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工作就該懂》教你如何經營有幫助的人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第一次工作就該懂》
常常都有人說「經營人脈很重要」,有很多年輕的朋友會有疑問「那人脈到底要怎麼經營呢?是不是要去想辦法認識一些大咖、大神之類的呢?」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疑問呢?
究竟我們要開發什麼樣的人脈呢?舉例,假如你有一個工作上的問題需要解決,那什麼樣的人可以幫忙你呢?首先可能是很熟悉那個領域的專家,再來可能是很了解你,可以客觀地給你意見跟幫你釐清思路的人,還有,你可能會想聽聽看很聰明、分析力很強的人的意見,因為可能會幫你突破盲點。所以你就需要能夠跟上面提到的幾種人發展出關係,這就是你要經營的人脈。
今天老查要介紹最近推出新版的一本好書《第一次工作就該懂》,我覺得書中有些針對經營人脈的內容很值得參考學習。這本書的主要作者是矽谷傳奇創業家雷德.霍夫曼,他是全世界最大的專業人士社群平台LinkedIn的執行董事長, 2003年,他創辦了LinkedIn,如今在200 個國家與地區擁有5億多會員。從他的角度來談人脈經營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單打獨鬥沒有用,你要有盟友

《第一次工作就該懂》書裡提到,就算你看到很厲害的運動員似乎是靠自己的天份跟努力,但是如果沒有好的教練與訓練師,可能成績也會大打折扣,所以再厲害的人都還是需要有人一起協力的。而英文的company這個字,就是從拉丁文的Cum跟Pane合起來衍生的,原本的意思是「分食麵包」,衍伸出「大家一起有飯吃,有飯一起大家吃」,合作產生更大收益的意思。
那麼除了同事或上司、下屬這類工作上的關係之外,我們要怎麼發展工作上的聯盟盟友呢?霍夫曼在書裡強調,盟友是靠交流而不是交易產生的,是從彼此相信甚至是相互依賴開始。有點像是前一陣子有一個很紅的影片,喬丹在Kobe 的告別式裡致辭談到他們兩個的交流那樣,雖然在球場上他們甚至會有競爭關係,但是身為兩個熱愛籃球的頂尖球員,他們的確是堅定的盟友。
所謂的盟友如果具體一點說,就是會為彼此做以下這些事的關係:
  • 盟友是你經常徵詢意見的人
  • 盟友會主動積極的分享機會給你
  • 你會在別人面前說盟友的好話,幫他宣傳
  • 你們彼此之間都很清楚這樣的關係且盡力維持

經營盟友的方法

霍夫曼建議我們可以用以下的方式來開發專業上的盟友“
  1. 像約會一樣用心交往:有很多人在人多的場合就是拼命找人換名片、加Line、合照tag,這種重視數量的心態不是經營盟友的方式。如果用真心的交往約會來比喻:你不會找一堆人輪流約會,你會在比較確定對方是適合的人的時候持續的約對方,跟他做深度的交流,對他表現善意以及不會計較對方是不是馬上投桃報李,像這樣的心態就可以轉化你發展盟友關係的時候來運用。
  2. 先從「我可以怎麼幫助對方」開始:所謂的幫助不一定是很大的事情,像是看到一篇對方可能會需要的文章就把連結傳給他,或是談話中對方聊到需要解決的問題想辦法伸出援手。接著慢慢就可以發展成「有什麼共同的好處」的角度,像是團報有兩人優惠的課程之類的,慢慢就會建立起互惠的關係。
  3. 經營人脈沒必要像用牙線一樣—聽到是不是有點「黑人問號?」,霍夫曼的意思是用牙線清理牙齒很重要,但也很無趣。但是在培養人脈關係的時候,你要用你會樂在其中甚至於享受的方式:找到你真的樂於相處的人,一起從事你真心喜歡的活動,否則除了你會因為有壓力而無法持續,這種虛假的交流也無法讓關係發展得夠深入。

