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科技進步的副作用(二):價值的扁平化,讓我們更容易被取代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工具應該是用來節省我們重複繁瑣的步驟、簡化流程的幫手,然而我們卻逐漸變成「操作機器的機器」。

最近特別對一些現象有感,常會覺得科技的確更進步了:AI 預測更準、平台服務更好用,但為什麼我們的生活不但沒有顯著受益,反而有時候會覺得活在這些平台之下,我們的生活體驗沒有進步、雇主認為勞工生產力變低、各行業只能削價來維持競爭力。

可怕的扁平社會

這是一段我從噗浪上看到的文字。我同意最後結論(受薪階級互咬很無聊),不過前面敘述的原因讓我很擔憂:或許在大部分人的生活裡面,我們的社會已經扁平到毫無差距、也沒有希望了。
靠領死薪水為主要收入過活的人
不管你、我、主管、客戶,能力人人平等,都不怎樣
沒有甚麼好怕的,做事方式大概也不會多有啟發性,就是一群才智有限的人的集合體。
所以在這個層級裡面大家互相撕咬實在是無聊透頂的一件事。
圖:猴子吃香蕉,台灣人最常揶揄的就是「拿香蕉只請得到猴子」,這是我們社會的現況?

我們是有意識地利用平台,還是無意識地被平台統一了價值?

在這裡我舉三個親身體驗的例子:求職媒合、新聞產出、內容產出。
Linkedin 原本是一個讓勞資雙方都能提供更深入交流的媒合平台,曾經我也這樣覺得,但近年默默地被部分人資與獵人頭用得像是「反過來的104」,變成一個只是用來「到處灑罐頭信」的平台而已。
PTT 原本是一個社群媒體,但部分記者用來當做抄新聞的工具,產出品質低落的文章,缺乏考證與洞察觀點,將新聞的層次往下拉到「抄襲網路討論串」的水平,我們反而因此看到更多低水準的報導。
內容產出在現今是前所未有的低門檻,即使不用別人的服務,幾個按鍵、一個月五美金就能輕鬆架一個自己的 wordpress;但寫部落格的人遠比當年少,許多網路媒體的功能逐漸只剩下「邀稿刊登」,自產比例越來越少。
我提這些例子並非要批評「濫用」平台的人(說到底如何定義濫用呢?)相對地,在這篇文章我想要盡可能比較中性地提出「價值扁平化」這個概念,用下面這張圖來看,橫軸是不同的個體,縱軸是提供的價值,中間那個粗黑線則是科技平台。
圖:不同角色的所能提供的價值,與科技平台的關係

三種人類、三種利用平台的方式
拿記者抄新聞來比喻,有一種人是 A:他原本連報導都不會寫,假設他使用「記者快抄」AI 所產生的文章去大量發文,能提供的價值就提升到跟這個平台一樣。(當然,也只能跟這個平台一樣)
另一種人是 B,他原本寫的報導水準可能還可以(至少比現階段 AI 寫得好,這不難)但因為老闆要求、或者為了追求點閱率而大量採用 AI 寫的文章。反正讀者也不注重品質,一百篇品質差強人意的報導所得到的效益,可能還是勝過自己一天寫兩篇。
還有一種人是 C,即使有一個大家都當作標準的平台,也不甘於只做一個「平台操作員」,而是想辦法讓平台成為自己的助力,發揮人跟機器結合的優勢,因此有機會提供比平台本身更高的附加價值。
結果就是,多數人不但沒有利用這個框架,反而被平台「吸住」。雖然有些人(A)能受益於平台的價值,但同時也有些人(B)會被平台拖下來,只產出跟平台一樣的價值。
像 C 這樣能反過來利用平台與框架創造附加價值的人,畢竟可能是少數。而發生在多數人(A 與 B)身上的現象,我稱它作「價值的扁平化」,亦即原本價值不同的人有上下之分,但卻因為平台的出現,中間的差距直接被壓扁了。

