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你,你不是你的父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在我們的課程內,很大的一部分會談論關於「信念」這件事的來源與影響。
「信念」的產生,來自於過往的人生經歷與教育,特別是原生家庭的教育,
這些日積月累所接收到的訊息,會累積在一個人的身體裡,成為牢固、難以改變的固定模式。
於是,我們時常在課程內,看到每一個人運用自己根深蒂固的模式在運作,
這些模式沒有好與不好的區分,單純只是呈現一個人的狀態。
只不過,很多時候我們也會發現,
當許多人察覺到自己的模式來自於原生家庭時,那種驚訝與無奈所混合的情緒,能夠讓一個人的價值觀崩潰。
事實上,越是不想成為爸媽的某種模樣,就越會成為那個樣子,這是現實的,
就算不是複製了他們的模式,
也在他們的模式底下受了影響。

人會很自然的受到自己所注意的人事物所影響,
這是很簡單的人與人之間長期互動之後所產生的結果。
但是通常無法察覺,因為一切都在自然而然中產生,
時常在課程內聽到人們抱怨著原生家庭,
甚至希望找尋方法脫離原生家庭對自身的影響,
這些,都讓我們明白,
社會所認為的那種和樂家庭,
其實很多時候來自於忍耐與壓抑…
你很明白,你不是你的父母,
你期待你能活出自己,不重複父母的人生模式,
但是更多的時候,你根本不知道該如何察覺自己正在複製,
也不知道該怎麼才能斷了這樣的狀態…
在談論這些之前,
需要先行讓自己明白的是,
許多時候父母的模式也是來自於他們的父母,
再加上時代背景與當時社會的觀點,
最後累積成他們現在這個模式,
在評論父母的對錯之前,
讓自己先行明白這樣的背景,能有助於減少受害的心理,
更能增加中立並同理的看待他們,
當然,他們也同我們一樣,
時常也無法察覺自己正在運作的是甚麼樣的模式。

既然,你不是你的父母,而是你自己,
那,如何可以為自己建構屬於自己的人生模式呢?
  1. 接受真正的自己

    在這個強調「孝順」與「服從聽話」的社會裡,
    我們從小被要求符合長輩們的期待,
    不論是言行舉止、想法觀念、甚至是對自己未來人生的發展,
    長輩們都在我們的人生裡佔有太大的影響。
    於是,我們從小為了避免衝突,
    逐漸忘記了自己真正的聲音…
    弔詭的是,
    當我們長大成人之後,
    長輩們又會要求我們活出自己,要有自己的成就和人生,
    哈…這又是另外一種被要求符合長輩們的期待的續集,
    於是,人已長大,但內心仍還停留在孩提時代的挫敗…

    要重塑屬於自己的人生模式,首先需要停止受害。
    當我們將能量放置於對過往成長的挫敗時,
    就會讓我們減少關注「我到底是誰」。

    所以,給自己靜心的時刻吧~
    可能是給予獨自散步的時刻、可能是自由書寫十分鐘的時刻、
    可能是冥想的時刻、
    可能是隨時隨地,自己內心跳出小聲音的時刻,
    那些從心裡跑出的感受,是需要我們刻意去注意的,
    沒有任何評論,沒有任何對錯好壞,
    也許一開始很混亂,不知道方向答案,都沒有關係的,
    當我們開始面對內在的自己時,
    就更能認識真正的自己,並進而去接受那個自己。
  2. 重塑情緒反應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過類似這樣的經驗—

    回到家,看到爸爸抬著頭盯著自己看,問起工作收入狀況,
    很直覺的認為爸爸又要來煩自己了,
    就好像小時候考完試回家後,爸爸問自己成績如何,場景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馬上內心產生了抗拒,
    情緒也直接進入到煩燥…

    當我們面對某些固定的場景時會很容易被挑起情緒,
    那些情緒會讓自己在那當下失去判斷變成自動化反應,
    而讓問題一直無法有效解決,不斷重複發生,
    最後只好變成逃避。

    逃避,從來都不是每個人所希望的,
    總是在不知道該如何解決之後,只能出此下策。

    所以,當我們開始注意到自己內在真正的聲音之後,
    就可以開始探索,
    那些挑起我們情緒的每個場景,到底來源為何呢?