強化關係的小技巧

我有時候會在一些活動認識一些新朋友,但是對方跟我換完名片、加完Line之後可能就沒有來往了,之後如果對方傳訊息給我通常就是以下幾種情況:幫我按個讚好嗎?我在做一個問卷你可以幫我填一下嗎?這裡有個活動幫我投個票好嗎?這個活動你可以按參加以及幫我分享到你的塗鴉牆上嗎?我雖然人很好可能都會舉手之勞幫一下,但是絕對也只有這樣而已,不會是讓我想跟對方維持關係的做法。
開始發展關係之後,為了讓你跟對方的關係持續以及保持緊密你可以運用一些方法:
  1. 不要太害怕自己是不是在死纏爛打:有時候對方因為忙未必會每一次都回應你的訊息或邀約,這個時候我們會自己就退縮。但其實你可以隔一段時間再嘗試跟對方聯繫一下,也許對方就會給你積極的回應。
  2. 送別出心裁的小禮物:這裡不是要你用禮物討好對方,霍夫曼用了一個比喻:假如你要送比爾蓋茲禮物怎麼做?你知道他是全世界最有錢的人,什麼都不缺,而且什麼事大概他自己都能擺平。但是你還是可以跟他分享一些他所不知道的是,像是他生活經驗以外的,或是你最清楚的。霍夫曼的意思是,你要找出那種「只有你可以送的禮物」,對於維繫關係會很有用。
  3. 透過幫忙牽線的方式:有時候如果你知道對方正在找廠商、找員工、找合作夥伴,透過幫人家牽線的方式,除了可以立即幫他解決一個難題,對另一方來說也是一種示好的方式,常幫人牽線會讓你跟你的盟友們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大家也會覺得認識你很有價值。
《第一次工作就該懂》這本書裡還有蠻多蠻不錯的內容,值得找來讀一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8.2K會員
185內容數
持續分享商業好書閱讀心得與整理,以及人生下半場的轉型心得,歡迎你一起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詹宏志先生在《創意人》書中寫到,一般的企業家通常沒有時間讀書,所以應該要有一種人,他的工作是在讀完書消化之後,把內容講給忙碌的企業家聽,可以叫做「企業家書僮」。而現在我做的,大概就是「企業家書僮」的平價版吧,每個月“讀”四本商業書,但不必是企業家,只要覺得對閱讀商業類書籍有需要的,就可以是我的讀者。
《駕馭不適圈》作者法拉史托是英國版「Elle」雜誌的總編輯,也是《衛報》評選的「英國最具影響力的女性領袖」前五名之一。在這本書裡她提到,其實她的許多成績都來自於她非常擅於想辦法讓她自己「日子不好過」,也就是進入所謂的「不適圈」 ,許多非常成功的運動員、專業人士也都經歷過這種過程進而突破瓶頸與成長。
面對沒辦法增加的時間,有的人可能會想的是「如何省時間」,但是一來也許真正能擠出來的時間有限,二來如果沒有善用這些時間,似乎也沒什麼用。因此真正該做的就是想辦法讓既有的時間能夠發揮更大的效果。 對於效率提升,重點不是你會的方法多或少,而是能不能切實地去實行,本文分享幾個蠻好用的小方法。
在「斜槓」這項新的工作觀念中,「多樣性與高度自主性」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前有一項調查,台灣的年輕人裡最多人嚮往的職業是成為「網紅」,因為覺得網紅好像就可以充分依照自己的意願想在什麼時間做什麼,也因如此,好像網紅類型的斜槓案例也特別多。但是怎樣才知道自己可以用「斜槓」的方式從事自己想做的工作呢?