價值「扁平」了
從以上一些平台與角色的舉例,或許現在我們多少能夠體會到「軟體平台化、規格標準化、操作產線化」在不遠的未來,都會讓許多現有的工作扁平化,甚至接近於以前工廠的作業員。
這張是中國網友很有名的改圖,調侃未來深度學習的工作,不過就是路邊攤的手工,按層計價,雖然超現實,但也很巧妙地點出精髓。
科技理應是要幫助人從繁瑣工作中解放,但我觀察到的現象反而是多數人因為方便,而不知不覺被機械化,接著能提供的價值都將變得跟機器差不多。

機器取代人類?或許我們該擔心的是「當人類開始模仿機器而不自知」

前面舉了求職媒合、新聞產出、內容產出等例子,這裡有另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廣告行銷界裡正在發生。
前陣子 Google 廣告平台推出 UAC 廣告,能讓許多預算有限的中小企業可以不需要寫文案、不需要下關鍵字(其實一開始還是要)就可以自動產生各種平台的廣告投放,一切讓 AI 決定。
圖:Google Universal App Campaigns
數位廣告領域是很博大精深的,要控好一個廣告,除了需要對科技有一定的了解,還非常需要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數據洞察力與抽絲剝繭的細心,才有辦法從幾十種維度中推論哪些可能是相關、哪些是因果,再進行反覆驗證。
但話又說回來,如果只是做到 Google UAC 廣告的程度,將關鍵字、文案、素材排列組合拿去做測試,選出成效可能最好的,更多需要的只是對平台的熟悉度。
所以 Google UAC 曝露出現今「廣告操作員」的薄弱地位,讓大家發現其實這類工作門檻並沒有想像中的高,才會被 Google 給「自動化」了。
這也衍生了一些值得探討的議題,就是很多學問(廣告、設計、金融)應該都是博大精深的,為什麼業界都還停留在最基本、重複性高的工作?是小企業競爭力不夠、轉型太慢?還是受薪階層不長進?或是科技巨頭揮著「大家都有好處」的旗幟,提供的服務反而方便到讓其他人變得麻痺?
其實每個問題我也都沒有確定的答案,但不管怎樣,應該都不是任何單一原因能夠解釋的。

