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有沒有分好壞?如果沒有,那為什麼會有負面情緒的出現?我們又該如何與之共處呢?

情緒有沒有分好壞?如果沒有,那為什麼會有負面情緒的出現?我們又該如何與之共處呢?

溫柚榕-avatar-img
發佈於教育萬花筒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情緒有分好壞嗎?

這個社會向來都比較強調人們要「保持開心樂觀,不可以不快樂」,且不太允許生氣、難過、焦慮等等的負面情緒存在,因此負面情緒時常被忽略和排斥。

不過其實情緒是不分好壞的,儘管在心理學上,有一派認為情緒可以分類成幾種類別,有另一派認為情緒根本不能分類,只是程度上的差異不同。

但不管是哪一派,從來沒有一個心理學家指出「有情緒是不好的」,卻反而還時常花時間去解釋「情緒對我們生命的幫助究竟是什麼」,好去說服社會大眾「情緒真的不分好壞」,並且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多花點時間了解自己的心情狀態、幫助自己。

raw-image

如果情緒不分好壞,那每個情緒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每個情緒就像是一個小精靈一樣,偷偷的住在我們的生活中,當遇到相關聯的議題和狀況時,就會適時地跳出來,保護自己的主人、讓自己的主人去產生某些反應或回饋。

像是生氣這個小精靈,可以讓我們在感受到自己的界限被踩、不被尊重的時候,是時候跳出來保護自己,替自己說話、警告他人;

難過小精靈可以幫助我們哀悼一段關係的失去或是生命旅程的告別、讓我們在發洩情緒後,又有了力量繼續往前;

焦慮害怕則可以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存活受到威脅,需要緊急的採取某些措施來保護自己;

孤單可以讓我們願意花更多時間去和別人交流、互動,產生社會連結,畢竟在過往的農業時代,是需要社會的相互支持與照顧,才能活下來的。

因此,每一個情緒都是有根本,且來自遠古生存模式底下的意義,並不應該刻意的去排斥某些情緒的存在,相反的,反而應該學著去和不同的情緒相處。

raw-image

那知道存在的意義之後,如何和不同情緒相處呢?

接納情緒的到來與離開

這是最重要,但也最難的一個步驟。要能夠好好的處理每一個情緒,必須要先願意好好地接納自己每一個情緒的到來與離去,不批判、不壓抑每一個試圖讓你看見的情緒精靈,好好地包容著他們,才能夠不被他們的力量反撲。

2. 試著去看見淺層情緒的背後,還有沒有什麼被淹沒的聲音

有時候我們情緒藏的很深,表面上的情緒可能是某一種感覺,但實際再往下挖得更深一點,才發現原來有自己更在乎的事情,比方說晚回家讓媽媽生氣,乍看之下的情緒是憤怒、生氣,但實際上再探討的深入一點,會發現表層情緒的背後其實有更多的擔心、害怕,怕孩子晚回家會有安全上的顧慮。

而當我們可以更深層的去釐清真正的核心情緒時,我們才能更準確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感受,對方也能更準確地給予支持,否則像上述的例子,如果小孩沒有辦法讀取到媽媽擔心、害怕的情緒,就會一昧地覺得媽媽只是個愛操心、生氣的人,但如果可以更理解背後真正的想法,就可以協助我們有更良好的溝通、互動。

3. 試著理解這些有深有淺的情緒給你的意義是什麼

這些情緒對你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試著從「每個情緒都是要來幫助你的」這個角度出發,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沒有辦法很快地找出解決方法,但是可以去思考這個情緒對你的意義是什麼,從中去找到更多力量和資源來幫助自己往前。

4. 找到可以讓自己身心靈比較放鬆的方法(情緒安慰劑)

比方說吃個大餐、睡個覺、去沒有人的地方大吼大叫,如果有些簡單的方法可以讓你的心情立刻較為放鬆的話,其實這些或許就可以是屬於你的情緒安慰劑,可以讓我們在情緒高點時,立刻有一些安撫作用。

