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修道人,曉得吃苦對自己有利益,受一切折磨是消業障,成就自己忍辱波羅密。

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是淨空法師於⼀九八六年⼀⽉,在台灣華藏圖書館,華藏大專講座,開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的講稿。這次演講,淨空法師特別根據諦閑法師於民國十六年甯波觀宗寺的著作《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輯要疏》,從中抽取出最精華的部份來作詳細的講述。《普賢菩薩行願品》作為淨土五經的其中之一,對我們修學淨土法門是非常寶貴的開示。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共三十五卷 : 第一卷 . 二卷 ... 三十五卷。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卷
~ 淨空法師講述
請掀開四十三頁最後一行,第八段「常隨佛學」願:
【經】復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
【講】實際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說願只有七條,前面從第一到七是七種大願,後面這三條都是屬於迴向。註子交代得很明白:
【疏】自此至十,三科皆是迴向。
【講】這是第八第九第十,這三願都是屬於迴向。
【疏】前二是別義。
【講】是迴向當中的「別義」,就是這一條以及底下一條的「恆順眾生」,這兩願是迴向的別義。
【疏】如其不然,何以下重頌中,頌第七願竟,便頌迴向?以其欲收前二,屬迴向故。故知前二,即是別義也。
【講】這就本經在後面偈頌裡面,能夠很明顯地看得出來,後面偈頌是屬於重頌,就是重複說十大願。這是佛經很好的教學方式。
長行文,所謂散文,便於說理,能夠把這個事情、理論、方法、境界,不受任何拘束,講得清清楚楚、痛痛快快,讓大家能夠明白。可是這些事理、境界,說老實話,一定要記住。如果你要記不住的話,試問你怎麼個修行法?你沒有法子修!你要把它變成日常生活,那你條條都要記住,記不住,你就沒法子做到。
要記誦的話,長行文就不方便了,要把它背起來很困離,文字太多太長也不好背。所以經文後面有偈頌,偈頌就是便利於你背誦。偈頌可以入譜,等於都是歌詞一樣,可以譜成曲來唱,而且多半都是押韻的,這就很容易記誦了,不要硬記,唱唱就唱會了,你就會記住。所以偈頌全都是歌詞,意思都是前面所說的,所以叫重頌。
由此可知,佛門教學比儒家還要重視音樂,應當在經講到後面偈頌的時候,大家都來唱,也就不是講了,都是來唱!一面唱一面講著,這的確是很好的教學方式,非常之理想。
重頌還有一個意思,就是講經跟學校上課不一樣,學校上課學生是固定的,到時候都得要來;講經畢竟不同學校,所以聽眾有先來後到,有講了一半他才來的,一半來的前面沒有聽到,怎麼辨?後面偈頌會重複再略說一說。所以後來的人,前面重要、精要的意思,他也能聽到,便利於後來的,顧及他們。所以講經它這個方法,確實是為聽眾設想得很多,因此往往長行文後面都有偈頌。如果長行文很重要的話,立刻後頭就有偈頌,這是我們在經典裡面常常看到的許多不同種的體裁,要曉得它的用意之所在。
在本經偈頌裡面,這偈頌相當之長,重頌前面十願,只頌到第七願,第八就是迴向了。此地沒有明說迴向,偈子當中很明白地,把它都歸納在迴向裡面。所以我們曉得,這個十願前七是願,後三是迴向。後三,末後一條「普皆迴向」,那個沒有話說,那個意思太明顯了。所以,「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是迴向當中的別義,這兩條也是非常重要的。註解裡面也說得很明白,比如四十四面第一行,末後這一句起:
【疏】即是所修二利之行體。
【講】完全講修行、行門。行門之體就是這兩條:常隨佛學、恆順眾生。你們把這兩句多念幾遍,看看能不能體會到裡頭的意思。
我們今天道業不能成就,第一個不肯隨佛學,跟佛所學的背道而馳。第二個絕對不肯恆順眾生,順自己就好了,不肯隨順別人。所以完全相違背。你要想道業成就,不能隨順自己,要隨順眾生,隨順眾生是真修行。隨順眾生裡頭學什麼?學佛。佛不離開眾生,菩薩不離開眾生,離開一切眾生,菩薩道不能成就。
這在此地討論要這個問題了:
【疏】此科屬自利。
【講】就是常隨佛學屬於自利。
【疏】第九屬利他。
【講】第九恆順眾生屬於利他。
【疏】至第十,將此二利功德,及前七科行願之福,盡皆迴向三處也。
【講】第十願是總迴向。這兩願是自利利他,二行之體,不能恆順眾生就不能利他,不能常隨佛學就不能自利。佛教一切的設施是為眾生的,不是為他自己的。所以佛教的設施,是因時、因地、因一切眾生機宜而有所不同,不是一樣的。原理是一樣的,決定修覺正淨,這是一樣的,但是形式上來講,就是儀式上不一樣。
我們在今天在全世界看,每個國家的佛教不一樣,在儀式上不一樣,每個地區不一樣,乃至於每個寺廟有每個寺廟的修行作風,也不一樣,的確它是因人而異的。我們怎麼曉得它的原則原理是相同的?譬如所依的經論,理論依據不一樣,各人有各人依據的經論,經論這麼多,但都是佛說的,沒有話說。方法有八萬四千法門,每個法門修行的方法也不一樣,修什麼?諸位要曉得,修三皈依。
你看看古今中外,只要是佛教,它統統不一樣,你問問他早晚課誦裡頭,有沒有三皈依?統統都有,只有這個是一樣的,三皈依是一樣的,古今中外學佛的人,三皈依是一樣的。你就曉得,八萬四千法門修的什麼東西?