不做重複性高的工作,就不會被取代了嗎?
Google UAC 廣告事件還點出一個隱憂:與其說「人類不需要手動操作廣告」,不如說「Google 不想讓人類操作」,這樣重要的數據與實驗資料才能留在自己的系統中不外流,讓其他人(通常是競爭者)難以學到 insight。因此將自訂性限縮,對 Google 來說的確是個可以想像的作法。
科技巨頭不只取代了大量繁瑣的工作,同時也將這些工作的數據壟斷,這又是另一個未來的大問題。人類脫離機械化工作的同時,卻也把第一線經驗拱手讓給機器,如果這些機器的數據可以被公開分享,那或許不會有問題,但有很大的可能是 Google 並不會分享這些數據。
圖:數據壟斷(credit: https://www.artpistol.co.uk/art/data-monopoly)
未來科技巨頭可能會將更多的數據留給他們自己的人工智慧學習,的確,人類繁瑣的工作減少了,但當人類從平台學習的機會越來越少、有經驗的領域專家也就越來越難養成。如果不從繁瑣的工作中累積 training data(訓練數據),又怎能成為經驗豐富的大師?
或許未來我們只會知道「廣告跑得好」,但不知道「為什麼」廣告跑得好。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5會員
10內容數
提到 AI 產業,許多人總是覺得好像遙不可及,卻又隨處可見。「大數據就像青少年談性:每個人都認為別人在作,所以每個人都聲稱自已在作。」AI 也是如此,每個時代的潮詞(buzz word)都有類似的情況。因此這個專題想平實地描述我在 AI (更精確說,是數據科學)產業的一些經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leafwind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追求專心,甚至放空的狀態,反而是我們更需要的 你工作的時候習慣多工嗎?休閒的時候盯著好幾個螢幕嗎?有沒有想過,其實人類的大腦構造不適合做這些事情? 電腦可以輕鬆地多工,精確地說,是在不同工作中快速切換,而人類除了訓練過類似機械性的反射之外,需要認真思考的工作則完全不行。
《人類三部曲》這系列書籍非常有名,他總結了人類發展的概況,並給出了對這個世界足夠完整的描述;但也有一些人批評是一些陳腔爛調、老掉牙且沒有解法的論述,並且有些新的觀點也不完全正確。 我個人則是對其中「數據主義」這個觀點感到特別有興趣,也跟我一直以來在寫的《反烏托邦進行式》這系列文章不謀而合,因此特別把
追求專心,甚至放空的狀態,反而是我們更需要的 你工作的時候習慣多工嗎?休閒的時候盯著好幾個螢幕嗎?有沒有想過,其實人類的大腦構造不適合做這些事情? 電腦可以輕鬆地多工,精確地說,是在不同工作中快速切換,而人類除了訓練過類似機械性的反射之外,需要認真思考的工作則完全不行。
《人類三部曲》這系列書籍非常有名,他總結了人類發展的概況,並給出了對這個世界足夠完整的描述;但也有一些人批評是一些陳腔爛調、老掉牙且沒有解法的論述,並且有些新的觀點也不完全正確。 我個人則是對其中「數據主義」這個觀點感到特別有興趣,也跟我一直以來在寫的《反烏托邦進行式》這系列文章不謀而合,因此特別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最前沿的科技經常背負著更高效率的目標,然而,這是與人的創造與遊戲的本性背道而馳的。我們之所以需要那些工具去幫助我們更有效率地去完成某些事,是為了讓我們能更無效率地去沉浸地體會生命與我們真正熱愛的活動。自動戰鬥與自動巡路的網遊和手遊之荒謬就在於:它明白地展示了自己非遊戲的本性,它是一份痛苦的勞動。
Thumbnail
不久前因為 AI 工具大量且快速演進,許多人開始議論起未來將被機器人取代工作的可怕,也許是我涉世未深,又或許是我太過天真,但我從不認為被機器人取代是一件值得擔憂的議題,我反倒認為一個人因失去一份工作而迷失了人生方向,這才是我們該擔心的問題! 科技逐年進步,越來越多書籍、電影開始議論起AI的演進
Thumbnail
哈囉大家👋🏻!最近滑IG📱的時候,有沒有覺得世界變化好快?科技日新月異,搞得人心惶惶,尤其最近AI話題超夯,很多人都擔心自己的工作會不會被取代?😵‍💫 別擔心!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一起來看看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我們該如何保從容不迫,不被時代巨輪輾過!💪🏻
人們總是期盼科技帶來的創新,說到底是人在心理上對於現行做法想要改變,或是挑戰既有威權的心理投射。 千萬別忘了,在ChatGPT與AI的年代,人要能不被取代,創造資料庫中找尋不到觀點以及同理心,凌駕AI產生新價值。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在未來AI時代,人們應該如何善用AI工具,以提升工作效率和競爭力。AI將成為職場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未來對AI的學習和應用能力將成為工作的必需技能。同時,文章提到了AI工具的應用和限制,以及人類在使用AI時需注意的重點。
Thumbnail
