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去L小學的課後畫畫班代課,帶他們利用形狀與顏色來表達自己,有一些意外的發現,簡單記錄一下。
一開始先帶他們看
康丁斯基的畫。小孩一看到就有人說「我們今天要畫這個喔!」我說,沒有要照著畫,這兩張圖只是帶來給你們看。這個畫家覺得可以用圖形跟顏色來表達情緒,你們覺得這兩張畫,哪一張看起來比較快樂?
小孩們不約而同的選了底色是白色的那張。
咦?都沒有人要選褐色那張?我問他們原因,大家就七嘴八舌的講起來。因為太多聲音了,我根本來不及記,我就說有誰想要寫下來,想寫的人舉手。有好多小孩舉手,也有小孩說我不想寫。
「因為它的顏色是白色又有線條,所以是笑容的。」 「又白又亮讓人很喜歡。」「又白又亮,讓人一看就喜歡。」 「因為白色和組合和線條比較快樂。」 「因為它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因為他笑得太開心閉了眼,亂畫了幾條。」 「我覺得是左邊那一張,因為他的心情是白的。」 「是白色的,比較快樂。」
老實說,我本來想要細細的帶他們分析康丁斯基的畫,但現場有點吵,再加上畫作的訊息很多,其實是要靜下來慢慢看才能感覺得到,有些事還是得靜下來才能做(有些事不用)。帶小孩靜下來慢慢看的功夫,我可能要再練一下,「怎麼樣可以不用命令的方式就請他們安靜下來?」嗯,是個考驗。
不過,小孩「直覺」看到以及寫出的東西,還是可以發現他們各自的觀察與感受。比如有小孩說白色的那張有曲線,而他覺得「曲線令人快樂」。有小孩說「因為太開心閉了眼,所以亂畫了幾條。」這個我倒是沒想到,這可以看出小孩對快樂的詮釋。
多半的小孩寫「白色比較快樂」,但這應該是跟另一張褐色為底色的畫作的相比。他們直覺白色明亮,就是快樂。那麼如果是紅色為底呢?或是黃色呢?小孩會說誰比較快樂?
接著我帶他們做單一「形狀」跟「顏色」的聯想。我預先畫了藍色方塊、黃色圓形、紅色三角。我說,如果他們是三種不同的人,你們覺得誰跑得快、誰做事最細心、誰愛生氣、誰講話最大聲……。小孩有各式各樣的回答,但多半時候會往一邊倒,比如大部分的人覺的藍色方塊做事細心,紅色三角愛生氣,所以這代表了形狀與顏色真的有它們本身特有的個性嗎?因為我根本沒有跟小孩說康丁斯基是怎麼想的。寫到這裡,我突然想到另一個問題:人們對顏色和形狀的感受與詮釋,是先天的能力?還是後天文化的影響呢?它會偏向一個固定答案?還是會因人而異?
問到誰跑得比較快的時候,出現了不同的答案。
大部分的小孩幾乎都說黃色圓形跑最快,老實說我不曉得為什麼。我請他們寫下原因,後來才知道他們選黃色圓形並不是因為是黃色,而是因為圓形。
「圓形沒有角,跑最快。」嘉明說。
但是子悅說紅色三角跑最快,悅寧說藍色方塊跑得快。我很好奇他們的原因,但他們寫得很簡單,所以我問他們。
子悅說,因為紅色像火燒,所以跑得快。悅寧說,因為藍色看起來常運動,常游泳,而且水喝很多,所以跑得快。
嗯嗯,聽起來很有道理。所以黃色圓型跑得快的小孩是看形狀,而子悅跟悅寧是從顏色去感覺的嗎?他們沒有提到形狀,我不確定紅色「三角」跟藍色「方塊」有沒有影響到他們的判斷。
感覺完形狀和顏色,我給小孩看我畫的圖,我畫的是「今天的我」。我請小孩說說看,你們覺得「我」,哪一個是剛起床的我?哪一個圖形可以看出我的心情有點難過?我也畫了狗狗migu在裡面,你們覺得是哪一個?