修的是覺正淨,決定相同。
- 皈依佛,佛是覺的意思,覺而不迷;
- 皈依法,法是正,正而不邪;
- 皈依僧,僧是淨,淨而不染。
就是方法手段儘管不相同,儀式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他修覺正淨相同的,這個就是佛法。
由此可知三皈依的重要,離開了三皈就是外道,就不是佛法。所以佛法一入門從三皈依開始,就是先把修行的宗旨告訴你,你一生就是修這個東西,千經萬論也是說這個東西,這是三寶,三寶是講自性三寶。
這講「迴向三處」,這「三處」就是菩提、眾生、實際,就是這三處,後面會講到的。此地再解釋:
【疏】言常隨佛學者。
【講】這個意思是說:
【疏】謂托佛從因至果,所歷之行,所為之事,為我所緣之境,引出自心之志,隨而學之。
【講】其實,這就是我們中國古人垂誡我們的「見賢思齊」,看到佛,他是人修成的,他能成佛,我也能成佛,所以我們供養佛菩薩,這個意思不能疏忽。
我們每天看到佛像,自己想到,我們要成佛,他是佛,我也是佛,供養菩薩,他是菩薩,我也是菩薩,我也跟他一樣,這叫真供養。有一些人很謙虛,他是菩薩,我一身罪業,我怎麼敢跟他比?這糟糕了!菩薩要是知道了也搖頭,沒有法子,這不叫供養。
真供養是拿他來作榜樣,我要學他,我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這是真供養。我們一定要懂這個意思,千萬不能謙虛。佛菩薩希望你早早成佛、成菩薩,並不希望你老當眾生去伺候他,做他的徒弟,沒有這個道理。
「托」就是以他作一個榜樣,看看佛從初發心一直到成無上道,他怎麼修的;這個中間他所經歷的這些事,所造作的這些事,在事相裡如何來修行,這些統統是我們的榜樣。
尤其在這部《華嚴經》,善財童子做了一個很具體的表演,善財童子一生成佛,肉身成佛,一生的事情。你看看他從初發心,這在《四十華嚴》裡頭從第一卷看起,第一卷講善財童子出生的情形,一直到以後遇到文殊菩薩跟他求學,從文殊菩薩畢業出來之後,在社會上服務,服務就是參學,五十三參。
你看他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如何運用最高的般若智慧,在一切人事裡面,完成自己圓滿的智慧、無上的定功,他成就了。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代表各種不同的人、物、環境,諸位要曉得,這是一部真正的生活教育。
這五十三個人,代表社會裡面有出家修行人 (有菩薩、有聲聞),也有外道,也有魔王,好人壞人都有,各種職業都有,各行各業,男女老少,統統都有,就是我們從早到晚所遇到的。
你要是說善財命好,他遇到五十三位善知識,我們一個遇不到,那你大錯特錯了。你早晨起來,睜開眼睛到晚上睡覺,一天遇到的就是五十三位善知識,五十三類。善財他會,他在這些境界處處成就自己的智慧,成就自己的定功。我們不會!我們處處惹煩惱,處處生是非,這糟糕不糟糕?
這部《華嚴經》是妙絕了,你學會了之後,真的你就會做人、會辦事了,樣樣圓滿,沒有一樣不圓滿,成就自己的道業,也真正替大家服務。對於社會是造福人群,對於自己是成就定慧,這書是好得不得了!
