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進補習班,就看見行政老師正在對一個男孩訓話,他是班上最調皮搗蛋的小瑞。他見到我走進來,偷瞄了我一下,露出狡獪的笑容,然後繼續假裝一本正經地聆聽訓話。
「你這樣太過分囉!你有沒有站在別人的角度想想,如果人家當眾這樣嘲笑你,你有什麼感受?」
「哦,好啦,我知道啦。」小瑞努力緊抿的雙唇已經快要被笑意撐開。這時,一通電話打來解救了他,行政老師起身接電話,小瑞便一溜煙跑到中庭跟同學打躲避球,完全不像剛剛被罵過的樣子。
後來,聽行政老師的說明,才知道剛剛上英文課的時候,英文老師詢問學生平時喜歡做什麼運動?一位女生回答:「我不喜歡運動,寫完功課之後都在讀課外讀物。」小瑞一聽,立刻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大聲說:
「哦!難怪妳肥得跟一頭母豬一樣,原來都不運動呀。」
女生一聽,氣得流下淚來。英文老師一時不知道該怎麼辦,便請行政老師先把小瑞帶離教室。
聽到這裡,我不禁為小瑞捏了把冷汗。他的行為,已經觸犯刑法的公然侮辱。雖然他未成年,女生可能也不知道有這條法律可以制裁這種人,但小瑞再這樣子不懂得管好自己的嘴,一旦習以為常,難保成年後不會誤觸法網。
由此可見,我們的孩子實在非常缺乏法律素養。我在課堂上,也曾嘗試為學生加強法律常識,但礙於缺少適齡且系統化的教材,一直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
講到法律,大家一定聯想到那種艱澀難懂,每一個字都看得懂卻讀不懂的法律條文。不過,在書中,作者不是從法律條文著手探討起,而是先講述故事,再運用人物對話,深入淺出地說明背後牽涉到的法律問題,非常適合親子共讀。
在故事的引導下,小朋友會慢慢產生興趣,不再對法律感到陌生。打破這層隔閡後,孩子的法制觀念才會確實建立起來。
當然,「徒法不能以自行」,「法」與「情」必須並重。故事後的分析,除了法律條文外,還有「爸爸媽媽可以怎麼做……」,作者會建議爸媽或老師,當孩子遇到類似情況時,應該怎麼處理會比較理想?例如:在〈你這個王╳蛋:罵人的話,也會傷害到自己〉這個單元中,作者便提醒大人,要讓孩子「學習如何使用理性溝通從而達成共識解決問題。」
以小瑞來說,他之所以歧視不運動的肥胖者,極有可能是因為自己愛好運動,親身體驗到運動所帶來的好處,才對不愛運動的胖子嗤之以鼻。雖然他的做法是錯誤的,但假如和他理性溝通,可能會發現他的動機--意識到運動的重要--卻是相當正面的。
只要發掘出孩子內心的正面動機,他自然願意對你敞開心房;此時,趁機為他進行法制教育,打造法律素養,不就水到渠成了嗎?最後,再鼓勵他思考「如何換一個不傷人也不傷己的方式,來完成自己的訴求,並和對方達成共識?」問題便可以輕鬆解決了。
小瑞的案例不過是冰山一角,其他諸如小朋友之間的交換禮物、以報酬換取協助、小女生圍在一起講別人八卦、出於玩笑的肢體碰觸、隨手拿起別人放在桌上的東西把玩……這些每天在校園中發生,你也覺得稀鬆平常的小事,若真要追究起來,也許都可以牽扯到法律--當然必須即早教育,防患於未然。
那麼,你是要自己為孩子培養法律素養?還是等到他們以後觸犯法律,再交由法官處理呢?
博客來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