛,供養自性真佛。凡是塗在身上的都叫塗香,無論香粉、香水都是一樣的。那麼「燒香」是燃的香,像我們佛堂燃的香是燒香。這個裏頭品種也非常之多。「末香」是粉末一類的,粉末一類也可以燒,也可以塗的。這個裡面種類就很多,舉出這個三大類。
【經】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
【講】這是講香數量之多,香數量特別多,它表法的意趣特別之深。表法裡頭最重的是五分法身香,千萬不要把這個忘記,因為五分法身是我們修學的目標,是我們所要證得的。三皈是修行的總綱領,五分法身香是我們修行的總目標,我們將來證果證什麼?就是證五分法身。
下面講燃燈。「燈」也有很多種,它代表自性的般若光明。所以我們學佛的人,每天不能忘記燒香、燃燈。這些也無須刻意去求,前頭跟諸位說明了,天然的意思。其實那一個人每天不燃燈?你回家去開了電燈是燃燈,尤其是現在科學發達,夜晚都是一片光明。
凡是見到光明,要想到自性光明;我們對人對事,是不是光明磊落?自性清淨心裡面是一片光明。假如我們對人對事還有隱瞞的,還有不可告人的,那是黑暗,那是無明。燃燈就是要照破黑暗、照破無明,取這個意思。我們見到一切光明,想到我們心裡頭,還有沒有黑暗存在,你要明白這個道理。無明是黑暗,無知是黑暗,煩惱是黑暗,如果不能把這些東西統統把它改過來,你那個燈叫白燃了,燃了沒用處。
蠟燭也是光明,所以在講經、作法會的時候,電燈已經這麼亮了,為什麼前面還要點兩支蠟燭?是特別提醒你,因為燈你天天見,見慣了,忘掉了,特別點個油燈,點個蠟燭,你一看的時候提醒自己,取這個意思。蠟燭跟油燈,它還有另外一個意思,代表燃燒自己,照耀別人,它代表這個意思。菩薩生生世世都能捨己為人,這是燃燈。
凡是供養具,剛才說了不必勉強,但是要盡心盡力。不須刻意去搜求,刻意搜求這是錯誤,給我們帶來煩惱了。盡心盡力是我有多大能力,我要供養好的。譬如買香,我們買好香,我有這個能力買一千塊錢一斤的香,我就買一千塊錢的。如果我是買個幾十塊錢一斤的,這個對不起自己。如果有三、四千塊錢一斤的香,我買不起,我也不要去借高利貸去買,那個錯誤了,那增加自己的負擔,沒有意思。
盡心盡力就是圓滿功德,心盡到了,力量也盡到了,這個功德是圓滿的。超過了自己心力的,有很多人在佛門裡做功德,他不懂得這道理,他去借高利貸來做功德。為什麼?要面子,他想別人出了功德,我出少了不好意思;自己實在也沒有錢,去借高利貸,後頭就背利息,苦不堪言。這個錯誤了,是絕大絕大的錯誤,在佛門裡頭不許可的。
佛法絕對是個平等法,人人盡心盡力,它就平等了。所以在是心力上平等,不是在事相上平等,事相上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要在心境上平等,這是真正的平等。所以諸位一定要懂這個供養具裡面它所代表的意義。
經上舉例不多,只舉了幾個例子,而且在供養當中,除了你明瞭表法的意思之外,最好還能夠發願。你要不會發願,經裡面有例子可以提供你參考,自己不會,就依照經上例子來做。譬如說此地也舉了幾個,第二十七面第一行末後這一句:
【疏】行者當供養時,一一俱當發願。
【講】這是告訴我們,你這個供養就沒有白供,與普賢行願就相應了。
【疏】塗香時,作是願言: 願無漏塗香,磨鎣熱惱者,脫彼諸地獄,一切炎蒸苦。
【講】底下有燒香,有供燈。所以不管供養什麼,自己都有願,有願要盡心盡力去做到。發願與迴向願雖然都是願,意思不相同。發願,這個願未必能做到,事上做不到,我心裏有這個願,事上我沒有這個機緣,緣不足,願做不到。做不到不能沒有願,譬如我們要有普度一切眾生的願,像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你一定要有這個願,但是你能不能做到?做不到。做不到但不能沒有這個心,我能做多少做多少,天天在做,時時刻刻在做,做多少算多少。
迴向這個願是已經做到的,已經做到的把這個功德迴向十方、迴向眾生,跟發願不一樣。發願等於說支票開出去還沒有兌現,迴向是已經兌了現的,這是有這麼一點不相同的地方。
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願是由自己發的,也有個別之願,有特別的願望,也是個個人不相同的。自己實在不會,就找經裡面看看諸佛菩薩他們是怎麼個發願,這是提供你作參考,你照他這個方法學習,行;不照這個方法也行。
譬如說我們見到燈,我們自己發願,我們犧牲自己,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個願也非常之好。用燃燒自己、照耀別人這個意義,用我們的智慧,用我們的能力,用我們的體力,盡心盡力去替社會大眾服務,貢獻於社會大眾,這就是燃燈、燃燭的意思。教我們不要忘了自己這個本願,時時刻刻提醒他,明白這個意思就好。
再看底下一段:
【經】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
【講】這是「明正供養」,就是說明正式的供養。在這段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常」,說明供養不能間斷。一花一香都與體性要相應,只要與體性相應,一也是多。為什麼?體是心,心包太虛。香花是物,雖然是一物,這一物是從體性裡面生的,這一物就是自己的體性。所以《華嚴經》上常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無礙,道理就在此地。所以我們看到經裡面講的,供養具數量無量無邊,好像我們怎麼能做得到?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做到了。
所以古德教給我們修普賢行願的人,只要你安心觀行,一就能化成無量,無量也能夠歸納成一,與經上所講的境界無二無別,法喜才能現前,所以法喜充滿,才能得到真正的樂趣。也正是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頭第一句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我們現在在學,習是什麼?是做到。做到之後,喜悅從內心裡面生出來,不是外面的刺激,從內心裡面生出來,就是我們佛法裡面講的法喜充滿。
所以學佛真的離苦得樂,破迷開悟,不假!愈學愈快樂,愈學愈自在,世間第一等的樂事在佛法裡頭。如果你學佛覺得痛苦,那你學錯了,你沒有懂得佛法,你曲解了經義。你方法有錯誤,理論有錯誤,所以你才愈學愈苦。如果理論方法正確,愈學愈快樂,這是真的,心開意解。好,我們講到此地。
>> 續…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十一卷
* * *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一心是指專心持念,心不散亂。不是指事一心與理一心。事一心則消除了見思二惑,理一心則可破無明,都是甚深境界。所以我們真實發心,老實念佛,綿綿密密,精進不已,以此為因,必得往生極樂的妙果。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 * *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 華嚴經 ‧ 普賢菩薩行願品
. 善財童子參普賢菩薩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