所以方東美先生讚嘆,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學書,這讚嘆備至!就是可惜一些人,他沒有念,他不知道,雖然念,他依文解義,他不懂。所以全經從頭到尾是意在言外,你要去體會,這是一種教學的藝術;說到這一層,意思是那一邊,你要能夠體會得到,你才曉得它的妙處!這是以佛、以菩薩他們行持,啟發自己的道心,「引出自心之志」,就是啟發自己的道心,自己要立志,要學佛,「隨而學之」。
【疏】乃以觀智,融己身心,令常注如是之境。勿使一念,趣於六塵五欲顛倒境也。
【講】這幾句話很重要。佛菩薩之所以成為佛菩薩,他在隨喜恆順的時候,他自己做得了主宰,他在一切境界裡面,他心不顛倒,隨順五欲六塵而不染五欲六塵,他高明就在此地,他不染。如果不染,他的心就愈練愈清淨。這兩條,實在講就是古人所講歷事練心,你要不在事上經歷過,你說你心清淨,不能算真實的清淨,要練過。
你說我瞋恨心沒有了,如果不經過歌利王割截身體的那個鍛練,你說你瞋恚心沒有了,這個不可以說。你自己以為沒有了,到那個境界瞋恚心生了,你才曉得瞋恚心並沒有斷。一定要經歷,不經歷不行!你說我不貪財,真的金銀財寶堆滿時,確實不動心了,那才叫真不貪;你沒有看到的時候,我不貪,到時候一樣起貪心,不行!
范仲淹,我們講他不貪財,這可以說真的,他那麼樣窮困,挖到人家藏的金子,他一點不要,把它埋起來,這真叫不貪。你沒有經歷這個境界,不能說,所以菩薩一定要經歷,什麼樣境界他都要經歷,在這裡面去練自己的清淨心,歷事練心,這叫修行。不經歷這個境界,那怎麼叫修行?那不叫修行。
所以,今天一看到境界現前的時候,馬上要逃避,這不行。這即使修行,是修小乘,絕對不是修普賢行願,不是修大乘。修大乘,一定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在隨喜當中成就功德,功德就是定慧,成就自己的定慧。定慧,實際上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樣樣經歷,經歷什麼?不著相,外不著相,內不動心。
善財童子這個五十三參,每一次參訪就是練這個功夫,就是《金剛經》上講的。所以《金剛經》,古德提倡是有他的道理,它真正是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但是一部經,也只有幾句話是最高指導原則,這是釋迦牟尼佛給須菩提尊者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練這個,從初發心到無上道,就是練這兩句話。
不管什麼境界裡頭,都是不著相、不動心,這是你自己裡頭練功。外面怎麼樣?外面要隨順、要歡喜,要恆順眾生,裡面要不著相、不動心。這是菩薩修行法,修證無上菩提唯一的妙法。
【疏】行者苟能以佛所歷苦行之境,常作心觀。設遇苦事,乃稱本願,不生怨惱。逢諸樂事,自無耽染,以非常時心觀之所願故。有志於學者,勉旃!
【講】真正有志於學大乘佛法的,應當要以此自勉。遇到一些苦難、折磨,那是自己的本願,你不經過這個折磨不能成就。為什麼?頭一個要把自己的瞋恚心去掉,把它斷除掉。瞋恚墮地獄,所以先從逆境當中修。你看一切經論裡頭,逆境裡面瞋恚心沒有了,再從順境裡面斷貪心,貪愛的心。
瞋恚與貪愛,是一切煩惱的大根大本。為什麼先從逆境?因為逆境果報是最慘的,瞋恚是墮地獄的,所以就從逆境裡頭轉過頭來,先不墮地獄;其次從順境裡頭沒有貪愛,就不墮餓鬼,地獄、餓鬼不墮,可以說這個人也不會墮畜生,超越了三惡道。縱然在六道裡頭沒有超越,三惡道不去了。所以你說多麼重要!
