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10/11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職場受的傷,離職不見得癒合|《職場會傷人》讀後感|阿岳推書 Vol.10

記得2015年底,我結束役期,滿腔熱血的,繼續投入在大學時期做出興趣的飲料產業任職。身為國立前三志願大學電機系畢業的我,為了證明自己的選擇,我期許自己,在30歲以前,能在這個產業有一番作為,甚至成為這個產業指標性人物。
一路走來跌跌撞撞,歷經許多轉折,從連鎖加盟店經理到精緻高端的新創茶飲品牌幹部、從自己創業最後海外授權代理、再輾轉回到老東家參與海外技術轉移的營運總監,接著在經濟壓力、家裡的需要,回到了自家企業,開始成為搬家職場人。
在職場的四年,我皆是主動提離職,我仔細回想那些離職時刻,多半是因為「心累」。

初生之犢不畏虎,加上在大學累積的能量,我以為,憑著自己對飲料的熱忱、盡責的態度、投入大量的時間工作,能夠讓我在這個產業工作時能突破萬難、順利的發光發熱。
結果,投入了很多時間在工作,但是卻一直陷在無法好好休假的迴圈;貢獻了很多自己的技能,但卻在合夥關係中感覺自己被當員工對待;從海外工作回到台灣的旗艦店任職,但卻在苦熬下次外派機會時迷失了自己,甚至害怕自己做決策、畏懼和老闆互動。
回過頭來,才發現自己的職場歷程滿是傷痕,被下屬排擠、被同事背後中傷、合夥關係感覺被碾壓、覺得老闆不信任等等。
而在我的第二份工作,我有幸能參與經理人雜誌舉辦的超級店長學講座,是邀請當時老闆的好朋友-方植永(小安)擔任講師。
那堂課的職場人際及管理下屬的心法,給了我好大的震撼。從那天之後,我便開始追蹤起小安老師,會閱讀他勵志且有溫度的貼文、會觀賞他與職場學生交流的直播內容。
而最近從他的社群,得知他出書在博客來開始銷售之後,隔兩天在諾貝爾,就看見他的書擺在了職場類最顯眼的位置。我毫不猶豫的,拿起了這本書,到了熟悉的座位開始閱讀。
看完之後,第一時間的直覺OS,就是跟這本書相見恨晚:「如果當時有這樣的一本全面頗析職場問題的書,該有多好呀!」

  • 職場受的傷,不是離職就會好
我們是人也是動物,在遇到困境時,會下意識地啟動生存機制而逃跑,許多離職信也就寄到了主管的信箱。
留在原職場的人,有的人繼續熬著,設法催眠自己,那不是自己的問題;有的人則積極著,調整自己的心態和做事方法,最後步步高升,獲得心中夢寐以求的成就。而離職後的你,找到了新的工作,如果又在面對到同樣的情境,你是否是度過了風浪與亂流,來到了職場新大陸?
不少人在職場都會遇到「心累」的狀況。認為工作內容不合適、飽受潛規則的苦、無法升職而自我懷疑、升職了卻失去了同事情誼、遇上職場的停滯倦怠,種種的心路歷程下,如果有心想突破,那麼《職場會傷人》,便有了與你相遇的必要。
小安老師的這本書,藉由許多的職場對談情境為開場白,讓你深入其境、對號入座的看見自己的職場「心苦」,從職場的各個面向:對上對下管理、職場政治、同事間相處,以及我認為最受用的兩個面向 - 自我了解與定位、重新找回職場熱忱,去一一剖析,給予我們心態與做法上的實質建議。
以下三點,是我想推薦本書的原因:

