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11/2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數字是一種語言,它讓公司每個人用一樣的標準溝通。

每次面試的時候,最後總是不免俗地問一下面試人有沒有其他想問的問題。現在的應徵者,常常問的問題是:「請問貴公司工作氣氛如何?」(奇怪,在我那個年代,老師教我們的標準回答應該是貴公司有甚麼學習的培訓等等)
這時候,我總是請跟我一起面試的同仁回答這個問題。(廢話,老闆自己回答這個問題可信度極低)不過,認真想起來,很幸運的,公司成立到現在,內鬥的經驗微乎其微。(通常都是炮口一致對老闆XD)
總結了一下可能的原因,發現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要點,我們公司大部分有數字做為成效衡量的標準。我們公司習慣透過數字衡量成效,釐清責任關係。(當然無法100%)
大部分的人看到數字就頭暈
大部分的人看到數字就頭暈
讓我想到剛開始為什麼會透過數字佐證。大部分的公司應該都一樣,業務員永遠嫌商品不好,CP值低,本公司也一樣。業績不好的時候,總是說,我覺得這期商品很醜。這樣搭配我覺得連我都不想買。我覺得客人不喜歡這樣的嘗試。這期的模特長得很奇怪。會發現,這些原因都充斥著「我覺得」、「我認為」等等主觀的看法。尤其是在成果已經定案的時候,這種事後諸葛的評斷就變得更無法反駁。
如果這時候又加上過度的眼神,表情,或是一個不夠尊重的口氣。也不難期待商品開發部門以及業務部門的同事變成壁壘分明,水火不容。其實,不需要一個過分的言語,只要任何一方沒有說出來,確有把這樣的揣測放在心裡,日子久了,雙方難免都會有芥蒂。
如果,我們使用數字,把我覺得商品很醜改成,這次的商品轉換率很低,看來對消費者的吸引度不高。或是,這次的商品拍攝有點問題,ABCD款點擊量都低於平均,我認為這是照片不吸引人的關係。
另外一個案例,針對程度問題。商品開發部會後的碎碎念,覺得自己好委屈,新品生出來了,業務部沒有好好推,還反過來嫌商品不好。這樣的案例也一定時有所聞。究竟,業務部有沒有好好推,有多大力推?程度如何?
這個可能不是業務部同仁眼神所散發出來的誠意可以評估的。究竟花了多少錢,產生了多少的點擊,如果這些數據可以分享出來。其他同事可以更精準的了解問題,而不是無端的臆測。

把數字變成一把內部的標準量尺,成為團隊共通的語言
在我們公司,業務部每周會提供,新品的廣告成效給商品部參考,報告裡包含,花費,點擊率,轉換率,並且會拆分受眾。商品部會根據,這些報告,知道其他部門究竟有沒有少花錢,或是這次的新品對老客戶的接受度以及對新客的吸引力為何。
小編可能是最沒有數字觀念的部門之一,因為大部分人要求的都是他們具有高超的文案能力,或是顏值水準高。一個沒有數字概念的小編,可能會隨心所欲,想到哪做到哪。推薦「自己喜歡」的商品,而不是熱賣商品。PO出「自己」覺得很有感覺的主題,但是完全沒有想到轉換率。一個有數字能力的小編,會根據銷售狀況調整文章內容,更具消費者的反應,分配文章類型。一個有數字概念的小編,會將他的才華建構在有憑有據的分析上。
關於小編的數字觀念,可以透過幾個步驟慢慢建立。第一,建立整個月份的CUE表,CUE表裡規劃一整個月的發文規劃,篇數,各種類別文章的比例。(例如,實穿照,官網圖,小活動,影片,軟性文,排行榜文,公司內部文)這樣一來,小編在做素材的時候就不太會走針太多。第二,根據文章分類觀察觸及,互動數,以及轉換效果。(是的,沒有錯每一篇PO文我們都會埋UTM)第三,按照每一周(也可以每個月)對比走勢,觀察特別優秀以及特別爛的PO文,調整PO文比例。當然在這中間,小編同時會接收到商品部的推薦商品,以及業務部的活動規劃。商品,業務,企劃三個部門每天溝通的時候,用的不是這件我覺得很好看,而是,這件點擊很高,打這件。或是這期商品轉換很好,多加碼20%預算,多拍一次實拍。
數字是一種語言,他協助公司內部各單位有一樣的標準進而在一樣標準下討論問題。想像跟外國人語言不通時,會多難溝通?說開心是怎樣的開心,說期待待是甚麼程度的期待?
但是,我說的,數字是一種語言,它並不是所有的萬靈丹。公司的方向與組織架構依然相當重要,只是數字是在前往目標的過程中,幫助團隊溝通更加順暢的一種工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