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現代社會的人力資源困境(7)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但是但是,技術的拔尖沒那麼簡單,多數人只能爬到中間,教育再怎麼努力,能創造的技術人才就是標準金字塔,我們能夠教出大量能運作高階產業的人才,但能創造新技術的人力資源,非常的稀少而困難。

單獨看一張金字塔,筆者的經驗上遇過不少人,認為這是有解的。如果真的只有一座金字塔,實際上的產業結構,更加的複雜,是多座山峰,連綿層疊。 

raw-image

若我們將每個人擁有的技術層次,很粗暴的區分為頂尖、上、中、下四層,把之前的常態分佈直接依照產業壓縮,那麼我們會發現到一個很驚人的事實。

raw-image

那就是,找不到工作跟缺工,兩者是同時存在的現象。技術層次越高的產業,需要的頂尖人才缺工最嚴重,因為國家教育培養的人力嚴重不足。次一級的上層,也處在好找工作的狀況,純粹以數量來算,整體還是缺人的。但到了中下層就不是這樣,越往下的工作人力需求,相對全體國民的程度就是相對不足。再加上機械化的提升,先進國家輕工業的衰弱,各位可以想像成,左邊的先進國家複雜產業,中下層逐漸外移,呈現掏空的情況,但右邊的人力素質往上拉的速度不夠。

可以簡單的表達為,頂層、高層職缺多於人,中下層人多於職缺。

尖端產業發展調控不易,造就全球化互通有無

這是人力困境的根本,也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一個國家的技術爬得越高,金字塔的結構就越尖端,想要突破就更困難。

更慘的是,越高技術的人力,培養時間越久,也就越欠缺同等級工作跨行的能力。所以當一個國家培養方向錯誤,或是中途遇到什麼問題,例如台灣生技業被政治打壓下去,就會呈現下圖的狀況。(圖沒畫好,左邊的紅色山峰應該要更小)

raw-image

反之,培養方向正確,產業需求不斷,像台灣電子業產業發展迅速,有效吸納高階人力,就會缺工。

raw-image

在這邊,各位讀者或許發現到,如果一個國家人力資源太少,根本撐不起這麼多產業呢?這就是前面說到的經濟整合,全世界的先進國家,也有人多人少之分。像是台灣在講的科技代工業,每年吸納大量高階人力,但如果我們想要把整個半導體都吃下,那絕對是撐死,沒那麼多人。歐洲人口少於台灣,技術水準相當高的國家,也都只是在產業鏈中占據某個關鍵位置,沒辦法一口吞掉全部。

換言之,這種經濟整合,把各國實力堆疊在一起,終於堆出超龐大的跨國產業鏈,也才有今天的科技世界。

產值與失業率同時上升,貧富差距讓基層失去希望

但是,前面幾篇也提到,產值高不代表就業機會多,基層失業率上漲造成不穩定,世界各國面對這種全球化必然現象,採取的手段非常統一。

輕工業外移到中國印度等國家,照著台灣當年發展的路徑,進口低廉的民生日用必須品,降低下層勞工的負擔。用數字化的說法就是……

所有產業留在本國,保有一份3萬的工作,日用品每個月需要花1萬。產業外移失業,後來換了一份2萬5的工作,日用品變成MIC進口,每月5千。

看起來可支配的餘額每個月都還是2萬,所以維持平衡不是嗎?這就是近20年經濟論述不分左右,都越來越不受青睞的原因,從而使極端派那種搶劫論點才受歡迎。

為什麼,不是可支配收入不變,生活品質還提高了?難道是不饜足的人心所致?都不是,原因不是物質上的,而是一種盼望。

說穿了,就是沒有未來,你原本每個月3萬薪水,看起來再努力幾年,就可以升職加薪,在這種期望下,結婚成家都是希望。結果現在倒了,換了一份工作,看來生活水準沒變,實際上損失的是時間,你原本投入的未來不見了,20歲變成30歲,30變成40,人生還有幾個10年?

