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試讀心得+簡評】柄谷行人——《作為隱喻的建築》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文為參加——心靈工坊柄谷行人新書《作為隱喻的建築》試讀活動 ——所寫。在此感謝出版公司願意提供機會試讀,並寫作心得。

《作為隱喻的建築》書封,心靈工坊提供。

《作為隱喻的建築》是柄谷行人寫於1979 的作品,算是他早期思想的呈現。主題雖然與他後來在《移動的批判》、《世界史的結構》中提出的四種交換模式理論沒有直接相關,但仍然是一本精深、獨到且相當特別的思想論述。

之所以說「獨到」,是因為柄谷行人在這本書裡進行的是除了是對解構主義的反思,更是對二十世紀在各個領域(主要是數學、語言學和邏輯學)興起的形式主義、結構主義做了非常深刻的剖析。且這種剖析和一般我們對「形式」、「結構」的想法恰巧是相反的。

二十世紀內在的形式主義批評之發展,改變了這樣的發展……如今,形式是自我反省的唯我論範疇,指示性的意義則被視為外在的。內部與外部的兩極顛倒了過來——內在的意義變成外部的指示對象,外在的形式成為了內在的結構——但『兩極性』卻依然如故。……而反對形式主義的人,竟然還試圖以回到內容與對象的做法,來批評形式主義。

柄谷指出以這種方式批評形式主義是不成效的。因爲所謂的「對象」、「內容」在此時洽好被形式主義反轉過來。它讓人們以為對象是透過形式界定出來的。孰不知形式主義的問題,應該是反過來。形式主義是先預設了對象的存在,再反過來構思可以辨認的形式。進而掩蓋了對象其實是來源於形式之下的假設。舉例來說:他認為語言學家——索緒爾之所以反對「符號是表達某種意義」的想法,是因為索緒爾認為「當一句話對『說話的主體』來說具有意義時,必然存在足以辨別該意義的形式」。但柄谷認為實際上的情形應該是相反:是因為「只有當一段語音具有『意義』時」,人們才開始注意並學會去辨認這段語音的「形式」。

換言之,形式主義者掩蓋了自己在形成「形式」、「結構」時其實暗含目的的行為。並一味地以為自己的所假設的「形式」、「結構」是自然而然地存在於事物之中的關係。但其實只要我們改變欲探索的目的,做出不同的假設,原本看似封閉的「結構」便可能發生改變。因為「只有在特定的目的性中,我們才能看見『結構』」。但形式主義要我們以為「結構」永遠就是如此。

柄谷在此書中,並沒有要像解構主義者一樣,批判形式化自己知識領域的作為。他認為「形式」的制定相當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明確化自己要研究的對象。但若不去省思「形式」設定背後的假設、目的,知識領域的形式化將陷入僵化的危機。並讓人們以為事物必然就是如同形式所呈現的那樣。

他認為理性的研究必然包含形式化的運作,但真正的理性是不去拒絕和自己不同共識的「他者」進行對話。因為每當一件事物遭到形式化的時候,也意味存在著一些無法被形式化的東西在被進行形式化的時候遭到遮蓋或排除。而「對話」就是為了重新揭開這些原本被掩蓋的差異。也因此他對「對話」的想法有別於今天我們一般人認為「對話」是為了找出共識的看法。也就是,他認為真正的對話並不是達成共識,而是找到共識(目的)要去壓抑的東西。

事實上,柄谷指出解構若要成功,只有建立在對「建築」、「形式」、「結構」的追求上才能成功。這意思為如果一個解構者只是透過論述單純想把一個「結構」給解消,並產生「多重意義」,這除了製造混亂外,並沒有太大的貢獻。甚至讓人陷入虛無主義或極端的相對主義之中。因此解構的目的,不應該單純只是讓原本的結構崩塌。而是要找到原本被「結構」、「形式」所壓抑下的差異。並幫這些差異建立新的「結構」,來和原本的「結構」進行碰撞。如此才是真正的「對話」。

