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2|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策略性休息的生活模式

曾經感覺過言語詞彙無法確實的表達自己嗎?
有一陣子我總是覺得話語無法陳述我所想表達的,說明白了就是我想說的是某件事或是某個畫面,但我說出來的卻是另一件事、表現了另一個畫面,於是你可能聽見的不是我想表達的;理解的不是我想的畫面,轉述出去又是另一個景象。
可能所謂的「誤會」就來自於話語吧。
如果有辦法可以直接傳達自己的意思而不透過言語,是不是誤會就會更少一點呢? 只是我們還是需要透過這方式使其他人「瞭解」自己,就算真正被了解的不是自己而是傳達出的誤會的假象,至少我們「瞭解」了某件事情,這使我們自己感到安慰吧?

進入正題-
生活中很多事情其實只要把自己拉到第三人稱的角度,也許就像打電動那樣,從自己的後腦杓看自己和事件-或者在拉更遙遠一點,是不是就能看到環境氛圍的色彩,就此抽離自己與環境,分別什麼是自我的感受和環境的濃度。
這也算是一種休息吧,第三人稱視角。
用腦海的畫面勾勒整個城市,從氫氣球的角度觀看這個世界,有如電影開頭那些高空飛過都市的片段,想想這不就是人生嗎? 觀察這些色彩,每個人的濃度和頻率,不也很有趣嗎? 像極了合菜餐桌上每個人相互敬酒、互相誇讚,其實只是爭一口自己的氣,另類的炫耀罷了,這個畫面看了就覺得可愛,就像一盆沸水不停的翻攪,這時候只要適時的添加一點料,一鍋湯就這麼完成了呢! 好不可愛呢。
適時的抽離自我和環境,找到對自己恰到好處的濃度,散發自己喜歡的頻率,漸漸的就會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了。
策略性的抽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