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公關最怕碰到的三種新創公司老闆類型……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新創公司因為通常規模小、組織扁平、人員少,能擔任對外發言人的通常不是創辦人就是創辦人團隊。因為資源稀少,多工也是常態,老闆身兼發言人、業務總監所在多有。
繼上次談到新創公司是否需要做公關,這次來談談做公關最怕碰到幾種新創公司老闆的類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1. 老闆獨資,我說了算:將自己所有身家(時間+資產)都投入創業的老闆,公司就是自己的生命,當然也會希望員工甚至是外部單位合作夥伴,也把公司當作自己的生命。談到要做公關,這類型老闆問的是,「我的公司一出手,哪有沒有報導的道理?」立竿見影是這類老闆的硬道理,做了一次、兩次媒體操作若效果不彰,通常也不會再跟公關公司合作,就會把錢用在更靠近市場(行銷)的地方。
2. 網紅老闆,老闆名聲響叮噹:老闆本身就有名,像是藝人或是富二代創業,挾著其他領域或家世的優勢踏入市場,一開始的媒體曝光不會少,然而,如何持續會是問題。特別是有藝人光環的老闆如果又搭上緋聞/負面新聞的話,公司產品記者會很容易走鐘變成澄清大會。
3. 不受控的老闆(不只是新創公司):公關的藝術其實就跟排戲一樣,最好的狀況就是寫好的劇本讓老闆照著演出,事前準備的訊息都有被報導出來,皆大歡喜。然而,在現在記者越來越不喜歡「隔著一層紗」的受訪者,而沒有受過發言人訓練卻愛出頭的不受控老闆,就會成為公關最怕的自走炮,就怕還沒打響公司名號就先開始進行危機處理。特別是在網路媒體盛行的時代,一言一行都會在網路留下足跡。幾篇負面的報導所留下的刻板印象,即便後來得以澄清,也只是停損而無法跌升反彈。
碰到以上幾種的新創公司老闆,幾個建議如下:
1. 務必為媒體發言人進行發言人訓練:為發言人上課了解媒體生態、媒體偏好與採訪須知,甚者,還可以進行模擬,讓發言人在鏡頭前不會變成誤闖叢林的小白兔。
2. 進行內部發言分工:最好的狀況是公司領導人、財務、產品各有代表發言人,除了可確保在專業領域內明確分工外,有明確的守備範圍也可避免誤踩雷區,有不恰當、訊息不正確的發言曝光。
3. 與業界信譽可靠的公關公司配合:公關公司的強項就在於對於媒體生態與議題的熟悉度,透過專業的團隊協助,可有效縮短試錯的過程。若能長期配合,讓公關公司成為了解企業產品與訊息的顧問團隊,長期來說可收穫品牌名聲穩健成長且打響媒體知名度的效果。
職涯像是不同目的地的旅行,每次路上收盡的風景都是未來人生的養分,願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段美好的旅程!Bon Voyage!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先前看到了篇有趣的文章《新創公司需要做公關嗎?》,作者是科技業的公關經理,也在文章一開始開宗明義地說,新創公司也需要做公關,這結論我也同意,不過想進一步問的問題是,想做公關該從哪些議題切入點下手?
很多人不是很了解公關這一行在做什麼,或許只有模糊的印象跟認知,與其正面表述說公關是什麼?不如來說一下公關不是什麼吧!
有人說,公關最好是開朗、活潑、外向,還得八面玲瓏擅於建立關係,那這個行業中還有內向人格者的位置嗎?
等到自己進到了公關產業中,投入一個接一個專案後,也真實體會到一天以10小時起跳的工時和每個月初入帳薪水的不成比例,也有同事曾開玩笑說:「我們的時薪除起來比在便利商店打工還少」,但這是為什麼呢?
身為以高齡進入公關產業的自己,回顧過往的職涯歷程,也曾經迷惘或徬徨,也曾在入職數個月或數年懷疑過自己的選擇是不是太過天真或是昧於現實?然而,一路磕磕碰碰也走到現在可以用比較持平的眼光去看待自己過往的選擇。 來看看為什麼這個頭可以洗下去的原因吧!
先前看到了篇有趣的文章《新創公司需要做公關嗎?》,作者是科技業的公關經理,也在文章一開始開宗明義地說,新創公司也需要做公關,這結論我也同意,不過想進一步問的問題是,想做公關該從哪些議題切入點下手?
很多人不是很了解公關這一行在做什麼,或許只有模糊的印象跟認知,與其正面表述說公關是什麼?不如來說一下公關不是什麼吧!
有人說,公關最好是開朗、活潑、外向,還得八面玲瓏擅於建立關係,那這個行業中還有內向人格者的位置嗎?
等到自己進到了公關產業中,投入一個接一個專案後,也真實體會到一天以10小時起跳的工時和每個月初入帳薪水的不成比例,也有同事曾開玩笑說:「我們的時薪除起來比在便利商店打工還少」,但這是為什麼呢?
