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都說妳「應該」小丑女與失控的焦慮世代
關於升學主義,之前寫過一篇文章
近期閱讀周慕姿心理師2019的作品《他們都說妳「應該」:好女孩與好女人的疼痛養成》,看見女性百年來內心深處的疼痛與牢籠,「文化纏足」不是從腳開始,而是從「應該」兩個字開始。連結到楊和蘇 KeyNG 於2020發表的饒舌歌《小丑女》,以及2025年榜上有名的著作《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三本不同形式的作品,卻在我心裡疊出類似的議題。
然而,就算沒有亞洲式升學壓迫、沒有女性文化纏足,世界依然處處有焦慮與迷失。這不是誰的錯,而是人類共同的課題,願我們在混亂之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層層包裹的女人
在亞洲,升學主義是第一層框架;身為女性,又再被文化纏足綁住第二層。若沒意識,很容易被教育困住,也被自己困住。
小丑女:小女孩和被設計好的人生
你說你媽媽教育你 「做人要活得體面」
她說的沒錯 卻剝奪了你所有體驗
你糊里糊塗地度過了童年
將你囚禁的不是牢獄更像座宮殿
曾經你說要永遠做個乖乖女
但這兒的人似乎從來不在意
你的喜怒哀樂都一筆帶過
曾經你天真地以為這世界很自由
可以做你真正想做的事
直到你看清了自己的身份
一個小女孩 和被設計好的人生
升學主義:笑話,也是歷史級的騙局
有些人覺得,升學主義既是悲劇也是笑話。比起教育,更像一場從小到大被灌輸的「人生騙局」。
學齡前:私幼的起跑點焦慮製造機
標榜「雙語」「先修」的私立幼兒園,把原本該是遊戲、探索、社交、建立安全感的年紀,硬生生扭成知識比拚。但三到六歲的孩子最需要的從來不是英文單字,而是:
- 怎麼跟別人相處
- 怎麼感受自己
- 怎麼對世界好奇
我們卻把「人格養成的黃金期」,拿去死背 ABC。
中學:所有人都被迫成為「考試戰士」
過去的「智力測驗」是假面入學考,後乾脆改名「獨立招生」,連演都不演了。而學校、講座、學長姐分享,經常圍繞一句話延伸:「上好學校,人生就不用怕。」
因此體育課被借去考試、藝文課被犧牲、輔導課被忽略——所有不會上榜的素養都被切得稀碎。結果:
- 成績好的,盲從大家都說「前途好」的科系
- 成績普通的,跟著分數選了根本不知道是什麼的系所
- 沒有人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這就是升學主義最大的荒謬:所有人都在為「成為某種人」努力,卻沒人知道自己到底是誰。
大學:被分數推進來的孩子開始醒、開始痛、開始懷疑
有人繼續當「解題機器人」,但沒有靈魂。有人努力認識自己,才發現根本念錯了。 有人到畢業那天才清醒: 原來這一切都不是命中註定,而是團體騙局的副作用。
而那些騙人的大人和體制從未受過懲罰,傷口反而落在孩子身上。
女性文化纏足:我們從小就開始練習縮小自己
周慕姿說,「每個女孩心裡都有一座名為『應該』的牢籠。」妻子、媳婦、媽媽...每一個角色都被預設義務。
- 女孩要溫柔、要得體
- 女友要乖巧、要體貼
- 妻子要犧牲、要委屈
- 媳婦要懂事、要順從
- 媽媽要偉大、要無私
這些不是外在的鎖,是內化成自動導航的綁縛。周慕姿稱之為:「文化纏足」。

更殘酷的是:女生往往不是被別人綁,而是被自己綁。那條裹腳布,是我們自己每天重新繞上的。從小被鼓勵去猜別人的情緒、討好長輩、壓抑自己的需求。然後長大以後,反而成了壓抑下一代的母親、婆婆、女性主管。 壓迫者與被壓迫者永遠交換角色。
文化纏足會讓女性失焦、迷失、焦慮,甚至一輩子沒有「我」。這是升學主義之外的第二層牢籠,也是最難拆掉的。
升學主義 × 文化纏足:雙重綑綁的亞洲孩子與女人
亞洲女性經常同時被兩套價值捆住:
- 你要讀書、要強、要自立。
- 但不要太強、不能太有聲音、要懂得體貼人。
一邊被要求「贏在起跑點」,一邊又被要求「乖、柔、好懂事」。這就是我們這一代女性焦慮的根本矛盾。我們不只被分數綁架,還被性別角色綁架。不只要考一百分,還要扮演一百分的女人。
《失控的焦慮世代》 成長環境現況
所描述的,不僅是一個科技衝擊的世代轉折,而是「內在配備」被過早抽換的心理重組。智慧型手機重塑童年的方式,不只是取代了玩耍,也取代了情緒練習、挫折承受、與人協商的能力,讓青少年在還沒有足夠肌力前就承受巨量的刺激。

作者談的「社交剝奪」「睡眠破碎」「注意力碎片化」「成癮循環」四項傷害,形成負向螺旋:缺少身體與同儕經驗,導致情緒韌性降低;韌性降低,又讓社群世界的刺激更顯得強烈和難以消化。於是孩子進入青春期時,面對的不是「逐漸熟練的社會場域」,而是「壓力倍增的演算法戰場」。
在這樣的背景下,焦慮世代被迫在不完整的心理地基上建造成熟人格。這一代年輕人的不安需要回到他們的發展環境中重新看待:童年被縮短,而焦慮被放大。
歐美文化下也會迷失
我們經常看到歐美文化灑脫的一面,但也有很多歌詞道出內裡寂寞的辛酸。
例如 Arrested Youth 唱著「對自己感到陌生」的普遍感。一個高度個人化的世代,鼓勵每個人「做自己」,卻又讓每個人同時感覺「我不知道自己是誰」。
在這些歌裡,情緒不像霧氣、像靜電、像週期性的高低潮。他們用簡短卻刺痛的句子描繪孤獨,像是一種習以為常的底噪:活著沒有崩潰,但也很難說真正快樂。
怎麼辦?混亂時代的自我覺醒練習
改變體制很難,但重點是:我們不要再被自己的裹腳布勒住。
一、看見「框」本身
現在的痛苦,不是因為我們做不好,而是因為我們被起錯跑道。看到這點的那一刻,就是開始拆掉裹腳布的那一刻。
二、停止用分數、薪水、角色定義自己
人生不是用來「證明你夠好」,而是用來「尋找你是誰」。
三、練習把自己放回生命中央
如果從小學著取悅別人,請問最後一次取悅自己是什麼時候?
四、允許自己不完美、慢速度、不合群
升學主義教我們快、準、對。文化纏足教我們乖、順、圓滑。 但真正的人生,是混亂、不完美、充滿調整。
五、找到能實踐自己的生命方向
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強,是「最合適自己」的那條路。
結語:願我們的下一代,不必用痛換自由
亞洲式升學主義讓孩子在競爭裡迷失,文化纏足讓女性在「應該」裡窒息。

我們知道騙局存在,知道人生不是一張成績單、不是某個角色的總和。願我們這一代能夠:
- 不再盲從
- 不再自責
- 不再用成績或乖巧換認同
願我們把裹腳布一層一層拆開,拉直被扭曲的腳, 找回原本的步伐。願我們在混亂的時代裡,為自己—— 找到一席真正的、自由的、能呼吸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