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問一個問題:「賺錢需要講道義嗎?」
再往下看之前,先試著回答看看這個問題,到底打工、開公司或投資,這一切跟錢有關的事情要不要講「道義」?
好了,你可能在嘗試回答之前先要求我說明「道義」是甚麼意思,不過先容許我這麼說,就你自己對這個字眼直覺上的感受,你覺得道義是甚麼就是甚麼,所以賺錢要講道義嗎?
嗯…賺錢到底要不要講道義呢?
資本主義教父 在你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西元1776年出了一本書,當這本書出版的一瞬間,世界開始有了翻天覆地的轉變,這本書的作者儼然成為我們生活世界的「教父」
不過這個教父級人物,其實你很可能也只有在國高中的公民或歷史課本裡面看過,而且也只看過一下下,剩下的如果不是大學讀經濟學不然就是有關心蘇格蘭啟蒙時期,否則要知道這號人物的實在不多。
他就是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 1723-1790),凡舉市場經濟、理性人或「看不見的手」啊,這都是他在1776年後續出的《國富論》的基本概念,因此很多人常常把史密斯當成經濟學家看待,而他的《國富論》也成為當時大不列顛王國經濟轉型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兼因素,因為這本書,英國成為一個國際間極力推崇兼主導國際交易的國家,這當然也拜當時英國瘋狂殖民所賜就是了。
稍稍複習一下《國富論》,或許你還記的《國富論》當中極其強調市場經濟當中人是理性的,具有理性判斷能力,能夠理解並分析當前情勢做出最有效益的判斷。
這個概念有沒有覺得很熟悉?
我們在討論「品德」時,我們會稱讚一種品德,就是「謹慎」,而謹慎不也就是一種在對的時間做出對的判斷嗎?
是的,早在《國富論》出版之前,亞當史密斯其實就已經出版過另外一本書,與我們現在對於他是經濟學家的印象不同,那本書是他專門談道德哲學的《道德情操論》
在《道德情操論》中,亞當史密斯探討過一些有趣的問題,人與人之間之所以可以形成一個有秩序的社會,或許根本因素是因為人有「同情心」(你也可以說是「同理心」),基於同情心,人與人之間的道德秩序才能建立起來。
或許你在這裡會有點疑問,如果說《國富論》假設人人理性,換句話說就是每個人一定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又怎麼可能像《道德情操論》說的那樣對自己以外的人施以同情?難道這種同情心對我自己是有利的嗎?如果《國富論》的利益是指經濟上,難道對別人施以同情心我可以發大財?
是的,這是後來的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 1883-1950)對亞當史密斯的疑問,到底是人是理性重要還是同情心重要?如果不是哪裡有搞錯,那就代表亞當史密斯精神分裂!
不過就後來而言,現在多數認為這個問題根本不是個問題,因為的確是有哪裡搞錯,亞當史密斯心中的「道德」與其說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規範,不如說更接近儒家或亞里斯多德的那種道德。
換個詞說可能就比較容易,對亞當史密斯而言的道德更接近「自我追求」這個概念,所謂同情就是一種對於他人幸福或不幸的關心。
大家追求自己最好的樣子,但總有一些人特別令人羨慕或過得特別糟糕,我們追求自己的同時也會彼此注意,在種種情形下逐漸建立起一種特別的道德秩序,這種道德秩序更接近一種稱兄道弟的家族感,但這種秩序並不允許有人變成爛人,因為別人會稱讚或罵你,導致大家在自我追求的同時不會嘗試成為別人口中的「機掰人」並且會成為大家口中的「大佬」(指很厲害的人),成為一種道德意義上彼此稱讚、督促的團體。
簡單說,在《道德情操論》中,每個人既有同情心,也有追求「更好的自己」的意圖,與別人共同組成彼此互相監督與鼓勵的道德秩序。
可是《國富論》中強調自利理性與經濟,如果說是我們搞錯亞當史密斯的意思,那到底要怎麼理解《道德情操論》到《國富論》呢?
有錢人就是比較屌 你可能已經開始有一些對於亞當史密斯前後兩本書有連貫的理解,不過究竟是哪裡連貫呢?
或許亞當史密斯想這麼表達,就經濟體系上來說,有幾點因素使道德追求與經濟活動是相輔相成的。
首先,我們崇尚有錢人跟崇尚有品德的人,有品德跟有錢人之間的基礎其實是一樣的,都是基於一種「正向的利己」,也就是一種有限度盡可能讓自己更好的心態,之所以說有限度,其實就史密斯而言指的是「不造成傷害」,我不會為了讓自己更好而不擇手段,反而會推測哪些行為會引來哪些評論,在比較評論與利益之後做出最好的選擇,在市場經濟中這就叫「理性」,在道德生活中這就叫「謹慎」。
再來,我們看到理性或謹慎都會嘗試一系列的比較分析,中間不乏從別人的視角審視自己,這種從別人的眼光中檢驗自己就史密斯而言叫「公正觀察者」(impartial spectator),如果要簡單的理解這個概念,你可想像自己心中住著一個很正義卻很機掰的人,他會在你準備幹出一些不對或不利於自己的事情時跳出來指責你,反之會調出來贊同你,這種「公正觀察者」概念對追求利己的人來說會利於他在錢財或品德上得到好名聲,不僅對他自己有好處,也會使羨慕的其他人會嘗試類似的方式追求自己,社會整體就會趨向更好的狀態。
最後,雖然這種利己的觀點看起來好像是先從自己出發、在到親族朋友、在到國家民族,最後才是國家民族之外的其他人,就亞當史密斯自己舉過例,中國(指清朝)如果發生超級旋風爆裂大地震讓一堆中國人死光,遠在大不列顛本島的英國人聽到這個消息,就算會由衷表示哀傷,但這種哀傷不會比親友過世來的長久或影響深遠,因為對英國人來說中國人不僅地處太遠,而且是一群陌生人,然而就算是這樣,亞當史密斯並不表示我們僅需要關注自家人,反而是不同族群之間彼此往來,這樣一來國際貿易市場才能成立,一來在道德追求上,陌生人可以帶著陌生人的文化來檢視自己,陌生人成為一個具體的「公正觀察者」。
因此,就目前來說,通常不會覺得「亞當史密斯問題」還是個問題,反而覺得如果沒意外,就真的是後世的我們對史密斯理解還不過完整,或許對史密斯來說一個真正的有錢人之所以值得稱讚,不僅僅是單方面在事業上成功,而是他既懂賺錢也懂生活,財產跟他的品德一樣值得人們尊重。
道義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吧。
如果讓亞當史密斯來回答賺錢要不要講道義,我想他可能會說「不是要不要,而是賺錢本身就包含道義。」
對史密斯來說,或許道義就是指一種彼此督促鼓勵的互動,看到老闆為了省錢少申報幾個產品來逃稅,的確可以說是為了省成本,但於情於法都不正當,或是出於內心的「公正觀察者」或是出於市場上的陌生人們,而總有一些員工或合作且知情的老闆也會跳出來勸,這是一種出於關心彼此利益的道德秩序,有時候不是錢的問題,是講出來丟不丟臉的問題。
你現在心中怎麼回答賺錢與道義的問題,就我來看,賺錢這回事從來就不是只有錢,錢麼來又怎麼去,這中間只要有「人」的因素在,就有道義在。 那麼,這種發財的問題,
只有一種說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