    我們無法停止不斷的讓同樣的場景產生,
    但是我們可以重新塑造面對場景時的心態,
    這不是容易的事,
    因為我們所面對的人並不會理解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做溝通,
    偶而我們會感受到「似乎只有我一個人努力」,這是很孤獨的。

    雖然如此,都依然希望大家開始重塑一個新的面對方式吧~
    因為唯有自己開始願意不同,對方也才能逐漸被影響而採取不同的方式溝通。

    當我們能探索到引發情緒的場景的來源時,
    需要協助自己去釐清,在那個事件裡,對於自己而言的好消息是甚麼。

    例如,一個從小就因為父母忙於工作,必須要自己照顧自己長大的孩子,
    在面對被忽略的場景時,特別容易起了情緒,
    我們不會否定這樣的成長狀態,會讓一個人感受到孤獨與辛苦,
    但是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其正面的意義,
    也許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更能理解孤獨的人的感受,
    也或許更為堅強,獨立自主。

    正向與負向的影響從來都不會單一存在,
    只不過我們時常被負向影響了一切,
    忘了同一件事情對我們來說仍然擁有價值。
    擁有那些正向的價值,是可以有效的紓緩我們被挑起的情緒的。

    再者,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應對,
    也許過往會用發脾氣或是抵抗的方式,
    這次,可以選擇正面溝通—
    「爸,你常常問起我的工作,我也常常回答你的問題,
    但是你好像還是會一直問,
    可以告訴我,你真的想知道的是甚麼嗎?」
    去明白對方那當下一直沒有說出口的話,
    這都是將此固定模式做了更換與進展的開始。

    又或者是,轉換另外一種溝通的方式,
    如果面對面容易互相影響,
    文字溝通也許就給予兩人之間一個整理思緒的空間了。

    不論是甚麼方式,
    讓彼此開啟新的面對模式,
    都是讓彼此脫離那情緒風暴的好方法。
  3. 思考「我想成為甚麼樣的人」

    當我們開始重新聆聽內在的聲音,去接受真正的自己,
    並且對某些固定模式開始有了新的應對方式後,
    思考著「我想成為甚麼樣的人」就變成建構新的人生模式的〃Why〃了。

    在指引的世界裡,非常著重於「起源」與「為何而做」。
    這些目的,是一個人的人生燈塔,
    唯有當自己清楚明白後,
    才知道要為自己的人生要往何處去。

    有一些人也許從一開始就很清晰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但是更多的人卻是模糊的,
    沒有人問過他們這樣的問題、甚至於可能自己都沒有想過,
    那人生隨波逐流也是可想而知的。

    現在,就是一個開始思考這件事情的時刻了,
    「我想成為甚麼樣的人」一旦清晰之後,
    就需要開始檢視,
    自己目前走的路,是否都有朝這樣的方向前進呢?
    自己目前的運作,是否都在建構這樣的自己呢?
    如果有,很好,
    那就問問自己「如果還有提升的機會,我想提升的是甚麼?」
    如果沒有,也很好,這是一個重啟的時刻,
    問問自己,
    「想成為那樣的人,我的第一步是甚麼呢?」
    然後,就前進吧~
  4. 持續探索真正的自己

    建構屬於自己的人生模式這條路是永遠的課題,
    會依照不同的環境與不同的經驗累積後,有不同的體悟,
    持續的探索,能夠對自己的建構更加完整,並且有進展,
    對自己的人生更有擁有感,
    試想著,我們總有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
    那時候的我們,想用甚麼樣的面貌離開呢?
活出自己,對許多人而言是需要勇氣與自信的,
過程中可能會遭遇困難與不舒服,
但是,既然現狀不是自己想要的,
何不就勇敢這一次呢?
這一切都很值得。












