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友人梨子介紹,看了這本小書。與過去讀過的其他東南亞研究相較,這本書是一位新住民對自身經驗的書寫,講自己的故事、很誠實的說明這是自身經驗,以及希望能夠增加一個理解新住民的視角。
歧視確實往往從不理解開始,而且通常不經意的造成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的現象。對於一個新住民,他所提的相關歧視、偏見可能都不新鮮,但在此之前似乎從沒有完整的表述。
曾經推動的火炬計畫、外婆橋計畫和諸多針對新住民的政策,其實都希望在這個血緣關係上,再發展出其他可能。但這本書揭露的,可能是這些政策難以改變很多從小開始對東南亞文化的貶低,和不當連結造成的刻板印象。
跨國婚姻帶來的問題,很多時候是脈絡抽離的,也就是理解上會有意無意的想像這些關係不甚對等的婚姻,可能基於經濟乃至於身心狀態的弱勢。
面對不同,在言語溝通上產生了歧異之後,接踵而來的各個處理差異的反應,都可能造成更大的誤會。這些負向的感受,在書中似乎跟著作者好長一段時間,也使得他無從欣賞他的其中一個母國,也因之產生了個樣的愧疚感。
新住民的艱難在自身定位比其他人有更多的障礙,也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接受到不同的待遇。幾經掙扎之後,可能還是有很多的情緒、不足為外人道也的感受,但書中試著充分、誠實的表述,以作為一種紀錄,予以保留。
食物、裝扮、語言、觀念和文化上的異同,都可能成為養分,也可能是毒藥。經驗上在體制中不斷的掙扎、嘗試,一路讓他在國中離家選擇私校、選擇米國大學,在書的最後,這些離開讓他找到一個距離看待這些過往,也找到了自處的方法。他曾經深陷精神困頓,但也獲得協助。
或許多數人的成長不會有這麼多挑戰、痛苦,又或許是以不同的形式呈現。每個人面對生命問題的方式不同,多一個視角,應該都有助於我們成為更好的人:理解他人,看見自己。
推薦給也會接觸新住民的朋友,或許,這本書會幫助你更明白他也遭遇過的各樣情狀。也推薦給從事教職的朋友,或許你的溫柔,可以讓一個孩子在困難中,努力地迎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