所以凡是修行人,從古到今,最初學佛都是修苦行,都是從逆境裡頭反過來。從逆境開始學,先要吃苦頭!怕苦、畏苦、不願意吃苦,不行,不肯受折磨不能成就。所以真正修道人,他曉得吃苦對自己有利益,消自己的業障,培自己的福德,受一切折磨更是消業障,成就自己忍辱波羅密,給自己修定打基礎。
因為忍辱是禪定的前方便,等於是預備工夫,不能忍辱不能成就禪定,不能忍辱不能得一心不亂。什麼都要忍,你才能得一心,你才能得定。
所以遇到這種境界現前,決定不能捨棄、不能逃避,好機會來了,這種機會是千載難逢的,到那裡去找!所以一些人他不懂,真正是可惜,他根本就不懂得修行的理論與方法。你要難開這個境界,你自己忍辱真成就了,那就不必了,確確實實在一切逆境裡頭,怨恨心不生,你己經磨練到這個程度,這個可以了。
如果瞋恚心還沒有斷,就得要找機會去鍛鍊,要找幾個真正善知識,那善知識是什麼?惡人,天天瞧你就不順眼的,找這種人才行。你要常常跟他在一起,把你自己心頭的火,慢慢地把它消滅掉,你才能夠成就道業。
所以善知識,真正好老師,他看學生有這個習氣,心裡面很愛這個學生,成就這個學生,表面上看了就生氣、看了就討厭,那是裝樣子磨練他的,那真正是成就他的。

真正修道人,曉得吃苦對自己有利益,消自己的業障,培自己的福德。
再看底下一段,這是「釋行願相」。
【經】如此娑婆世界。毘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折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生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
【講】這個「聚落」,就是像我們現在講的小鎮、村莊,是許多人家居住在一起的。在古時候多半是一族,一個族都住在一起,從前是大家庭制度,一族住在一塊,「聚落」。
【經】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餘種種。難行苦行。
【講】這一段是先講學本師,怎麼個學法?此地給我們舉例說出來了。這一段文裡面最重要的,是講到如來的初發心。「從初發心,精進不退」,這句最重要。註解裡面我們可以看看:
【疏】娑婆,此云堪忍。
【講】「娑婆」這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叫「堪忍」。
毘盧遮那佛是法身如來,盧舍那是報身如來,釋迦牟尼佛是應身如來,應化身,這是講佛的三身。所以此地看到「毘盧遮那如來」,就是釋迦牟尼佛,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身,我們講釋迦牟尼佛,就是毘盧遮那佛的應身,應化身,一而三,三而一。所以在《華嚴》,因為它講華藏世界,所以說佛都是講「毘盧遮那」。你看這裡稱的是本師,他是我們的本師。註解裡面講:
【疏】乃我本師所王大千之世界也。
【講】「王」念去聲,念望,當動詞講,就是統治。在此地他雖然不是一個政治領袖,用這個字來形容他,就是他的教化區,他教化的是三千大千世界。
【疏】居最中央香水海,二十重華藏,即第十三重世界是。
【講】這個在此地不必多說,這是《華嚴》裡面講華藏世界的組織,概略的情形,在大經「華藏世界品」裡面說得很詳細。
「二十重華藏」,《華嚴》用十表法,十代表圓滿,二十是以十代表自行,又以十代表利他,就是自利利他都圓滿了,所以取二十的意思,是這個意思。
講到娑婆世界在第十三重,這個意思就顯示出,本師如來利他心切,利他超過了自利。如果是利他跟自利完全相等,那就是第十重;他超過了,他是第十三重,叫利他心切,取這個意思。
【疏】意取,即此穢土眾生,可以起觀造修也。
【講】諸佛如來,在因地發願不相同,在本省,《地藏菩薩本願經》流通得非常廣泛,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你們看看《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地藏菩薩在因地做國王,跟鄰國一個小國王是好朋友,都是以十善教化眾生。他們兩個人發願就不一樣,兩個好朋友,兩個都學佛,兩個人願不相同,一個是發願趕快成佛度眾生,一個是要行菩薩道,眾生不成佛,我就不成佛。你看,願不相同!因此,十方諸佛如來,雖然都成佛了,他們在因地上發的願不一樣,因此成佛之後,在果地上教化眾生也不相同。如果講他自己的果證,那是相同的,佛佛道同,決定沒有差別;他教化眾生的方法、手段會不相同的。
講「初發心」,此地註解上說得很明白:
【疏】言初發心者,毘盧,即是釋迦。
【講】這是一,不是二。
【疏】以《華嚴》,真應不二故。今言真身,故曰遮那。他經言應身,故曰釋迦。
【講】「真」是真身,真身就是毘盧遮那,應身就是釋迦牟尼佛,所以釋迦牟尼佛是應身。這個地方如果還是不太容易懂,我們作個比喻,但是比喻諸位要記住,比喻沒有辦法比喻得很恰當,只能比個彷彿,比到恰當,不可能的事情,沒法子。