avatar-img
30會員
48內容數
透過十多年來連續創業的歷程,以及指引創業者於創業路程中完成創業目標的使命,透過文字希望能協助更多追尋夢想的人在創業的道路上更順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莉莉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成人們身上帶著太多原生家庭影響、教育、過往經歷而傷痕累累。 這些疤痕從來不會因為長大了而消失, 反而會刻在我們骨子裡, 每天影響著我們的運作而不自知。 直至人生卡關了,進入到課堂裡來, 然後,才真正的與自己內在還卡在孩童時期受傷的自己和解…
深層傷口的修復旅程需要多少時間,因人而異, 唯一確認的,這絕不是一兩天能完整建構的。 透過每一次的自我對話、安慰、執行新模式, 只要開始了, 內在力量能一次次的變大, 觸發不舒服的程度,也會越來越小。 然後有一天, 當你能笑看著過往這些經歷時, 就表示這些傷痛,已經成為培養你如此堅強的養分之一了。
負向信念, 有時變成一種自我防衛機制, 為了預防類似的事件發生, 就先行抵抗或逃避, 以避免再度面對那些不舒服的事情
「被愛」是一種感受, 一種由衷被重視的人肯定時的感受, 我們會產生各種美好的體驗,像是幸福、喜悅、好想跟所有人分享的衝動~ 這一份感受在每個人來說,都來自不同的方面, 唯有自己提升了自我察覺的能力, 不斷的和自己對話, 才能完整「想如何被愛」的方式。
也許昨晚的事情讓她仍耿耿於懷,所以今天一入門就談起了這件事 「他真的很過分ㄟ!就他想幹嘛就幹嘛!都不用管我怎麼想嗎?他舉著孩子為重的大旗,然後就要我永遠犧牲奉獻,我已經忍很多年了!難道我這個人不重要
也許是因為平時內在的不平衡, 自己所想要的與他人的期望有所差距, 所以總是在指引的第五分鐘開始,眼淚就沒停過, 這天她把焦點放在另一半身上, 與另一半的感情雖說不上熱烈,但也沒有太大的問題, 在我
成人們身上帶著太多原生家庭影響、教育、過往經歷而傷痕累累。 這些疤痕從來不會因為長大了而消失, 反而會刻在我們骨子裡, 每天影響著我們的運作而不自知。 直至人生卡關了,進入到課堂裡來, 然後,才真正的與自己內在還卡在孩童時期受傷的自己和解…
深層傷口的修復旅程需要多少時間,因人而異, 唯一確認的,這絕不是一兩天能完整建構的。 透過每一次的自我對話、安慰、執行新模式, 只要開始了, 內在力量能一次次的變大, 觸發不舒服的程度,也會越來越小。 然後有一天, 當你能笑看著過往這些經歷時, 就表示這些傷痛,已經成為培養你如此堅強的養分之一了。
負向信念, 有時變成一種自我防衛機制, 為了預防類似的事件發生, 就先行抵抗或逃避, 以避免再度面對那些不舒服的事情
「被愛」是一種感受, 一種由衷被重視的人肯定時的感受, 我們會產生各種美好的體驗,像是幸福、喜悅、好想跟所有人分享的衝動~ 這一份感受在每個人來說,都來自不同的方面, 唯有自己提升了自我察覺的能力, 不斷的和自己對話, 才能完整「想如何被愛」的方式。
也許昨晚的事情讓她仍耿耿於懷,所以今天一入門就談起了這件事 「他真的很過分ㄟ!就他想幹嘛就幹嘛!都不用管我怎麼想嗎?他舉著孩子為重的大旗,然後就要我永遠犧牲奉獻,我已經忍很多年了!難道我這個人不重要
也許是因為平時內在的不平衡, 自己所想要的與他人的期望有所差距, 所以總是在指引的第五分鐘開始,眼淚就沒停過, 這天她把焦點放在另一半身上, 與另一半的感情雖說不上熱烈,但也沒有太大的問題, 在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你曾經感覺自己在面對父母時,需要成為他們的「父母」?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覺得自己無論做什麼,都得不到父母的肯定?也許他們總愛拿你跟別人家小孩比較,或是對你的人生指手畫腳。 這篇文章將分享在面對家庭中的困惑和恐懼時,如何成為家庭的支柱,以及如何在挑戰面前堅定信念。 如何在面對父母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議題。 長輩們的掌控欲、威權和觀念,往往會被他們視為傳承的必要,或者用更好的說法來說,是灌輸的必要。 我們時常聽到,原生家庭的觀念會影響或導致孩子的行為和思維模式,彷彿是一種「複製與貼上」。 我自己也不例外。 從小,我就是家族中的異類。父母常常認為我頭腦有問題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原生家庭對婚姻關係的影響深遠,許多人不自覺地被父母婚姻的模式所吸引,並在成年後重複了相似的關係模式。然而,即便如此,每個人仍有選擇的權利,能夠改寫命運,找尋不同結局的劇情。
在人際關係中,尋找自身的位置,像下棋那樣,將自己安放在自在的空間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你曾經感覺自己在面對父母時,需要成為他們的「父母」?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覺得自己無論做什麼,都得不到父母的肯定?也許他們總愛拿你跟別人家小孩比較,或是對你的人生指手畫腳。 這篇文章將分享在面對家庭中的困惑和恐懼時,如何成為家庭的支柱,以及如何在挑戰面前堅定信念。 如何在面對父母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議題。 長輩們的掌控欲、威權和觀念,往往會被他們視為傳承的必要,或者用更好的說法來說,是灌輸的必要。 我們時常聽到,原生家庭的觀念會影響或導致孩子的行為和思維模式,彷彿是一種「複製與貼上」。 我自己也不例外。 從小,我就是家族中的異類。父母常常認為我頭腦有問題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原生家庭對婚姻關係的影響深遠,許多人不自覺地被父母婚姻的模式所吸引,並在成年後重複了相似的關係模式。然而,即便如此,每個人仍有選擇的權利,能夠改寫命運,找尋不同結局的劇情。
在人際關係中,尋找自身的位置,像下棋那樣,將自己安放在自在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