也就是說,透過教育提升國民技術水準,加強競爭力的做法沒錯,可以有效保有本國整體的優勢,透過補貼讓中下層不會摔進地獄,維持國家人口總數不變。

社會形成絕望螺旋,連中產階級都放棄未來

少子化之所以主軸在於沒未來,是可以簡化成上面的公式,純經濟面的計算,你確實沒有損失什麼,薪資或許沒變,負債反而透過通膨減低,但原先投入的教育成本,花在精熟職業技能的時間成本,偷偷變沉沒成本了。

請注意最早筆者說的,人類對現狀的理解具有慣性,像學校老師為何結婚的少,生小孩的更少?去問,理由跟高職畢業,在茫茫職海中求生的其他人一模一樣,覺得沒未來。

學校老師薪水不低,還有退休金保障,就算沒以前好,也不至於很慘,為何一樣?幾乎都覺得沒未來,因為買不起房子、買不起車子、買不起……這是物質因素,精神因素更讓人無言,男女雙方都對彼此有錯誤的期待,交集更少之下,共同點又回到物質上。

然而讓你有房有車,真的是解決少子化的方法?根本就不是。我們之所以會認為這是必備,是因為我們的父母當年就是這樣,並將這基礎作為穩定的價值核心。

一旦這個價值,遇到全球化後的激烈變化,產業掏空、失業率上升,投資的職涯泡水,身邊總會遇到一些比慘的,心情怎麼可能會好?

所以,將技術繼續推升下去,產出新的產業,創造更多價值,是不是正確的方向?