真身就好比是本人,本人是真身,應身就是用什麼身分去,去教化。譬如你自己非常有學問,學問道德都圓滿了,今天有個小學,要是請你去做個老師,菩薩很慈悲,他絕不推辭,他就去了,到那邊是什麼?小學老師的身分。本人就好比真身,到小學裡做小學老師,這個身分就是應身。另外一個中學也請他去做老師,他到那裡是中學老師的身分,就是這個意思。
到那一個世界,那些眾生機感必定要與他相應,相應就叫應身,用應身。到人間來,一定現相要跟人一樣,沒有什麼特殊,他世壽也是八十歲,釋迦牟尼佛是八十歲入滅的,也有父母,在家的時候也有太太,也有兒子,出家之後他有六年的苦行,到處去尋師訪道,三十歲示現成佛。成佛之後就開始教學,一生從事於教學工作,從三十歲到八十歲。所以我們講說法四十九年,連頭帶尾是五十年,五十年都是從事於教學的工作,這叫做應身。
如果釋迦牟尼佛要到天上去教,給天人說法,他要示現天身,那個身形、壽命,與天也是一樣的。他要去教畜生,譬如說要教一群豬,他一定要變個豬身,也跟那些豬一樣。我們肉眼凡夫不曉得,那些畜生道裡有不少佛菩薩在那裡教化,你看那個豬圈裡,說不定就有頭豬在那裡講經說法,我們聽不懂,豬可以聽懂。所以佛是六道都去,地獄道也去。
在《本行經》裡面有個故事,釋迦牟尼佛在地獄裡面,他也示現墮了地獄,在一個叫火車地獄,這經上有。那個車是鐵的,火燒得紅紅的,去拉這個車,用什麼拉?把自己身上筋抽出來當作繩索去拉,非常之苦!幾個人拉著一個車。他老人家發了慈悲心,看到旁邊那個同伴好可憐,他就跟小鬼,拿狼牙棒監督的小鬼,去跟他商量,能不能我多抽一條筋代他來拉,看到他太可憐了,我自己寧願犧牲,我多抽一條筋。那個小鬼一聽氣死了,一棒就打死他。你們想想怎麼樣?打死就超生了,地獄裡面就超生了,一念慈悲就離開地獄了。
所以在地獄裡頭迷得很重,地獄裡面,只要生一念善心就超越了。但是在那個苦的環境,生一念善心,還代別人受苦,不容易啊,真正是難!所以這種情形,在行菩薩道的時候,自己要學,常常要學,看到有苦難的人,寧願我們苦一點,能幫助別人一點。你常常有這種心,真的將來墮地獄,你也會發這個心,跟釋迦牟尼佛一樣一下就超越了,就離開地獄了。
所以,人真是在苦難的時候,只顧自己,不顧別人,苦難的時候還能替別人想,真正是慈悲,那是真正慈悲心流露。在順境裡面,幫助別人一點,那個不算,自己在苦難當中,還能想到別人,這是難能可貴!這是講應身,真是諸佛菩薩無處不現身。底下接著講:
【疏】乃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也。今經尚未施權,故釋迦稱遮那。法華已經顯實,故遮那稱釋迦。
【講】這兩部經都是屬於一乘圓教,一個是在最先講的,一個是在最後講的。所以在這兩部經上,一個是稱毘盧遮那,一個稱釋迦,都是說的本師一個人。
【疏】他經已施權,未顯實。故遮那是遮那,釋迦自釋迦,以真應未相即故。
【講】這我們不必加以多說。
【疏】瓔珞本業經云。
【講】這底下幾句話很重要:
【疏】具縛凡夫,未識三寶,不知善惡因果,乃於佛法,不起一念信心。乃至從此,住佛菩提,正教法中,發菩提心,起一念信,爾時便名,信相菩薩。故云從初發心也。
【講】這是解釋初發心。所以我們現在是真正發心了,就是「信相菩薩」。你們現在諸位,在這個地方幾天,你們每個人都是信相菩薩。可是我們一結業出去之後,就不曉得你是不是信相菩薩了,你是一退轉就沒有了,如果不退轉能保持住,這是信相菩薩。
這段文前面講的是一般的眾生,在佛法裡頭不生信心,真正可惜!常言說得好,「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聞佛法而當面錯過,你說這可惜不可惜!得人身遇不到佛法,這無可奈何,沒有辦法的事情。遇到佛法當面錯過,實在是太可惜了。
得人身不容易,真正不容易,遇佛法更難,的確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就是百千萬劫難得有一次,你能夠碰到佛法,這個機會不容易。所以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不知道珍惜,實實在在是可惜。
所以佛門裡面講,師恩第一大!介紹我們接觸佛法的這個人,我們在佛法真正得到利益,介紹我們聞佛法的這個人,我們生生世世都不忘他的大恩大德。我們今天得到這種殊勝的利益,要不是他接引怎麼能得到?得不到。所以真的是師恩第一大。父母之恩固然是大,老師之恩,關係我們自己的法身慧命,生生世世的恩德。但願我們也能夠像經上所說的,從此以後,真正能把心安住在佛菩提正教法中,發起菩提心,於正法起清淨信心,你就可以當信相菩薩這個稱呼,你就是信相菩薩。這是真正講到初發心。
可是從初發心,最重要的是精進不退,以前李老師早年在台中辦大專講座,我也常常參加,同學們來參加講座,很精進,的確一兩個星期之後,氣質都變了,所以老師很歡喜。可是一結業,同學們到電影院看個兩個鐘點電影就完了,全部都完了。所以李老師搖頭,我們這一個星期苦口婆心在教學,抵不得電影院兩小時,又搞亂了,難啊,真正是難。為什麼?