|1. 探討職場問題的立場全面性
通常我們職場有問題,會提離職,那麼角色通常不會是董事長。所以這邊不將董事長的面向列入。如果不列入,那這本書所列舉的面向,我認為很全面。
從主管角度,陳述如何待人帶心;從下屬角度,分享向上管理的心法;從同事相處,寫出職場潛規則的適應方法;更重要的,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道出自我懷疑與找回熱情的原因、提出找尋自我定位、求職選擇的方法。
不管在職場的我們,是處於什麼角色、是面臨什麼情境,除了能夠套用書中提出的情境來化解自己的困境,達成對自己的貢獻外,能從「職場他人」的眼光和角度,去理解主管、下屬、同事的心態,並開始同理他們行為背後的出發點,甚至從不同的高度去看公司的各項經營面,我強烈的認為,這是開啟職場各面向視野、培養全面性思考的好機會。
|2. 用情境道出經典問題,點出背後的「人心面」原因
這本書的撰寫模式,有一個值得一提的巧思,便是在於在每個篇章提出的職場問題,都能有一個「大多數」職場人都會面臨的「經典情境」,讓讀者很能感同身受、身歷其境的被引導,也很明確的知道即將要探討的問題為何。
在情境之後,小安老師便會用心的以學術智慧以及實際職場研究的案例,來推敲出問題發生的背後原因。
事出必有因,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否則枉矣!記得管理人總說:「企業經營的問題,大多都是人的問題,解決人的問題,便能順暢許多。」但這並不像機械設備管理、用料管理、生產管理可以制式化、標準化。
員工為何沒有更好的生產力?為何破壞工作氛圍?為何阻礙計畫的發展或執行?這是企業管理的棘手問題,企業以人為組成,即便再有錢、再有規模,沒有合適的人做、人做不好或不想做,也無法經營下去。
而這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便是能陳述我們難以剖側的「人心面」問題,這也是服務業出身的小安老師的價值,善於觀察人心、分析背後行為的原因,能夠犀利的道出同事背後有如何的別有用心、主管背後在意的點為何、而我們自己失去熱情又是為何。
|3. 除了講心態觀念、更提出應用方法
有些書很勵志雞湯的,能夠讓讀者在閱讀時,感覺到被同理後,進一步講述我們能夠如何正面的看待事情,這是在心態面著墨,而我認為真正的好書,是要「能用」,能實際的有工具、方法能夠應用。
比方說,書的第一章,便是在探討夢想給的傷,覺得理想太遠,生活卻太近。接著便帶我們開始探討,什麼才是初生之犢的好工作。心態上,會先建立商場現實面的認知,例如:「沒有人願意花錢買的不專業,但自己很熱愛的興趣。」
接著提出,在「能做之下,滋養想做」的心態後,便分享了選擇工作前,需要盤點自己的狀況,例如:「哪些是解決他人問題的技能、哪些事加以培養成為專業的興趣、哪些是怡情調劑的休閒」,這樣的思考工具,透過問題來探究自己,進而找到合適自己現況的工作的方法,我認為很實用。
而各個章節提出的應用方法,個人覺得,最精彩也最受用的部分,便是探討如何向上呈報的內容,推薦各位讀者,在閱讀到這個章節時,可以多加筆記。
而心態面的觀點,我很推薦PART5,探討如何解決工作的停滯倦怠的章節,因為這是不管哪個位階、哪個角色的職場人,都會遇到的問題。這關於到自我了解以及自我管理,也是我們最常忽略的部分,因為我們總是關注世界太多、關注自己太少。