很多人會有的迷思是要有非常多的Input才可以確保有好的output,但是《聰明人都實踐的輸出力法則》這本書的作者金川顯教不這麼認爲,他覺得「花時間每年讀100本書但什麼都沒做不算厲害,讀了一兩本書但是切實照著書裡的方法去做才真的有用」
介紹知名鋼筆品牌包括英國皇家御用的 Parker 派克、以母子鵜鶘鳥為印記的Pelikan 百利金、有「鋼筆之父」稱號的Waterman、德國百年老牌Kaweco、最古老的文具品牌Faber Castell等品牌簡史
詹宏志先生在《創意人》書中寫到,一般的企業家通常沒有時間讀書,所以應該要有一種人,他的工作是在讀完書消化之後,把內容講給忙碌的企業家聽,可以叫做「企業家書僮」。而現在我做的,大概就是「企業家書僮」的平價版吧,每個月“讀”四本商業書,但不必是企業家,只要覺得對閱讀商業類書籍有需要的,就可以是我的讀者。
《駕馭不適圈》作者法拉史托是英國版「Elle」雜誌的總編輯,也是《衛報》評選的「英國最具影響力的女性領袖」前五名之一。在這本書裡她提到,其實她的許多成績都來自於她非常擅於想辦法讓她自己「日子不好過」,也就是進入所謂的「不適圈」 ,許多非常成功的運動員、專業人士也都經歷過這種過程進而突破瓶頸與成長。
面對沒辦法增加的時間,有的人可能會想的是「如何省時間」,但是一來也許真正能擠出來的時間有限,二來如果沒有善用這些時間,似乎也沒什麼用。因此真正該做的就是想辦法讓既有的時間能夠發揮更大的效果。 對於效率提升,重點不是你會的方法多或少,而是能不能切實地去實行,本文分享幾個蠻好用的小方法。
在「斜槓」這項新的工作觀念中,「多樣性與高度自主性」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前有一項調查,台灣的年輕人裡最多人嚮往的職業是成為「網紅」,因為覺得網紅好像就可以充分依照自己的意願想在什麼時間做什麼,也因如此,好像網紅類型的斜槓案例也特別多。但是怎樣才知道自己可以用「斜槓」的方式從事自己想做的工作呢?
很多人會有的迷思是要有非常多的Input才可以確保有好的output,但是《聰明人都實踐的輸出力法則》這本書的作者金川顯教不這麼認爲,他覺得「花時間每年讀100本書但什麼都沒做不算厲害,讀了一兩本書但是切實照著書裡的方法去做才真的有用」
介紹知名鋼筆品牌包括英國皇家御用的 Parker 派克、以母子鵜鶘鳥為印記的Pelikan 百利金、有「鋼筆之父」稱號的Waterman、德國百年老牌Kaweco、最古老的文具品牌Faber Castell等品牌簡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本週我們分享了一些實用的人脈經營方法,包括深化專業連結、擴大弱連結、參與講座座談會和與合作廠商客戶持續聯繫。這些策略可以有效地幫助個人的人脈經營。
Thumbnail
本文分享瞭如何從不同角度來轉換常見的人脈經營迷思,包括LinkedIn好友數和名片張數、人脈與朋友的區別、內曏者如何經營人脈、以及人脈經營是否利益導向。透過建立雙贏、持續增強自身能力和精進經驗值來幫助他人,一起探討人脈經營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有時聽到「貴人相助」一詞,人脈存摺在我們的職涯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而在坊間也看到許多人脈經營術的書籍,看來這對工作職涯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本篇我們來談談好好地經營人脈存摺,對我們的工作職涯的好處有哪些。   ▋ 掌握產業趨勢 許多產業趨勢常需要請教業界人士才會有清楚的全貌,甚至包含未來的產業發展
Thumbnail
當提到人脈經營時,許多人會質疑這是否有必要以及如何避免陷入刻意經營的窘境。但真的得不要「刻意」嗎?本文綜合了LinkedIn官方講座和PopDaily共同創辦人Kim的分享,針對人脈經營的必要性和3大誤區提出了見解,並提供了相關的人脈經營原則,能夠幫助讀者更有效地管理和發展自己的人脈。
關於社交與人脈。 我不喜歡為了特定的目的認識人。保持連絡的多半都是交心的朋友。 商學院講究人脈,曾經在學時聽朋友嘆說經營的人脈在需要謀職時都沒能幫上忙。大概是這一嘆讓我對人脈心生負觀感。一方面是我可能就是那個沒能幫上忙的人,二方面是我要用這態度去擴展人脈嗎?