無始劫以來染污的習氣存在,外頭一勾引馬上就跑掉了,不容易。所以學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太少太少了,原因是什麼?退轉了。什麼人成就?精進不退的人成就了。退轉的人那就墮落了。講到精進,註解裡面也有:
【疏】言精進不退者,簡非懶惰懈怠。
【講】這還有一個區別,精進不是講懶惰的人,懈怠的人,懶惰懈怠當然是不精進,我不懶惰、不懈怠,算不算精進呢?不算精進。什麼樣才是精進呢?
【疏】謂勇悍無退曰進。
【講】勇猛往前面走,不是走慢步,這才叫做「進」,往前進。
【疏】萬行無雜稱精。
【講】「精」就是一門,一門勇猛地向前,這叫精進。像我這幾天跟諸位說的,我們經依一部,我們行門選一種,這就是精進,這是精。經典要是搞得太多了,那是雜,雖然有進,不叫精進,叫雜進。雜進不容易收到效果,太多,心雜了。所以一方面進,又一方面要專,這是專精,這才是佛法精進的意思。
尤其諸位要對於其他法門、經論要肯放下,不能起貪心,別的人說這個、說那個,不要去羨慕他。人家講這個經、那個經,這個我沒有看好可惜,那就不行了,你的心又動搖了,又被他牽著走了。應當老老實實地只學一門,我這一門不通,決定不學第二門,要這樣才行。其實你一門通了,那些門不要學,用不著學,一聽就會了。
像六祖是個例子,他一門通了,一切經他都可以不必學,無論什麼經人家念給他聽聽,他裡頭完全明瞭,你有什麼疑難,他馬上給你解決。這個本事多高,太高明了!這是一經通一切經通。
你搞雜了,搞了一生,一樣都不通,那虧就吃大了,所以決定不能夠貪多。我們看古來的大德,許許多多人一生專攻一部經,專講一部經,他不是其他的不會,他都會,他一部通,一切都通了,為什麼還專講一部經?給後人作個榜樣,以身示教,做一個樣子給後人看,一門深入的利益。這是很值得我們警惕的。
現在,人學東西就是貪多,樣樣都想學,樣樣都想知道,真是像印光大師講,個個都想做大通家,結果是一樣也不通,那可惜了。佛法的修學是希望你做專家,不是希望你做通家。我們在《華嚴》上看這五十三位善知識,個個都是專家。善財童子去參訪的時候,善知識告訴他,我在無量法門裡頭只知道一個,只會一個,個個人都是這麼說的,個個都是專家。所以一定要發心專攻,才符合佛所講的精進不退的意思。
下面講:
【疏】精進有三。一披甲精進。
【講】這是比喻。披甲精進,底下有個註解:
【疏】無惡不斷也。
【講】我們的惡太多太多了,說不盡,這諸位自己一定要曉得,那是惡、那是善,要能夠辨別。披甲就好像古時候戰爭,衝鋒陷陣,士兵都穿上盔甲,可以防禦,現在戰爭,第一線衝鋒陷陣的用戰車,也是披甲,取這個意思,取勇猛無畏的意思。往前進絕不退縮,決定沒有恐怖,一定要斷惡。
【疏】二善法精進。
【講】第二種是「善法精進」。這是修善。
【疏】無善不修也。
【講】不管是大善或是小善,只要是善法都要修學。善惡,我說一個最簡單的標準,諸位把它記住,凡是自利的都是惡,凡是利益眾生的就是善,你能夠常常這樣想,大致上就不會錯了。
念念要想為利益一切眾生,一定要以平等心,要以理智,不能以感情,不能說這些人我喜歡他,我要替他多想想,給他修修善;那些人是我的怨家對頭,我不作惡,不找他麻煩是算好的了,我還要給他修善?那這就不行了,這就是不精進。所以一定要以平等心,縱然是怨家對頭,也要替他多想想善事,多叫他得利益,這是你真正的修善。
【疏】三利樂精進。
【講】第三種是「利樂精進」,這是特別對於有情眾生。
【疏】無有情不度也。
【講】只要是有情眾生,都要能夠利益他,都要叫他離苦得樂,所以精進有三種。
【疏】不退有二:一不退墮。二不退轉。
那麼不退有兩種,第一個是「不退墮」,第二個是「不退轉」,底下有舉例子:
【疏】十信,為不退墮,不退墮於四惡道故。
【講】這在《彌陀經》裡面講得非常清楚,講三種不退。十信位,你看初信,這個地方講的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比剛才講的信相菩薩要高,信相菩薩會退,初信位的菩薩就不退了,他是不退到三惡道,換句話說,就是決定不墮三惡道。