分享完了這本書,值得一推和喜愛的原因,再來也想與各位讀者分享,書中我很喜歡的智慧,而這些智慧會如此有共鳴,也是因為我個人,曾經遇到的亂流跟這些問題有關,以下提出跟各位讀者分享。
| 1. 職場初生不畏難,但別橫衝直撞
我剛入職場的時候,就是滿腔熱血,想證明自己,一路衝一直做,把自己累得半死沒有休假,總是事半功倍。我當時選擇工作,是很幸運的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但是卻忽略思考了自己「可以做什麼」,因為我總是想把握機會,再想辦法用追逐目標的過程提升自己的能力,但這造成我總是接了超乎自己能力範圍過多的任務,最後求好心切、心急如焚,到了任務的Deadline,卻只能先趕鴨子上架,總是讓老闆失望的搖頭。
後來我才懂得,
不要「慌張」想證明自己、不要「荒唐」的想立竿見影。
把握機會的態度直得肯定,但是職場角色不像學生時期是個階段性角色,要看的長遠,所以了解自己「可以做什麼」,先從有把握的工作做起,逐漸培養自己的成就自信和主管的信任後,再一點一滴地讓所處領域的經驗引領自己在每次任務中做出突破,是初生之犢又積極的我們的長遠之計。
因為這個過程會需要熬,所以有些事情要先釐清,過程也要執行:
  1. 設立目標:建議是三到五年,因為目標會變。太長的計畫反而會捆綁屆時已經有經驗、有功績、有能力的自己。
  2. 盤點評估:思考「現況」與目標的差距,還需要投入哪些學習和累積,是人脈?資源?還是經驗或硬技能?
  3. 行動計畫:依照這些展開的各面向累積和學習,規劃接下來的工作內容或業餘安排。比方說要從事業務,那業餘時間可以多參加社交聚會或閱讀跟銷售有關的書。
  4. 回顧調整:這點很重要,因為人抗拒的不是改變,而是被改變。我很喜歡小安老師很恰當地用了「轉變」這個詞,改變有壓力,但是「轉變」是較為舒服的「變化」。透過回顧,讓你自己對目標對焦,「調整」自己的作法和時間規劃。讓自己逐步往更好的方向的「轉變」。
  5. 享受過程:在追求成就的路途上,最無力的時候,就是感受到付出許多努力,卻仍然無法達到目的時,所以我們值得實際的每天回顧記錄自己的轉變,這能幫助我們不迷失工作的目的,也能因為透過瞭解自己的「現況」,而讓自己不慌。
|2. 老闆要求回報感到麻煩不信任,消磨執行意願也無法建立信任
在外派到深圳時,我們海外幹部需要與總部聯繫,我和夥伴曾經為了能讓當地的營運能夠更為流暢,而要求老闆授權我們決策和執行的權利。最後我和夥伴一直很不解老闆的說法:「我授權你們當地直接的決策和執行的權利,但是必須將過程回報讓我知道。」
我心想,這不是跟原本一樣嗎?如果做決策的過程要回報,剛落地要處理的事情已經很多了,還要花時間製作回報內容,而當回報內容發現不合適,又會被要求修改,這是有授權還是沒授權?我們還不夠被信任嗎?
我後來才暸解,其實老闆的意思,是信任我們,但自己也會擔心結果會不會失控到難以挽回,更希望透過回報後的溝通,來逐步指導或共同對焦更合適的方法。我的直屬主管也給了我一個觀念:
「回報其實也是一種讓老闆看見你們的努力的過程,回報到最後是為了不用回報。」
這個觀念,和書中提到的心態異曲同工。
為了避免回報過程的麻煩程度,書中也提到了實用的方法,就是要將回報的資訊做分類,「有擴散影響性的資訊要呈報、內部可以解決的瑣事就不用」,以下是資訊分類的定義:
  1. 必要呈報資訊:最重要,是聽者在意且對其有決策影響的資訊。
  2. 應當呈報資訊:強化或輔助必要資訊的內容。
  3. 可以呈報資訊:不談對整件事每有太大影響。
而企業需要的是能解決問題的人,而非單純提出問題或創造問題的人,所以在了解老闆的決策習性後,呈報時更要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盡可能是已經確認過能夠「落實」的方法。,並且有邏輯的進行優劣分析。實際的回報案例,書中有撰寫,各位讀者可以去體會,本篇文就不多描述。
|3. 跟下屬交好,就能帶好?「亦師亦友」才不會失去權威
我是個重視他人感受的人,也在意他人對我的看法,沒有人想被討厭,如果能被喜歡的話就太好了。於是我成為主管的期間,為了能夠讓下屬能夠配合自己的管理,便開始討好,甚至像朋友一樣。
但最後在麻煩或執行面有困難的要求上,下屬就會很直接地提出反彈,甚至會跟鬧脾氣,覺得我怎麼變了。我累得半死,還自掏腰包聚餐,最後卻搞得上下不是人,我相當難受。
後來才了解所謂的「亦師亦友」,要先有「師」的威嚴和原則界線,再培養「友」的情誼。
書中的分享,建議我們在員工做不對時,要勇於糾正、給予建議或指導,而指導過程,不是教過就好,而是要教會,而我的經驗上,在學習有困難的員工上,有耐心的教到好,幫助他突破到自己想要的境界,那員工才會感激,因為那得來不易,不是理所當然。
而在為「師」的過程中,也要發揮「觀察人心」的才能,去給予員工真誠的關心。成為下屬的「朋友」,讓他們視自己能聊能尋求建議的「夥伴」。
職場關係也是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的幸福感,往往不是來自理所當然的付出與獲得,而是出乎意料地備受重視感。
創造重視感,有用的小撇步,是給予「出乎意料的驚喜」。比方說無預警的慶生會;不定期看見員工付出給予的感謝卡;或是在獎勵時,送了他「一直想要」卻遲遲無法獲得的禮物等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 療傷不是不碰觸,需要擦藥癒合
一路以來的跌跌撞撞,同事的背後刺傷、老闆的言語冷傷、上下的夾心受傷,讓我經歷了很多「心累、傷心」時期。
傷好了沒,我無從而知,現在不會痛,可能只是因為沒有被觸碰,我沒有再把自己放入那樣的職場環境中。
但這本書的醍醐灌頂,似乎讓我能站在各個面向的立場,去理解那些我曾經面對的職場同事,那種心累,似乎就不再那麼無力而失望,反而給了心更多的能量,去面對未來的職場挑戰。
我想,職場受的傷,不是離職就能癒合,除了能將這本書的智慧化為特效藥服用之外,更重要的是「擦藥的過程」,也就是將書中智慧實踐的過程,在職場上做出突破,做出對公司和自己的貢獻。擦藥的癒合過程,也許會留下傷疤,但我們可以,視這傷疤為經驗的象徵,避免我們再去受傷或傷害到他人。
《職場會傷人》推薦給,正在職場失意、感到心累的你。將書中的智慧,轉變為職場受傷時的療癒魔法,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目標,繼續在自己的成就之路上過關斬將、發光發熱吧!

我是 Moving阿岳,一位用心閱讀及感受生活的搬家人。 期望自己,用心體會每個Move,紀錄每個Moving Moment ! 如果覺得我的內容不錯, 可以分享或追蹤我的文章。
在這裡,我將生活遇見的小故事,真誠的分享給大家。 也歡迎讀者們,一起感受、分享Moving生活。 吸收屬於「身而為人」的「心」力量, 讓人生持續Move On!
歡迎閱讀更多關於 阿岳推書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