是,也錯。

avatar-img
27.0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面對這種已知的風險,先進國家怎麼處理,台灣又怎麼去回應? 基本上,全部都在犧牲本國農業與輕工業,將土地、資本集中在有競爭力,技術具有獨特性、低替代性的產業上,高替代的就外移,去低廉成本的地方生產。與左右派一點屁關係都沒,大家都在犧牲,差別在於右派是直接砍死,左派政府是先打...
怎麼人力困境講到這?  人力困境的本質是不匹配,早年台灣教育水準很差,可說是師資問題,許多歷史因素,造成現場有大量不合現代教育標準的公教人員。後來師專的成立提供小學教師,師大則是中學,幾十年後的今天,教師的產出已經過剩(反對的人麻煩看一下教甄錄取率)。
就經濟結構論,移民來協助台灣產業,填補基層工作人口並無不當,但我們是否要考慮開放移民?這個答案顯然是必要的。
牴觸不是說要違背經濟學法則,而是要認清市場的前提,公平與信任。如果台灣今天開放市場的對象,完全不遵守這個規則,則我們有必要為了賺那些快錢,犧牲掉國民以及累積的技術?
有人常說,筆者似乎太過保守,不懂看待新經濟、新社會結構的樣貌。  呃,也許吧,讓我們先看一下,上週講的產業結構,對應到人口與教育結構的狀況,然後筆者用簡單的數學,整數的去計算,便於各位讀者理解。 
開工廠要賺大錢很難,尤其是民生輕工業,目前來說最難取得的是廠房,要說下去就是房租問題最嚴重。這不是居住正義喔,恰恰好相反,因為都市化後的直轄市周邊土地價值上漲,地主多不願意繼續做工業區,想的是住商土地開發,相較廠房租金,蓋大樓才是一本萬利。
面對這種已知的風險,先進國家怎麼處理,台灣又怎麼去回應? 基本上,全部都在犧牲本國農業與輕工業,將土地、資本集中在有競爭力,技術具有獨特性、低替代性的產業上,高替代的就外移,去低廉成本的地方生產。與左右派一點屁關係都沒,大家都在犧牲,差別在於右派是直接砍死,左派政府是先打...
怎麼人力困境講到這?  人力困境的本質是不匹配,早年台灣教育水準很差,可說是師資問題,許多歷史因素,造成現場有大量不合現代教育標準的公教人員。後來師專的成立提供小學教師,師大則是中學,幾十年後的今天,教師的產出已經過剩(反對的人麻煩看一下教甄錄取率)。
就經濟結構論,移民來協助台灣產業,填補基層工作人口並無不當,但我們是否要考慮開放移民?這個答案顯然是必要的。
牴觸不是說要違背經濟學法則,而是要認清市場的前提,公平與信任。如果台灣今天開放市場的對象,完全不遵守這個規則,則我們有必要為了賺那些快錢,犧牲掉國民以及累積的技術?
有人常說,筆者似乎太過保守,不懂看待新經濟、新社會結構的樣貌。  呃,也許吧,讓我們先看一下,上週講的產業結構,對應到人口與教育結構的狀況,然後筆者用簡單的數學,整數的去計算,便於各位讀者理解。 
開工廠要賺大錢很難,尤其是民生輕工業,目前來說最難取得的是廠房,要說下去就是房租問題最嚴重。這不是居住正義喔,恰恰好相反,因為都市化後的直轄市周邊土地價值上漲,地主多不願意繼續做工業區,想的是住商土地開發,相較廠房租金,蓋大樓才是一本萬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人資部門經常被誤解和低估。 人們不瞭解人資的多樣性和侷限性,忽視了他們對公司運營的重要性。 本文探討了人資被低估的原因以及他們實際上在做什麼,並提出未來仰賴科技提升效率的展望。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消費能力和經濟成功往往成為衡量個人價值的主要標準。然而,對於一些即便努力工作,但消費能力仍然不高的人來說,這樣的價值觀卻帶來了巨大壓力和挑戰。他們雖然有穩定的工作,但由於各種原因,仍然處於經濟困境中,無法享受主流社會所推崇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資本主意主導了全世界大部分國家,它促使人類文明與科技的進步,人民擁有自己的財富,可以透過工作來獲取相對應的報酬,因為每個人的能力不同而產生了貧富差距,在資本主意的運作下逐漸拉大了差距。 如今差距已經擴大到了20%人擁有其他80%人的資源,80%人由於資源匱乏,即使透過努力工作也無法改變生活,心中累
學術這座大廟, 每年都需要很多新的工人進來抬轎。 而就我觀察, 年輕的專業工人,都覺得有一天自己能翻身, 幻想自己抬轎幾年後, 就有被動收入一樣的大量掛名論文。 這些工人會固守自己擅長的那面牆, 愈蓋愈大,愈蓋愈廣。 但真正能當上學術將軍的,
Thumbnail
這禮拜一時間好像沒想到甚麼主題,倒是在日常工作以及協助履歷健診的過程之中,不難發現有一種模糊的產業困境,簡單來說目前的科技半導體的發展非常蓬勃,也確實走在很領先的階段,這類產業工作勢必就能夠支撐比較好的薪酬,不過前提也是這些產業自身的毛利率相當具競爭力。 同樣的,這種產業的人力需求也確實會
Thumbnail
