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31|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每日麵包 x 加工食物

在馬克斯(Karl Marx)的資本論(Das Kapital)上有這麼一個段落
『麵包摻假的情況,令人難以置信,在倫敦尤為厲害。這種現象最先是由下院「食物摻假」調查委員會(1855—1856年)和哈索爾醫生《揭穿了的摻假行為》一書揭發出來的。…委員會把公眾的目光引向了他們「每日的麵包」,…他每天吃的麵包中含有一定量的人汗,並且混雜著膿血、蜘蛛網、死蟑螂和發霉的德國酵母,更不用提明礬、沙粒以及其他可口的礦物質了。…』【註1】。
書中提到這些每日麵包因為便宜,所以很多工人階級知道後還是別無選擇的會去購買(篇幅關係,此處便不特別引用),畢竟吃飽最重要。
  近期筆者由於意識到自己產生了一些不可抗拒的型態蛻變(其實就是爆肥),所以對於吃的方面,相較過去有稍多的關注,也因此這一段落就顯得值得討論。相信有些讀者和曾經的筆者一樣,認為吃飯就是好吃、吃得飽即可。若是如此,那麼價格的控制是容易的。但如果考慮吃進去的營養素,事情就會變的複雜得多。為了更清楚的解釋上述論點,接下來用筆者調整飲食前的三餐為例。
早餐:三明治+紅茶 or 鐵板麵+雞塊+奶茶 ;或兩者的排列組合 午餐:一個便當+10元鋁箔包飲料 晚餐:一個便當+一兩樣小菜+鋁箔包飲料
  因為筆者不喝手搖飲料,所以在意識到型態蛻變之前,一直自認為飲食算是健康。如果讀者自身在飲食上也有特別留心的話,不難發現上述飲食毛病。雖然聊食物保健不是咖啡杯的強項,但是為了讓所有讀者都能有所感受,這裡還是需要簡單列舉一下上述飲食的問題。首先最明顯的是由於三餐都是外食,所以全都高油、重鹹、高鈉;再來就是營養素非常不均衡,精製糖和精緻碳水過高、纖維素和蛋白質過少;最後是熱量攝取過高,導致餐餐卡路里爆錶,遠超自身的基礎代謝率。相信多數上班族的飲食也大多如此,所以讀者型態蛻變也是早晚的問題而已。外型蛻變固然令人困擾,但卻遠遠不及健康受到侵蝕的嚴重。高油、重鹹、高鈉很傷身體是不言而喻的。高糖高碳水容易有飽足感,但卻也容易餓,衍伸而來的就是吃進更多不該吃的東西。纖維素不足容易引起膽固醇過高、宿便累積、身體協調機能和內分泌出問題【註2】之類的問題。精製或加工食物熱量超高且會降低腸道蠕動,還遠不如原型食物(Whole Food)【註3】來得營養健康熱量低。
麵包的誘惑
麵包的誘惑
或許有讀者會想「這也沒辦法啊!畢竟生活就是如此,又還能怎麼辦呢?」是的,這就是問題所在,就如同每日麵包一樣。你當然能夠三餐都選擇健康、營養均衡、甚至是非常美味的食物。但是這會受到現實嚴酷的考驗。一般而言,符合上述條件的一餐,價格都偏高,令人難以長期負擔。就算有能力負擔,繁忙的生活也沒留下多少時間能好好吃一頓飯,大多時候都只能隨便吃一吃。甚至,在繁忙的工作日結束後,想放縱的好好犒賞自己一番,這時有多少人會選擇短期無感的營養,多於能立即感受到的飽足和美味呢?眾多的因素導致我們最後還是選擇了每日麵包,雖然原因和書上略有不同,但是最後的結果還是相同的。
礙於現實因素,選擇了精緻美味卻較沒營養的食物。
相較於18世紀我們確實有進步,全世界飢餓人口的比例下降了【註4】【註5】。然而每日麵包卻變多了,更令人擔心的是,它甚至變得更可口了!這些好吃而且吃得飽的每日麵包,讓我們失去了追逐營養素的動力,甚至讓我們忽略了他們(以攝取營養來說)其實是瑕疵品的事實。
如果有讀者對於我所寫的文章有任何疑問或建議,甚至是有想討論的地方,都歡迎來信到fixedcoffeecup@gmail.com,我會在能力範圍內盡快回覆。
【註1】出自馬克斯的資本論第一卷P235~236。
【註2】尤其是這個「內分泌問題」,讀者會發現大多數的身體問題,都會和內分泌問題有關連。例如失眠、抵抗力弱、精神萎靡、心情低落、情緒激動、身材走樣、身上長奇怪的東西…等,這些全部都會和內分泌失調有關,著實神奇。
【註3】所謂原型食物由字面上的意思來解讀即為「接近原貌的食物」,特色為少加工,並且無添加物;例如雞蛋、純燕麥、雞胸、塊莖、豆類、蔬菜、水果、堅果…等,這些即使沒有看到食品標示的情況下也能辨別成分的食物。
【註4】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看美國食品紀錄片Food Inc. 美味代價。由導演Robert Kenner指導與監製,曾入圍2009年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
【註5】2015年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FAO)發布的年度飢餓報告(UN hunger report)中提到,全球飢餓人口數過去25年來,從10億人減少到現今的7億9500萬人,約占全球人口12.9%;25年前,為9億9100萬人(約占全球人口23.3%)。〈取自Time News Lens關鍵評論,作者Sid Weng所寫的文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