為什麼不墮三惡道?他三惡道的業因斷掉了,就是見惑斷了,三惡道的緣斷了;因雖然沒斷,緣斷了,沒有緣,雖有種子它不會結果,它沒有緣。他是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這是圓教初信菩薩,所以絕對不墮三惡道。
它這裡講「四惡道」,「四惡道」加上阿修羅,他也不會做阿修羅。換句話說,他雖然沒有出三界,他是人天兩道受福報,在人天兩道修行,他不墮三惡道的。初住也是講圓教的初住,他不會再退轉到二乘,就是聲聞、緣覺;他不會再退轉的。
這個地方講,登住位不退轉:
【疏】登住為不退轉。謂有漏業盡。
【講】就是見思煩惰斷盡了,沒有業力牽引,他不會再退到六道輪迴。除非他乘願再來,那是示現,那不叫退轉,那是以應化身來教化眾生的。所以這後頭有:
【疏】唯有乘願度生耳。
【講】他乘願再來的時候,不算的。乘願再來,他到地獄、到餓鬼、到畜生,那都不叫退墮,那是他乘願去度眾生,他是自在的,他是願力生的,不是業力生的,他不是有這個業。這是說的「從初發心,精進不退」。
底下講,「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這講到布施裡面,意思就是教給我們,常隨佛學第一個學什麼?學佛的布施。學佛,實在講要從這裡下手,你看,六度,第一個是布施,十波羅密裡面,第一個也是布施,四攝法裡頭,第一個還是布施。佛法最重布施,布施不但是萬行之首,而且也包括萬行。
諸位要看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他說得很清楚,布施裡頭有三大類,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你仔細去一觀察,十波羅密、六波羅密,可以統統歸納在布施波羅密裡面。所以你要問佛法修什麼?修布施而已。
布施就是放下,就是肯捨。佛為什麼要重視放下,重視捨?因為你要曉得,你能夠捨,才與你的法性相應,與你的心性相應。因為你心性清淨,六祖說的「本來無一物」,這是心性的實相。本來無一物,你要有一樣東西不肯捨,你的真性裡面就有染污。
你為什麼不能成佛?為什麼不能開智慧?為什麼不能得清淨心?你放不下!你那些垃圾、那些污染,你不肯捨掉,那有什麼法子? 佛之所以成佛,跟我們沒有兩樣,就是他把這些垃圾統統倒乾淨了,一點也不存了,他恢復了明淨;我們這些拉拉雜雜的東西,一樣都捨不得丟掉,所以沒有法子。所以菩薩道裡頭,修行就是一個布施。
在此地舉出一個例子,舉出以身命布施,這是最難捨的了,難捨能捨。不但舉這個例子說明難捨能捨,同時更顯示出來重法,要把佛法、修法看重於我們自己的身命,這是佛菩薩的見解。我們凡夫是把身命看得最重,到緊要關頭還是這個重要,其他一切都不重要,不能捨!
其實講到最高的境界,法也要捨,《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但是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法重要,身命不重要。等到我們境界再向上提昇了,清淨心重要,法不重要。
因為清淨心能生萬法,有了一法,清淨心就不生萬法了,那個麻煩大了。所以法也不能夠執著。我們且看這一段,這一段講布施,註解裡面也說三種布施:
【疏】布施有三: 一財施,二法施,三無畏施。今是財施。
【講】這經文舉的是財施。
【疏】財施有二: 一內財,二外財。
【講】這屬於內財。
【疏】內財捨身命,外財捨寶物。
【講】換句話說,外財捨你所有的,我所有的這屬於外財,我所有的財物,我所有的房屋,我所有的土地,這都屬於外財,就是身外之物,是屬於我所有的,這個捨容易。頭目腦髓這是內財,這是要命的,這個捨難,這個捨不容易。所以剛剛修學,修布施的時候,先從外財捨起,先從容易捨的捨起。學,練習!