以下都是轉貼各方觀點,重點可以進一步看發表者跟回應者,我自己也有自身應用場景的murmur : 低利率環境可能回不去 科技掌握在大資金公司時代則是持續下去 工業時代引導一波人才需求 東方社會喜歡考試定生死 學校教育外還有補習班可以協助 既然AI工具隨處可得 培養厚植的各方素養與多元興趣
Thumbnail
談談設計產業鏈破碎的情形,也希望老闆們能先做好功課,思考自己到底要什麼樣的人才,別再把設計新人當套餐員工了,願創意產業更好,遠離爛企業,人生會更好。
我很喜歡現在的電子科技業,並不是羨慕他們的高薪,而是除了後勤跟人事以外,這是個一定要看專業能力才能決定位置的行業。基本上平庸無能的人,是出不了頭。 而傳統產業呢?只要能熬夠狗,就可以爬到一個位置,所以常見到小人得志的嘴臉! 我是最受不了這種狀況的人,在我眼中,傳統產業並不是夕陽產業,而是這樣的文
Thumbnail
不過作者也認為,因為現代社會對很多階級的劃分越來越模糊,並且資源取得比以前容易很多,所以一個人要突破追求更好的優勢跟生活地位,是比以前容易許多的,而要改在社會上更進一步,則須要累積七種資本
Thumbnail
從個人到組織不改變就衰退! 不斷改變的環境,在走到盡頭前,就該鋪設新路,不是適應環境而是讓變動根本追不上你。 在人力資源運用必須跨越鴻溝!  鴻溝理論 高科技企業因為某項產品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沒能跨越市場中的「鴻溝」。 要想破除失敗的詛咒,必須做到認識鴻溝、跨越鴻溝。 在主流市場之前,還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人資部門經常被誤解和低估。 人們不瞭解人資的多樣性和侷限性,忽視了他們對公司運營的重要性。 本文探討了人資被低估的原因以及他們實際上在做什麼,並提出未來仰賴科技提升效率的展望。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消費能力和經濟成功往往成為衡量個人價值的主要標準。然而,對於一些即便努力工作,但消費能力仍然不高的人來說,這樣的價值觀卻帶來了巨大壓力和挑戰。他們雖然有穩定的工作,但由於各種原因,仍然處於經濟困境中,無法享受主流社會所推崇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資本主意主導了全世界大部分國家,它促使人類文明與科技的進步,人民擁有自己的財富,可以透過工作來獲取相對應的報酬,因為每個人的能力不同而產生了貧富差距,在資本主意的運作下逐漸拉大了差距。 如今差距已經擴大到了20%人擁有其他80%人的資源,80%人由於資源匱乏,即使透過努力工作也無法改變生活,心中累
學術這座大廟, 每年都需要很多新的工人進來抬轎。 而就我觀察, 年輕的專業工人,都覺得有一天自己能翻身, 幻想自己抬轎幾年後, 就有被動收入一樣的大量掛名論文。 這些工人會固守自己擅長的那面牆, 愈蓋愈大,愈蓋愈廣。 但真正能當上學術將軍的,
Thumbnail
這禮拜一時間好像沒想到甚麼主題,倒是在日常工作以及協助履歷健診的過程之中,不難發現有一種模糊的產業困境,簡單來說目前的科技半導體的發展非常蓬勃,也確實走在很領先的階段,這類產業工作勢必就能夠支撐比較好的薪酬,不過前提也是這些產業自身的毛利率相當具競爭力。 同樣的,這種產業的人力需求也確實會
Thumbnail
以下都是轉貼各方觀點,重點可以進一步看發表者跟回應者,我自己也有自身應用場景的murmur : 低利率環境可能回不去 科技掌握在大資金公司時代則是持續下去 工業時代引導一波人才需求 東方社會喜歡考試定生死 學校教育外還有補習班可以協助 既然AI工具隨處可得 培養厚植的各方素養與多元興趣
Thumbnail
談談設計產業鏈破碎的情形,也希望老闆們能先做好功課,思考自己到底要什麼樣的人才,別再把設計新人當套餐員工了,願創意產業更好,遠離爛企業,人生會更好。
我很喜歡現在的電子科技業,並不是羨慕他們的高薪,而是除了後勤跟人事以外,這是個一定要看專業能力才能決定位置的行業。基本上平庸無能的人,是出不了頭。 而傳統產業呢?只要能熬夠狗,就可以爬到一個位置,所以常見到小人得志的嘴臉! 我是最受不了這種狀況的人,在我眼中,傳統產業並不是夕陽產業,而是這樣的文
Thumbnail
不過作者也認為,因為現代社會對很多階級的劃分越來越模糊,並且資源取得比以前容易很多,所以一個人要突破追求更好的優勢跟生活地位,是比以前容易許多的,而要改在社會上更進一步,則須要累積七種資本
Thumbnail
從個人到組織不改變就衰退! 不斷改變的環境,在走到盡頭前,就該鋪設新路,不是適應環境而是讓變動根本追不上你。 在人力資源運用必須跨越鴻溝!  鴻溝理論 高科技企業因為某項產品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沒能跨越市場中的「鴻溝」。 要想破除失敗的詛咒,必須做到認識鴻溝、跨越鴻溝。 在主流市場之前,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