由此,柄谷口中認為人們在對話中尋求的「共識」,其實常常就是和形式主義者口中的「形式」扮演相同功能的詞彙。意味著相同的前提、立場。而人們往往以為「對話」就是為了能夠前進到一個相同的立場上。但柄谷並不這麼認為,因為這樣的主張最後會和形式主義有著相同的弊病。「對話」變成流於「形式」,卻不是為了理解不同的差異。理解不同的目的。

這是一個有趣的對比,因為柄谷似乎質疑了這樣一件事情:今天人們的「對話」到底真的是在對話,還是不過只是流於形式的「對話」?

《作為隱喻的建築》由此除了是一部檢討過去哲學思想的著作,更是一部深深探討「對話」的倫理的著作。箇中穿梭數學、建築、邏輯、語言領域的知識。最後將矛頭指向對資本主義、新自由主義對「自由市場」的幻想的批判。讀來興味無窮。甚至一言難盡柄谷在其中的深邃思想。

博客來購書連結:https://pse.is/T5NN3

(文章同步發佈於Medium部落格:文學實驗室

FB粉專:https://pse.is/TCBRA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1.1K會員
122內容數
「我只知道掌握不住自己靈魂的人,才是真正的落伍者。」 — — 坂口安吾〈何去何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藍玉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寄食者——人類關係、噪音與秩序的起源》,截自博客來。 「不論主觀的意願如何想要超越社會經濟結構的各種關係,『個人』仍然是各種關係下的產物。」——馬克思《資本論》 「各種關係」讓我們聯想到許多結構主義強調的想法,所謂的「個人」,是由不同的語言邏輯、社會制度、文化、神經生理所形塑的,本身的主體性其實微
上篇,班雅明《靈光》:藝術作為歷史與記憶間的辯證 敘事裡的靈光:抵抗遺忘! 記憶就是最重要的敘事能力。創作者只有憑藉本身的博聞強記,所敘述的故事才能掌握事物的演變,而且還可以跟事物的消逝以及死亡的力量相安無事。 如果靈光的發散是出自我們的記憶在歷史痕跡中共感、聯想、交織出來的經驗,那麼靈光的發散同
靈光(Aura),是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1936年的文章 — —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提到的藝術概念。這個概念影響了後世藝術哲學研究的焦點,其中最大的莫過於,開始關注藝術作品中,技術物質性可能引發的精神、心理作用。以及反過來,對藝術歷史發展的影響。
現代的科技日新月異,網路世界的蓬勃發展加上物流產業的發達,使得現代人的生活變得便利也更加有效率。而網路書店的產生使人們購書不再需要上街到實體書店去找、去買。除了方便,價格相較實體書店也比較便宜。因此增加了現在各種實體書店的競爭壓力,除此之外,電子書的產生也凸顯實體書籍佔空間的侷限,為實體書店再帶來另
「今天,權力越來越呈現出一種自由的狀態。他以順從、友好的形式擯棄自己的否定性,將自己裝扮成自由。」
《寄食者——人類關係、噪音與秩序的起源》,截自博客來。 「不論主觀的意願如何想要超越社會經濟結構的各種關係,『個人』仍然是各種關係下的產物。」——馬克思《資本論》 「各種關係」讓我們聯想到許多結構主義強調的想法,所謂的「個人」,是由不同的語言邏輯、社會制度、文化、神經生理所形塑的,本身的主體性其實微
上篇,班雅明《靈光》:藝術作為歷史與記憶間的辯證 敘事裡的靈光:抵抗遺忘! 記憶就是最重要的敘事能力。創作者只有憑藉本身的博聞強記,所敘述的故事才能掌握事物的演變,而且還可以跟事物的消逝以及死亡的力量相安無事。 如果靈光的發散是出自我們的記憶在歷史痕跡中共感、聯想、交織出來的經驗,那麼靈光的發散同