Thumbnail
曾是單方面付出的我,透過時間與自我提升,領悟到人脈的核心在於價值交換與平等互惠。我學會了提升自己,從而在人際互動中實現雙向價值提供,建立更健康、持久的關係。這過程不僅豐富了我的人脈質量,也讓我認識到真正有力的人際網絡基於雙方所能提供的價值。
Thumbnail
36歲的時候,我曾經出來創業,因為這個原因,我開始研究起「人脈」這一個議題,畢竟依據人脈的理論:我認識的人越多,越多人知道我在做甚麼,我成功的機會就會越高。 這個道理簡單明白、不複雜,也確實說服了我。因此,在那一年的年末,某一天的深夜,我檢查了自己手機上通訊軟體的好友名單,有將
在《底層邏輯》裡看過這樣一句話「你能幫到的,才會是你的人脈。」於是又把書拿出來翻了翻,過了整整一年,對這句話的理解不同、視野也擴大了些
在《底層邏輯》裡看過這樣一句話「你能幫到的,才會是你的人脈。」於是又把書拿出來翻了翻,過了整整一年,對這句話的理解不同、視野也擴大了些
N次方的前同事曾經對當時的主管說"你值得我好好經營" 當時聽到這句話我不太明白他所謂的"經營"是什麼? 是指男女關係? 還是商業利益? 最近看著現在主管為了衝刺業績的努力 與客人之間長期的交流 以及在幫朋友推銷她的手作飾品 我似乎明白了當時那句"經營" 的意思 現任的主管群長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本週我們分享了一些實用的人脈經營方法,包括深化專業連結、擴大弱連結、參與講座座談會和與合作廠商客戶持續聯繫。這些策略可以有效地幫助個人的人脈經營。
Thumbnail
本文分享瞭如何從不同角度來轉換常見的人脈經營迷思,包括LinkedIn好友數和名片張數、人脈與朋友的區別、內曏者如何經營人脈、以及人脈經營是否利益導向。透過建立雙贏、持續增強自身能力和精進經驗值來幫助他人,一起探討人脈經營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有時聽到「貴人相助」一詞,人脈存摺在我們的職涯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而在坊間也看到許多人脈經營術的書籍,看來這對工作職涯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本篇我們來談談好好地經營人脈存摺,對我們的工作職涯的好處有哪些。   ▋ 掌握產業趨勢 許多產業趨勢常需要請教業界人士才會有清楚的全貌,甚至包含未來的產業發展
Thumbnail
當提到人脈經營時,許多人會質疑這是否有必要以及如何避免陷入刻意經營的窘境。但真的得不要「刻意」嗎?本文綜合了LinkedIn官方講座和PopDaily共同創辦人Kim的分享,針對人脈經營的必要性和3大誤區提出了見解,並提供了相關的人脈經營原則,能夠幫助讀者更有效地管理和發展自己的人脈。
關於社交與人脈。 我不喜歡為了特定的目的認識人。保持連絡的多半都是交心的朋友。 商學院講究人脈,曾經在學時聽朋友嘆說經營的人脈在需要謀職時都沒能幫上忙。大概是這一嘆讓我對人脈心生負觀感。一方面是我可能就是那個沒能幫上忙的人,二方面是我要用這態度去擴展人脈嗎?
Thumbnail
曾是單方面付出的我,透過時間與自我提升,領悟到人脈的核心在於價值交換與平等互惠。我學會了提升自己,從而在人際互動中實現雙向價值提供,建立更健康、持久的關係。這過程不僅豐富了我的人脈質量,也讓我認識到真正有力的人際網絡基於雙方所能提供的價值。
Thumbnail
36歲的時候,我曾經出來創業,因為這個原因,我開始研究起「人脈」這一個議題,畢竟依據人脈的理論:我認識的人越多,越多人知道我在做甚麼,我成功的機會就會越高。 這個道理簡單明白、不複雜,也確實說服了我。因此,在那一年的年末,某一天的深夜,我檢查了自己手機上通訊軟體的好友名單,有將
在《底層邏輯》裡看過這樣一句話「你能幫到的,才會是你的人脈。」於是又把書拿出來翻了翻,過了整整一年,對這句話的理解不同、視野也擴大了些
在《底層邏輯》裡看過這樣一句話「你能幫到的,才會是你的人脈。」於是又把書拿出來翻了翻,過了整整一年,對這句話的理解不同、視野也擴大了些
N次方的前同事曾經對當時的主管說"你值得我好好經營" 當時聽到這句話我不太明白他所謂的"經營"是什麼? 是指男女關係? 還是商業利益? 最近看著現在主管為了衝刺業績的努力 與客人之間長期的交流 以及在幫朋友推銷她的手作飾品 我似乎明白了當時那句"經營" 的意思 現任的主管群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