我當年學佛,也是老師教我從這裡下手的。我初接觸佛法的時候,指導我的老師是章嘉大師,我頭一天見面就向他請教這個問題;因為那個時候剛剛接觸佛法,知道佛法好,知道佛法殊勝,就向他老人家請教,有沒有什麼方法叫我一下就入進去,希望能快一點得到。我們的心很急,希望得到,他不著急;我這句話提出來的時候,他眼睛看著我的眼睛,幾乎看了半個鐘點,一句話不說。那個老人很有趣味。這麼長的時間看些什麼? 叫你心定下來了,什麼念頭都沒有。所以這是教學高明的手段,非常高明的手段,這種印象給你太深刻了,他然後說出一句話,你一生不會忘記,實在了不起。看了半個鐘點,慢吞吞地說了一個字,「有」。
有,又停了好幾分鐘,不馬上說出來。你跟他在一塊,就完全好像入定了,都在定中一樣,給我說了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我提出一個問題,半個多小時才得到答案。他不是想的,不是在那邊: 「我想想應該怎麼答覆你」,不是的,完全教我心情不要那麼浮躁,定下來,就是要你定下來。這是一種教學的方法,效果非常之好,效果太好了,說話簡單明瞭。
頭一次我跟他在一起,大概兩個小時,只說了幾句話,幾乎都是眼睛對眼睛看著,都是入定,很有味道,跟他老人家相處,別有風味。跟方東美先生完全不相同,方先生是滔滔不絕跟你說,說的太多了,他老人家說話只有幾句,但是那個幾句印象非常深刻,你一句都不會忘掉,所以收到非常圓滿的效果。
畢竟我們沒有他那個定功,我們聽他老人家說,看得破、放得下,馬上接著第二個問題來了,「從那裡下手」,我的問題提出來,他至少隔了十五分鐘之後,答覆我兩個字,「布施」,從布施下手。
頭一天跟他見面,印象特別的深,我離開的時候,他老人家送我到門口的時候囑咐我一句,我今天告訴你的六個字,好好地去做六年。我那個時候剛剛接觸佛法,真的就依教奉行做六年,做六年就有感應,這個力量不可思議。
六年幹什麼?布施。原來也很吝嗇,不肯布施,我們好辛苦一個月一點點薪水攢積起來,怎麼肯隨便就給人家? 不肯幹!我是從小喜歡念書,所以我的薪水、加班費統統都在書架上,一年到頭多少錢都能看得出來,在那些都看得出來,很愛書,喜歡讀書。所以布施就送人家書吧!先送那些破爛的,自己不要的;以前破爛的、就是不喜歡的也不肯布施。
所以學先把自己不喜歡的、用舊的、不要的,可以送人了,逐漸逐漸進步了,自己喜歡的送人,不好的自己留著,這是很大的進步。能夠把新的東西、好的東西送人,不好的自己留著。但是重要的東西還是不肯送人,自己要學的。到最後再進一步,就是自己存的、珍藏的好東西,人家要,也肯送人了,寧願自己不學,讓別人先學,這就很大的進步。
所以我出家的時候,我收藏有很多的好書,線裝書,繕本書我藏的也不少,有很多人想問我要。我說可以,但是有兩個條件,就這麼白白地送給你,不行。為什麼?送給你保存,不如我保存得比你好,我不願意送人保存。
我有兩個條件,第一個,你發心講這部經,我馬上送給你,我能夠割愛,你發心弘法,這我應當要供養的。第二個,你發心印經,我供養你,雖然不講,你印了流通,我供養你。我現在還有不少好版本的書,你們要發心我都可以供養你們,兩個條件,一個發心講經,一個發心印經布施,我可以供給你這個版本,我有非常好的版本。下課了。
>> 續…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一卷
* * *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一心是指專心持念,心不散亂。不是指事一心與理一心。事一心則消除了見思二惑,理一心則可破無明,都是甚深境界。所以我們真實發心,老實念佛,綿綿密密,精進不已,以此為因,必得往生極樂的妙果。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 * *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 華嚴經 ‧ 普賢菩薩行願品
. 善財童子參普賢菩薩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