我們正處在一個由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主導的新技術革命時代。如果我們我們想要瞭解這個影響,也許從『勞動經濟學』中『技術替代效應』與『』技術補充效應』兩個視角來分析,可以有一些有趣的收穫。
Thumbnail
人工智慧(AI)在當今社會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我們應該關注的不僅僅是AI潛在可取代的工作,更重要的是AI能夠帶來怎樣人類無法達到的價值。本文深入探討AI的成本與發展潛力,並提出對於AI未來發展的看法。
Thumbnail
單獨看一張金字塔,筆者的經驗上遇過不少人,認為這是有解的。如果真的只有一座金字塔,實際上的產業結構,更加的複雜,是多座山峰,連綿層疊。 若我們將每個人擁有的技術層次,很粗暴的區分為頂尖、上、中、下四層,把之前的常態分佈直接依照產業壓縮,那麼我們會發現到一個很驚人的事實。
Thumbnail
面對這種已知的風險,先進國家怎麼處理,台灣又怎麼去回應? 基本上,全部都在犧牲本國農業與輕工業,將土地、資本集中在有競爭力,技術具有獨特性、低替代性的產業上,高替代的就外移,去低廉成本的地方生產。與左右派一點屁關係都沒,大家都在犧牲,差別在於右派是直接砍死,左派政府是先打...
Thumbnail
2020年代AI產業迅速發展,與設計相關的領域可大規模節省人力,但也存在產業泡沫。技術進步可能影響白領工作。AI來源於全球網路積累的數據庫,因此創意可能缺乏獨創性。大公司利用AI降低人事成本,可能對大成本創作體系造成傷害。新的體系將影響未來至少二十至半個世紀的時間。
  最前沿的科技經常背負著更高效率的目標,然而,這是與人的創造與遊戲的本性背道而馳的。我們之所以需要那些工具去幫助我們更有效率地去完成某些事,是為了讓我們能更無效率地去沉浸地體會生命與我們真正熱愛的活動。自動戰鬥與自動巡路的網遊和手遊之荒謬就在於:它明白地展示了自己非遊戲的本性,它是一份痛苦的勞動。
Thumbnail
不久前因為 AI 工具大量且快速演進,許多人開始議論起未來將被機器人取代工作的可怕,也許是我涉世未深,又或許是我太過天真,但我從不認為被機器人取代是一件值得擔憂的議題,我反倒認為一個人因失去一份工作而迷失了人生方向,這才是我們該擔心的問題! 科技逐年進步,越來越多書籍、電影開始議論起AI的演進
Thumbnail
哈囉大家👋🏻!最近滑IG📱的時候,有沒有覺得世界變化好快?科技日新月異,搞得人心惶惶,尤其最近AI話題超夯,很多人都擔心自己的工作會不會被取代?😵‍💫 別擔心!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一起來看看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我們該如何保從容不迫,不被時代巨輪輾過!💪🏻
人們總是期盼科技帶來的創新,說到底是人在心理上對於現行做法想要改變,或是挑戰既有威權的心理投射。 千萬別忘了,在ChatGPT與AI的年代,人要能不被取代,創造資料庫中找尋不到觀點以及同理心,凌駕AI產生新價值。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在未來AI時代,人們應該如何善用AI工具,以提升工作效率和競爭力。AI將成為職場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未來對AI的學習和應用能力將成為工作的必需技能。同時,文章提到了AI工具的應用和限制,以及人類在使用AI時需注意的重點。
Thumbnail
我們正處在一個由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主導的新技術革命時代。如果我們我們想要瞭解這個影響,也許從『勞動經濟學』中『技術替代效應』與『』技術補充效應』兩個視角來分析,可以有一些有趣的收穫。
Thumbnail
人工智慧(AI)在當今社會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我們應該關注的不僅僅是AI潛在可取代的工作,更重要的是AI能夠帶來怎樣人類無法達到的價值。本文深入探討AI的成本與發展潛力,並提出對於AI未來發展的看法。
Thumbnail
單獨看一張金字塔,筆者的經驗上遇過不少人,認為這是有解的。如果真的只有一座金字塔,實際上的產業結構,更加的複雜,是多座山峰,連綿層疊。 若我們將每個人擁有的技術層次,很粗暴的區分為頂尖、上、中、下四層,把之前的常態分佈直接依照產業壓縮,那麼我們會發現到一個很驚人的事實。
Thumbnail
面對這種已知的風險,先進國家怎麼處理,台灣又怎麼去回應? 基本上,全部都在犧牲本國農業與輕工業,將土地、資本集中在有競爭力,技術具有獨特性、低替代性的產業上,高替代的就外移,去低廉成本的地方生產。與左右派一點屁關係都沒,大家都在犧牲,差別在於右派是直接砍死,左派政府是先打...
Thumbnail
2020年代AI產業迅速發展,與設計相關的領域可大規模節省人力,但也存在產業泡沫。技術進步可能影響白領工作。AI來源於全球網路積累的數據庫,因此創意可能缺乏獨創性。大公司利用AI降低人事成本,可能對大成本創作體系造成傷害。新的體系將影響未來至少二十至半個世紀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