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生活中是否有聽過朋友、家人、或是自己曾說過「啊~自從 XXX 以後就沒什麼在 XXX 了,現在不行(或退步)了」,裡面的 XXX 可自行替換成英文、心算、寫作、寫程式、開車、騎車、打球、寫書法、彈琴... you name it.
有時候它是個事實,是現在確實生疏了的事實,有時候它是個理由,是想保持形象或是不想面對自己不足的理由。
用進廢退,即便是母語也一樣。在學生時期,有一次連續三天沒有課,自己就一直待在租屋處努力實踐宅宅生活,看文章、寫作業、打報告,從早到晚只有買飯才出門,一天吃兩餐,買飯時最多也只有說「不好意思、這個、謝謝」。三天後回到學校,在跟團隊討論報告內容時,赫然發現自己怎麼連幾句中文都說不清楚,頻頻卡詞、詞不達意。開始和學長姊、同學、學弟妹隨意聊天後,才逐漸暖機完成,恢復往常的反應與表達流暢度。
我們學過的任何東西,如果曾經在真實場景中親自體驗、實踐過(例如:用外語溝通、騎腳踏車、在水裡游泳),通常都會存到每個人專屬的知識技能銀行裡,很難忘記,只是不一定能很順利地提取出來。
一時的生疏,可能是大腦還在數不盡的保險箱裡找某個知識或技能,再傳達給身體展現出來,而時常練習,會讓大腦對保險箱的位置越來越清楚、提取動作越來越熟練,加快提取知識、技能的速度,減少身體的反應時間,保持隨時需要就能隨時展現的狀態,甚至不自覺地就完成了目標任務。遇到生死攸關的狀況或突發的重大挑戰時,更是沒有時間反應,全得仰仗平時的練習,也是各種學習的無情考驗。
以實踐作為學習的證明,用練習來提升知識技能的提取效率。
( ̄(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