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4|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意識物-重新建構你所認識的世界

原報導於:2018-02-23 編採:鄭詠心 責任編輯:錢佳玥
如果能與國中時的自己面對面,你會想建議他什麼?
資訊透過網路爆炸性傳播,批判性思考已然成為這個世代所必備的能力之一。意識物 Consciousness,嘗試以多元的設計方法呈現科學知識的跨領域科學寫作平台因應而生。意識物的編輯部門成員跨足計算科學、社會科學及生命科學與心智哲學等領域,設計部門則涵蓋建築、工業設計及商業設計等相關背景的夥伴。
意識物這次參展雜學校的主題——「賽伯格」,主要探討網路與思考的結合。攤位佈置成一個臥室,桌上擺放著筆電、書本和人腦模型,播放著重拍的音樂,感覺可以一窺這個臥室主人的個性。攤位工作人員很有個性地隨著音樂擺動,向你介紹現場掃描QRcode後,就會有活動專屬帳號用messenger與你對話問答,幫你導覽。
「科學研究是嘗試用可以被理解的語言來描述未知且無法形塑的世界。」
編輯成員之一就讀台大心理學系的林啟翔,是意識物團隊的編輯之一,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科學,他認為科學其實是有邏輯、有系統的一門學問,世界上需要用科學來解釋的事物、跡象不勝其數,沒有科學,世界對人類來說是暗的,但他也表示,有了科學,世界也不會因此有光。意識物團隊每個人都有自己相信的一套科學觀,但每個夥伴的信念都圍繞在必須讓人們以不同角度更加認識科學。
「在學校的主修課程也跟科學息息相關,跟不同領域的朋友解釋自己在學甚麼的時候真的很苦惱,因為隔行如隔山,但科學存在於生活與國家發展,像他們透過比較淺顯易懂的呈現方式讓大家一目了然,這樣的溝通會越來越重要吧。」瀏覽雜學校展覽的台北科技大學學生的沈佑宇在意識物的攤位認真地研究臥室,也和在場的工作人員聊得頗有心得。另一名編輯成員,就讀台大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的施學甫也認為科學研究是嘗試用可以被理解的語言來描述未知且無法形塑的世界。
意識物團隊人員。 照片提供 / 意識物
「教育傳遞的是理解生活的觀點,學習建構的是認識世界的知識。」
科學在這個事實漸趨被棄擲的世代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在資訊爆炸的今日,我們需要的是怎麼樣的科學教育?而如果大部分的學生、民眾習於從媒體或網路接受科學知識,那我們又要如何審視這些媒介的可信程度,從而獨立地思考社會上的科學議題和相關決策? 總編輯邢懷安提出這些急需社會及教育業者看待的議題,並表示教育傳遞的是理解生活的觀點,學習建構的是認識世界的知識,意識物所做的就是帶你探討網路與思考該如何結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校園之聲」與策略夥伴 「方格子」深度合作,透過UGC 和數位民主的方式,讓每個人都有機會來談談他們眼中的教育觀點和問題。邀請你於方格子發表,並於文末tag雜學校,文章將同步直送雜學校校園之聲,讓更多人看到你的作品。 官方網站:https://zashare.org/campus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