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5|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意外簡單的腦力激盪工具:軟體開發見聞錄#4/葉光釗

將使用者需求轉換成功能的步驟與方法,我們稱之為「product planning」(產品規劃)或「feature planning」(功能規劃);這可是個大學問,即使我自己經驗再豐富,也很難用三言兩語講得清楚。在本文中,先來談談將「大量而片段的資訊」收斂成「系統與概念」的步驟。
現在在我從前工作的M社,產品經理工作中關於「歸納」與「推導使用者行為」的程序,有很大一份已經轉成「資料驅動」(data-driven)的定量作法;這要歸功於在Office 2003的開發過程中,首先導入了遙測(telemetry)的功能,也就等於是現在的大數據(big data)觀念。
但是即使如此,中間還是需要人類產品經理的聰明才智,才能推導出各種功能的雛型。當初M社推動 「資料驅動」的觀念時,差一點引發了產品經理們的大革命,這個之後再慢慢說明。
既然還是需要人類的腦力激盪,想來M社也有不得了的數位工具系統?事實是,複雜的問題要靠簡單的方法解決。
所以我們最常用的手法,稱為 「便利貼規劃法」(Planning with Sticky Notes);所需要的設備:一個白板(越大越好)、數疊便利貼、幾支筆,連電腦都不用,就可以直接上工了,成本非常低廉。
「便利貼規劃法」在西方很常見,但蠻奇怪的,國內我幾乎沒看過(甚至包含台灣M社),不知道為什麼。
進行腦力激盪的人數通常不能太多,約略3–5人的小組最佳;實施的步驟也很簡單: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並經本站重新編輯,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本站文章提供付費授權轉載或出版,請參閱授權說明、或來信 ask@tuna.to 洽詢。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喜愛」圖像、也歡迎分享到社群網站上!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