小孩猜的跟實際我畫的,八九不離十,但偶爾會不一樣。比如小孩就說上面那個黃色點狀物是migu,我問為什麼,他們說是migu的腳印,而且黃色看起來很開心。
我的故事說得差不多之後,我請小孩們畫自己的「今天的我」。我就不特別一張一張說了,我來說一些綜合觀察。這個綜合觀察說的不一定是小孩的畫畫表現,而是小孩的心理。但我要特別說明,這只是「觀察」和「推測」,不代表「真的就是那樣」。
小孩們畫完後,有些來說給我聽。有點像訪問這樣,我把他們說的簡單記在旁邊。四個小孩故事聽完後,我發現一個有趣的點。有兩個小孩都畫了剛睡醒很想睡覺,想著要不要去學校很難過;而另外兩個小孩卻都畫出「期待去上學」,一個是畫花瓣型,「來學校,開心飛到雲層上」;另一個是畫紅色的不規則太陽狀,早上跟弟弟吵架,生氣、想哭,「氣完去學校,很興奮」。這兩個小孩剛好是自學和半自學的小孩。
我一邊看一邊聽一邊笑,我心裡想著,「所以小孩如果不想上學,只要讓他們不要去學校,他們就會變得很愛去學校!」
有件事要說明一下:這兩個自學與半自學的小孩,其實還是會去學校上課,但時間變少。其中一個小孩每個禮拜來上畫畫課跟直笛課,另一個好像是每天來上半天(我不太確定)。這個學校老實說是相對開放的學校,校長對於學生來學校上課的模式有很大的彈性。畫畫課結束後,校長剛好來教室,我拿小孩的畫給校長看,開玩笑說,「每天都要上學的小孩想著要不要上學很難過,不用上學的小孩卻覺得上學很快樂。」這當然是簡化的說法,當中有許多複雜因素,這個有空再討論。
如果再仔細觀察小孩個別的畫,我聽他們說的,和他們畫出來的形狀和顏色,都可以對得上,都有意思,儘管有些他們說不出來。有個小孩畫他的一個同學,用綠色的線條,畫得有點歪七扭八,他說那代表開心,七上八下。我說七上八下?你的同學七上八下是什麼意思?他講不太出來,我說是動來動去的意思嗎?他說對呀。雖然七上八下不是這樣用,但我覺得還蠻傳神的。
然後另一個,也是畫同學。他畫了好幾個方格,每一格都代表一個同學,有不同的顏色,每一格他都可以講出名字。外框他用黑色的線條框起來。小孩說這是XXX,這是XXX,我問你為什麼特別畫他們?他說,「因為他們都一直壓我。」
這個「一直壓我」是什麼意思?其實我也不太明白,我只能重述現場我們的對話──「一直壓你是什麼意思?」我問。他又重覆那句話,然後看他身邊的一個同學,那個同學斜眼看他說我才沒有壓你呢。「有,你有壓我。」那個小孩這樣講,但是在笑。
另外還有一些觀察是,我給了一個開放的題目,小孩各自也有各自的表達,但我覺得「整體來說」,小孩畫得跟我畫的有點像。比如那個順序性,還有連接狀態與狀態間的線條。我的畫其實只是一個引導,但他們多半都照著畫了。我其實沒有想到會這樣。為什麼會這樣?我還要觀察跟思考一下。
還有另一個狀況,有幾個小孩說「我不會畫」、「我不知道要怎麼畫」。我本來以為,用圖形和顏色來表達自己心情和狀態的表達,應該很容易?所以我不太了解說「不會畫」的小孩,是還沒有想到要用什麼方式表達自己?還是他覺得我沒有教他該怎麼做?還是他不想畫?但因為時間很短(只有一個多小時),我還來不及了解內在的原因。
- PS. 小孩的小紙片有出現名字,因為是意見表達。「今天的我」則隱去圖中的名字,因為涉及隱私。
延伸閱讀:
編輯:宅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