靈光(Aura),是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1936年的文章 — —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提到的藝術概念。這個概念影響了後世藝術哲學研究的焦點,其中最大的莫過於,開始關注藝術作品中,技術物質性可能引發的精神、心理作用。以及反過來,對藝術歷史發展的影響。
現代的科技日新月異,網路世界的蓬勃發展加上物流產業的發達,使得現代人的生活變得便利也更加有效率。而網路書店的產生使人們購書不再需要上街到實體書店去找、去買。除了方便,價格相較實體書店也比較便宜。因此增加了現在各種實體書店的競爭壓力,除此之外,電子書的產生也凸顯實體書籍佔空間的侷限,為實體書店再帶來另
「今天,權力越來越呈現出一種自由的狀態。他以順從、友好的形式擯棄自己的否定性,將自己裝扮成自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動機式晤談 概念、觀點、運用的相關理論
Thumbnail
六、文化資產的結構   筆者從事文化資產修復工作,透過調查研究、規劃設計、修復工程到重新賦予文化資產生命的過程,何謂文化資產的結構?   第一,何謂文化資產之象徵?文化資產不管有形或無形,都具有有形、實在、物理的部分,如:聲音透過空氣振動傳遞。都具有想像的部分,如:成雙法則,一方
Thumbnail
四、如何辨識結構主義   德勒茲於〈如何辨識結構主義?〉提出結構主義的七條準則,分別為:1.象徵、2.局部的或設定的、3.微分與奇異(獨特)、4.分化者、分化、5.系列的、6.空格、7.從主體到實踐。以下先說明個準則之內容,再據此分析野性的思維的結構。   第一條準則:象徵。結構
Thumbnail
  《野性的思維》發表於1962年,為結構主義代表性著作,距今已61年,是時候回頭省思結構主義的影響、作用及可能性。本文欲藉由分析李維史陀的《野性的思維》及1967年德勒茲的〈如何辨識結構主義?〉,釐清李維史陀結構主義之意義與方法,最後與筆者從事的文化資產修復為例,結構主義作為一種方法,如何
Thumbnail
  在上一篇〈從《為什麼哲學思考》談那無法被理解的,就是它可被理解的〉中說明了哲學思考的欲望、起源、言說及行動。本篇想談談「為什麼建築思考?」然筆者不打算以欲望作為進路,因為建築思考不是、也不應該是哲學思考的延伸。而是從最直接的經驗開始。當我們面對、閱讀建築時,我們如何思考,以及思考建築的什
  「現象學是理性在可理解對象的顯現中所獲致的自我發現」、「現象學是在釐清屬於某一個問題對象的顯現與不顯現以及滿實與空虛意象的組合」、「現象學是去發現當顯露活動發生時,事物與心智的必然樣態」、「現象學所做的,是透過主張意識的意向性,來矯正笛卡兒與洛克思想對心智公共性的偏見,以及對事物表象之現
Thumbnail
  我在107年7月1日的貼文〈何謂解構主義式教育─以成人教育之淡江建築教育為例〉中提到:「建築設計雖然說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但是卻有檢視答案是否合理、是否夠「建築」的標準,而那標準便是建築之所以為建築的東西,如果跳出建築的脈絡便稱不上是建築了。建築設計課便是學習「建築語言」的過程;這樣的過
Thumbnail
本書出版於1992年,彙集了建築哲學的相關文章,分為本論、地方、建築與環境,一共四篇。並附錄1990年於東海大學舉辦的「第一屆建築現象學研討會」摘記,只可惜僅辦了一屆。從1990年至今(2017)已過了27年,當年所談論的理論於今有什麼值得省思與改進的地方呢?而建築現象學轉向後如何做為一更為
Thumbnail
當我們在談論心物二元論、存有與存有者或主客二元論時,這些看似矛盾的理論,其共通點是什麼呢?是─「語言」。語言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或者說語言就是思考、語言與思考是不可分的。思考決定了自我的世界觀,以及認識他人世界、甚或存有世界的可能。關於對世界(宇宙、自然)的認知,如同海德格所言,我們皆是被拋擲