身為以高齡進入公關產業的自己,回顧過往的職涯歷程,也曾經迷惘或徬徨,也曾在入職數個月或數年懷疑過自己的選擇是不是太過天真或是昧於現實?然而,一路磕磕碰碰也走到現在可以用比較持平的眼光去看待自己過往的選擇。 來看看為什麼這個頭可以洗下去的原因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這種狀況可以用公司架構來解釋,一般職員怕主管,而主管怕老闆,那老闆反而是怕一般職員,這成了一種食物鏈的關係。為何職員反而不怕老闆呢?因為老闆通常沒辦法親自管理到每一位小職員,所以才需要主管的存在。另外,小職員因為負責的業務少,不爽做隨時走人就行,只要沒犯什麼大錯,老闆才
Thumbnail
一人創業路上的風險與挑戰常常讓人焦慮與壓力倍增,面對困境時感受到的孤獨與壓力往往更為深刻。 創業往往需要面對不同的挑戰且充滿不穩定性,包括業務上的風險,還有心理上的壓力。 獨自承擔所有決策和責任,缺乏團隊支持和共用風險的感受,讓情緒管理變得極其重要。 
有人問我,就如日主受剋的人是不是可以創業,當然就命理的角度上,一定是不能創業,但你所想的創業跟我所接觸的創業根本就是兩回事,這該如何說呢?
老闆,只要是人都夢想當這份職業,但當老闆這麼簡單嗎?改改姓名、改改風水,只要有老闆名、老闆命、老闆運,就能成為老闆,這就是世人對老闆的偏見。
Thumbnail
在數位化、資訊爆炸的時代,越來越多企業家開始投入經營個人品牌,但他們在過程中可能遇到品牌定位模糊、內容創作壓力、受眾互動不足等難題。本文提供了面對這些難題的正確期待和解決方法,幫助企業家更好地經營個人品牌。
Thumbnail
企業主管和連續殺人犯有著同樣冷靜與冷血的人格特質,精神醫學與犯罪心理學稱為「反社會人格」…啊啊啊!!! 你不要害我得罪人啊!!! (丟書
Thumbnail
通常想當"老闆",都會有個前因後果,絕大多數的"前因",來自於原先工作不OK,那就乾脆自己創業當老闆,少數是出社會後就直接當老闆,省略中間當員工的過程。 而氣場運行到"食神"、"傷官"、"比肩、"劫財",則特別容易在工作出狀況,進而觸發想當老闆的念頭。 同理可證...
Thumbnail
臺灣的創投制度設計類似金融業與製造業,讓創業者感受到較像員工而非自由、勇氣的老闆。相較美國的創業者,臺灣經理人缺乏資源與回報方式的自由度,無論在創投或企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差異不是收入,而是心態。唯有創投本身也具有創業者心態,才有可能跟矽谷真的接軌。
Thumbnail
對於沒有上班經驗的創業者來說,進入企業經理人角色是相當困難的,而這種深度經歷對於創投領域同樣重要。因為成為創投合夥人所需具備的主要條件,除了募資能力跟案源,最關鍵的是協助創業者找到好的員工、顧問與出場途徑。
Thumbnail
新創公司雖然可以沒有顧問,但善用顧問的創業者與投資人,往往會有比較快、比較大的出場機會與下一次創業時機。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這種狀況可以用公司架構來解釋,一般職員怕主管,而主管怕老闆,那老闆反而是怕一般職員,這成了一種食物鏈的關係。為何職員反而不怕老闆呢?因為老闆通常沒辦法親自管理到每一位小職員,所以才需要主管的存在。另外,小職員因為負責的業務少,不爽做隨時走人就行,只要沒犯什麼大錯,老闆才
Thumbnail
一人創業路上的風險與挑戰常常讓人焦慮與壓力倍增,面對困境時感受到的孤獨與壓力往往更為深刻。 創業往往需要面對不同的挑戰且充滿不穩定性,包括業務上的風險,還有心理上的壓力。 獨自承擔所有決策和責任,缺乏團隊支持和共用風險的感受,讓情緒管理變得極其重要。 
有人問我,就如日主受剋的人是不是可以創業,當然就命理的角度上,一定是不能創業,但你所想的創業跟我所接觸的創業根本就是兩回事,這該如何說呢?
老闆,只要是人都夢想當這份職業,但當老闆這麼簡單嗎?改改姓名、改改風水,只要有老闆名、老闆命、老闆運,就能成為老闆,這就是世人對老闆的偏見。
Thumbnail
在數位化、資訊爆炸的時代,越來越多企業家開始投入經營個人品牌,但他們在過程中可能遇到品牌定位模糊、內容創作壓力、受眾互動不足等難題。本文提供了面對這些難題的正確期待和解決方法,幫助企業家更好地經營個人品牌。
Thumbnail
企業主管和連續殺人犯有著同樣冷靜與冷血的人格特質,精神醫學與犯罪心理學稱為「反社會人格」…啊啊啊!!! 你不要害我得罪人啊!!! (丟書
Thumbnail
通常想當"老闆",都會有個前因後果,絕大多數的"前因",來自於原先工作不OK,那就乾脆自己創業當老闆,少數是出社會後就直接當老闆,省略中間當員工的過程。 而氣場運行到"食神"、"傷官"、"比肩、"劫財",則特別容易在工作出狀況,進而觸發想當老闆的念頭。 同理可證...
Thumbnail
臺灣的創投制度設計類似金融業與製造業,讓創業者感受到較像員工而非自由、勇氣的老闆。相較美國的創業者,臺灣經理人缺乏資源與回報方式的自由度,無論在創投或企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差異不是收入,而是心態。唯有創投本身也具有創業者心態,才有可能跟矽谷真的接軌。
Thumbnail
對於沒有上班經驗的創業者來說,進入企業經理人角色是相當困難的,而這種深度經歷對於創投領域同樣重要。因為成為創投合夥人所需具備的主要條件,除了募資能力跟案源,最關鍵的是協助創業者找到好的員工、顧問與出場途徑。
Thumbnail
新創公司雖然可以沒有顧問,但善用顧問的創業者與投資人,往往會有比較快、比較大的出場機會與下一次創業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