5.試著去影響周圍對情緒的看法,讓社會對情緒的接受度變高

可以把新學習到的觀點、知識分享給你更多的朋友,讓他們也開始對情緒有不一樣的認知,當環境對情緒的包容度變高,我們便減少受外界批判的狀況,自然也可以更接納情緒的存在。

raw-image

如果方法用完了,可是發現自己的情緒還是大幅的干擾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等等,或者覺得那些方法都太表淺了,還想更深入的了解自己,那推薦可以去尋找更專業的輔助,像是政府的衛生局、心理諮商中心、醫院身心科、心理診療所、學校諮商中心等等,讓更專業的人員來協助你釐清真正的關鍵點是什麼,來讓情緒困擾減少,而有時他們也會舉辦心理講座,費用較為便宜但一樣可以更認識自己,所以如果你身邊有這些資源,不妨多利用喔!






avatar-img
溫柚榕聊聊天
94會員
160內容數
覺得這個社會上有好多值得討論的議題,卻礙於文章發文無法即時討論的受限,而讓這個平台一直比較像是「我說你聽」的狀態。但是,其實比起單方面輸出,一直以來我更喜歡和別人討論想法,把自己當成一塊海綿,不斷吸收不同觀點以後,最後淬鍊成自身獨有的價值觀,我想這是創辦此處最大的意義,所以各位親愛的朋友們,請友善地留下寶貴的想法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溫柚榕聊聊天 的其他內容
這是一篇抱怨文,對於教育現場的抱怨文。 前幾周經歷了我人生目前為止,最負面的一次代課經驗。 前陣子我去應徵了一間私立高職的短期代課,在一開始面試的時候,教務組長就不斷提醒我:「老師,我們學校的學生都『很特別』喔!」 雖然這間學校的風評,本來就是眾所皆知,但當時的我心想:「反正也就一小段時間,應
「她呀!什麼都有了!長得又漂亮、又有氣質、老公對她又好、小孩又都是在國外念書,真的是要什麼有什麼。」 因為麵店的阿姨重複了這句話實在太多便,讓我忍不住豎起耳朵聽聽她們的談話內容。 這一間麵店,是一間位在公館小巷的一間小麵店。 假日中午已經過了吃飯時間,雖然空間不大但早已沒什麼人潮,只剩下...
隨著網紅的興起,心靈課程成為許多人尋求情緒支持與靈性成長的管道。本文探討網紅分享的心靈課程經驗以及社交媒體如何放大他人的幸福感,造成內心的匱乏和焦慮。透過剖析心靈課程的吸引力及其背後的心理因素,提供對於人際關係、自我認同及生活價值的深入反思。最終,強調回歸真實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呼籲大家珍惜身邊的人。
這是一篇抱怨文,對於教育現場的抱怨文。 前幾周經歷了我人生目前為止,最負面的一次代課經驗。 前陣子我去應徵了一間私立高職的短期代課,在一開始面試的時候,教務組長就不斷提醒我:「老師,我們學校的學生都『很特別』喔!」 雖然這間學校的風評,本來就是眾所皆知,但當時的我心想:「反正也就一小段時間,應
「她呀!什麼都有了!長得又漂亮、又有氣質、老公對她又好、小孩又都是在國外念書,真的是要什麼有什麼。」 因為麵店的阿姨重複了這句話實在太多便,讓我忍不住豎起耳朵聽聽她們的談話內容。 這一間麵店,是一間位在公館小巷的一間小麵店。 假日中午已經過了吃飯時間,雖然空間不大但早已沒什麼人潮,只剩下...
隨著網紅的興起,心靈課程成為許多人尋求情緒支持與靈性成長的管道。本文探討網紅分享的心靈課程經驗以及社交媒體如何放大他人的幸福感,造成內心的匱乏和焦慮。透過剖析心靈課程的吸引力及其背後的心理因素,提供對於人際關係、自我認同及生活價值的深入反思。最終,強調回歸真實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呼籲大家珍惜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