Thumbnail
論述設計在傳統的工業設計基礎之上,重新探討了「人與物件的關係」之可能性。本篇文章將以《論述設計:批判、推測及另類事物》這本書的知識概念為基礎,為讀者介紹有為何出現「論述設計」的緣由。
Thumbnail
動機式晤談 概念、觀點、運用的相關理論
Thumbnail
六、文化資產的結構   筆者從事文化資產修復工作,透過調查研究、規劃設計、修復工程到重新賦予文化資產生命的過程,何謂文化資產的結構?   第一,何謂文化資產之象徵?文化資產不管有形或無形,都具有有形、實在、物理的部分,如:聲音透過空氣振動傳遞。都具有想像的部分,如:成雙法則,一方
Thumbnail
四、如何辨識結構主義   德勒茲於〈如何辨識結構主義?〉提出結構主義的七條準則,分別為:1.象徵、2.局部的或設定的、3.微分與奇異(獨特)、4.分化者、分化、5.系列的、6.空格、7.從主體到實踐。以下先說明個準則之內容,再據此分析野性的思維的結構。   第一條準則:象徵。結構
Thumbnail
  《野性的思維》發表於1962年,為結構主義代表性著作,距今已61年,是時候回頭省思結構主義的影響、作用及可能性。本文欲藉由分析李維史陀的《野性的思維》及1967年德勒茲的〈如何辨識結構主義?〉,釐清李維史陀結構主義之意義與方法,最後與筆者從事的文化資產修復為例,結構主義作為一種方法,如何
Thumbnail
  在上一篇〈從《為什麼哲學思考》談那無法被理解的,就是它可被理解的〉中說明了哲學思考的欲望、起源、言說及行動。本篇想談談「為什麼建築思考?」然筆者不打算以欲望作為進路,因為建築思考不是、也不應該是哲學思考的延伸。而是從最直接的經驗開始。當我們面對、閱讀建築時,我們如何思考,以及思考建築的什
  「現象學是理性在可理解對象的顯現中所獲致的自我發現」、「現象學是在釐清屬於某一個問題對象的顯現與不顯現以及滿實與空虛意象的組合」、「現象學是去發現當顯露活動發生時,事物與心智的必然樣態」、「現象學所做的,是透過主張意識的意向性,來矯正笛卡兒與洛克思想對心智公共性的偏見,以及對事物表象之現
Thumbnail
  我在107年7月1日的貼文〈何謂解構主義式教育─以成人教育之淡江建築教育為例〉中提到:「建築設計雖然說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但是卻有檢視答案是否合理、是否夠「建築」的標準,而那標準便是建築之所以為建築的東西,如果跳出建築的脈絡便稱不上是建築了。建築設計課便是學習「建築語言」的過程;這樣的過
Thumbnail
本書出版於1992年,彙集了建築哲學的相關文章,分為本論、地方、建築與環境,一共四篇。並附錄1990年於東海大學舉辦的「第一屆建築現象學研討會」摘記,只可惜僅辦了一屆。從1990年至今(2017)已過了27年,當年所談論的理論於今有什麼值得省思與改進的地方呢?而建築現象學轉向後如何做為一更為
Thumbnail
當我們在談論心物二元論、存有與存有者或主客二元論時,這些看似矛盾的理論,其共通點是什麼呢?是─「語言」。語言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或者說語言就是思考、語言與思考是不可分的。思考決定了自我的世界觀,以及認識他人世界、甚或存有世界的可能。關於對世界(宇宙、自然)的認知,如同海德格所言,我們皆是被拋擲
Thumbnail
論述設計在傳統的工業設計基礎之上,重新探討了「人與物件的關係」之可能性。本篇文章將以《論述設計:批判、推測及另類事物》這本書的知識概念為基礎,為讀者介紹有為何出現「論述設計」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