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無所不在,但是並不代表我們隨時與經典同在。以二千多年前亞里斯多德發明的三段論來說,現代人卻很少用「大前提-小前提-結論」這樣的基本模式來分析問題,所以即使進入了各種意見暢行無阻的網路時代,不同意見的人們還是常常在沒有找出彼此前提的情況下、做沒有效率的討論。又比如說二千多年前柏拉圖著作中常用的「蘇格拉底式的提問」,即用問答的方式先確認問題的定義、現有事實、各種前提,再以此基礎進行深入深討的技巧,也常常被現代人遺忘,常常吵了老半天才發現雞同鴨講。
還有一個我認為現代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為了因應知識爆炸的現實,而把知識片斷化,什麼都是點到為止,所以養出來的閱讀習慣就是沾醬油式的狼吞虎嚥,缺少細細品嘗的品味及能力,但是許多經典都是需要靜下心來慢慢體會才能有所得,比如說清少納言的「枕草子」,曹雪芹的「紅樓夢」,我不太相信前中後隨便看個幾頁就可以進入這些作品的世界,這也是經典作品漸漸變成「大家都知道、但是沒人真的看過」的最大原因。
物極必反,接下來的世界,經典還是有機會可以翻身的,但是需要更多願意放慢腳步、用細細品嘗的心情來欣賞事物的人們。我相信人們總有一天會厭倦社群網路上層出不窮的假新聞以及標題聳動的空洞文章,到時候經典會再度回到我們身邊。希望哪一天我在通勤的交通工具上,可以看到大家人手一本電子書/紙本書,在上班前及下班後,創造幾十分鐘的寧靜時刻,讓「伊利亞德」、「紅樓夢」、「枕草子」等經典故事在車廂中被細細品味,這樣很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