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11/1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是如何開始做「不會」的事

「這個,之後由你負責,你覺得如何?」
同事戰戰兢兢的回答:
「可是,我之前沒有經驗,不知道從何下手。」
我當下才意識到,或許對於一些人來說,這事情確實是困難的,我指的是「接觸未知的領域」這方面。
由於工作和個人興趣,我對於外來的新事物絲毫沒有抗拒,反而會覺得有些亢奮,久而久之,我就習慣了這些事,本以為是習以為常的作業,往往最後會給人帶來壓力,直到經歷好些年的帶人經驗之後,我察覺到了這個問題,隨後我試圖整理出一個方法論,希望藉由這些線索,讓其他人能很快的進入狀態。
以下是我整理出的三個方向,先後循序是固定的,不要亂了,亂了套用就會不靈驗。

模仿複製 - 探究深淺
當我們開始做一個「未知」的新事物之前,先學會模仿,但假設這個東西不曾存在,可以先跳過這個步驟,但是,這個年代連載人火箭🚀都有了,你確定你想做的東西不存在嗎?還是只是你找不到。
但凡學習新事物,都別完全略過前人的筆記和紀錄,因為有句話說的很對。
先別說創新,你想「跳出框框,就必須知道框框的樣子」
找到模仿對象後,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比較不需要腦袋。
  1. 複製學習對象。
  2. 在複製過程中,遇到什麼問題?
  3. 有多少問題你無法解決
這個步驟可以很好的幫你釐清自己的實力、事情的門檻、問題的廣度和深度(可能還看不到或不知道),但最起碼有一點是肯定的,你知道自己了這件事情對目前的你而言,是無法完成的。

已知領域 - 潛在探索
第二步就是學習,學習不是盲無目的的,必須有技巧和步驟,如果經歷了上面第一步,把會的和不會的,都列出來,把你覺得困難的和簡單的,也用數字大到小寫上,數字越大,表示越難,之後就是按照這個表去進行學習,學習的順序權重如下。
  • 先學,不會的,簡單的
  • 然後把,會的,簡單的,和剛剛學會的,融合在一起。
  • 再學,會的,困難的,弄和在一起。
  • 然後在把,不會的,困難的弄和在一起。
其實這個邏輯大家都明白,因為我相信大家學任何才藝,都是這個過程,例如街舞。
  • 先學,六步
  • 然後把雙手的律動(會的、簡單的)結合六步。
  • 然後學習freeze,之後就是六步 + freeze
  • 然後來個組合技。
樂器也是如此、繪畫、烹飪、都是如此,只要你習慣了當自己的導師,就不覺得這是什麼技巧,我以前也是那麼認為,但倘若你是第一次自學,試試看把步驟拆開,你就會覺得簡單多了。
這個步驟也很簡單,八個字,由淺入深,順藤摸瓜

反覆回饋 - 重新創造
在第二步過程中,最關鍵的詞就是探索,而最後一個步驟,就是創造。
所有的學習都是為了創作,不是模仿。
很多時候,我們只完成了第一步,就以外完成了整個學習過程,事實上我們離「學成」還有一段距離。
一件事情從「不會」到「會」,需要經過很多反覆的回饋和修正,而到底需要達到怎樣的程度,才算功德圓滿呢?
在面試一些新人的過程中,我最常問的是情境題,我會按照他們履歷上提到的一些工具和技術來發問對應的情境題,我想知道他們是「會用」工具,還是懂得分辨什麼情境會「使用」什麼工具。
有句話說的很好,「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盲目的模仿和複製,卻不知道其因果關係,也就等於無法派上用場,要知道在現實生活中,是沒有一個人會隨時隨地在旁邊提醒你如何做、何時做。
所以對於「不會做」的事,我最確切關心的事,就是反饋,我會不斷的糾正每一個步驟,在檢查結果,週而復始,直到一個滿意的程度,我才會認為一切終於功德完滿。
就這樣嗎?
差不多,當你自信到可以從「無」到「有」做一遍,知道為何做?何時做,而過程中你可以隨時說出每個步驟的關係和變化,最後你甚至可以預測最後出來的效果,那就等於你「學會了」
也因為你能完整說出過程的前因後果,所以你可以隨意修改步驟,按照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出自己獨一無二的成果。
這是最有趣的部分,也是最難的部分,創意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因為我們理解前因後果之後,重組再造的結果。

整理了以上的思路,總結一下我們的學習脈絡:
  1. 尋找學習對象。
  2. 模仿、複製。
  3. 知己知彼,知道自己的起點,和理想的終點。
  4. 由淺入深,不斷疊加。
  5. 從你已經會的事物去延伸理解,順藤摸瓜,重組思路。
  6. 此刻應該有些成果,可能很差,可能很好。
  7. 聽取建議,檢視結果,反覆訓練,不斷修正。
  8. 打破原有思路,重構,再造。
  9. 打完收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