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是什麼?
meditation,常見翻譯有禪修、冥想、靜觀、靜坐、正念、坐禪、內觀。無論哪個詞都容易置入刻板印象而誤解其本質。禪修一詞因帶有佛教味,也可能被某些人排斥。
語言的侷限由此可見。
容易誤解的另一個原因是,禪修方法不是只有一種,不同方法採用相同詞語很容易形成瞎子摸象,各說各話。本書提出的科學實驗,很多是以當代正念(mindfulness)為標的,另外也有不少實驗的對象是西藏資深瑜伽士(累積禪修時數都超過一萬小時、至少都曾進行三年閉關)。雖然受試者及運用的「禪修」方法多元,我還是採用譯者雷淑雲的一段話,給一個具概括性、較無爭議的定義:
「禪修」的巴利文和梵文為bhāvanā,是開展和培育內心素質之意。
又或者,書中這段運動的比喻也不錯:
禪修是無數靜觀修行(contemplative practice)的統括性詞彙,就像運動是指所有的體育活動。運動和禪修,最終的結果都取決於你到底做了些什麼。
只是曇花一現嗎?
你或許有這經驗,讀了一段心靈小語有所領會,好像從此脫胎換骨!無奈,狀況一來或過了段時間,才發現當初那些領悟只是曇花一現,什麼也沒變。那麼,禪修會不會也一樣,只是種安慰劑?
《平靜的心,專注的大腦》探討禪修是否真能帶來身心長久的轉化。英文書名《ALTERED TRAITS-Science Reveals How Meditation Changes Your Mind, Brain, and Body》清楚陳述作者丹尼爾.高曼與理查.戴維森的目標—從科學證據探討禪修能造成心智、大腦與身體什麼改變?而這些改變是「素質(trait)」上的轉化,或只是一時的狀態變化?
丹尼爾.高曼最有名的著作就是《EQ》;理查.戴維森則長期研究大腦中的情緒運作,寫過《情緒大腦的秘密檔案》。《EQ》是二十多年前極有名的暢銷書,連我當時當兵的小小港子坪海防班哨中山室都配有一本。多年來我陸續讀過高曼的《SQ》、《綠色EQ》、《專注的力量》,從一些著作中隱約感覺他對禪修應該有興趣,沒想到他從學生時期起就到亞洲學習禪修(嚴格說來是葛印卡體系的內觀),是長年禪修之人。兩位作者在學生時期就相識並接觸禪修,在那個行為學派主導心理學的年代,他們也曾經低調進行禪修的科學實驗,但當時科學儀器不若現在成熟,連他們自己也承認當時的實驗存在很多問題。
爛論文比好論文多很多
隨著腦造影儀器的開發,關於當代正念的科學論文數量也呈爆炸性增長,他倆爬梳了相關論文,以嚴格標準檢視論文品質,卻發現夠嚴謹的論文很少!從受試者的選取不具隨機性、缺乏對照組、到相關不等於因果、實驗者沒有真正了解禪修不同面向……各式各樣的問題都有。可能實驗真的難做,也可能實驗者先射箭再畫靶,硬是要湊出假設結果。
關於禪修或正念的科學書籍,這是我見過最嚴謹的一本。其他類似書籍往往直接取論文結論、甚至連明顯是偽科學的結果也提出。對我來說,那是打著科學之名的騙術,不是尋求真理的態度。除了科學本身的瑕疵,兩位作者也提到:
科學一旦用作行銷手段,數據就常常被扭曲或誇張,令人扼腕。
誇大不實的宣稱往往產生兩種極端的人,不是盲信,就是在未深入了解前心存偏見。這現象出現在現代世界的各種領域,偏偏極端的聲音最大聲,總是掩蓋理性中道的低吟。
那麼,禪修到底能改變什麼?
那麼,那些有品質的科學論文究竟告訴我們禪修能帶來哪些改變?首先,禪修似乎能改變以下四種大腦神經迴路:
- 專注力
- 抗壓力
- 同理心、慈悲心(希望他人快樂、遠離痛苦)
- 降低自我
專注與抗壓是我原本就確認的。慈悲心與自我的降低雖是許多修行的目標,但我在未讀此書前並不知道可以透過腦部研究驗證!這讓我蠻訝異而振奮。
另外還有兩個方面是禪修被驗證能帶來的改變:
以正念為基礎發展出來的正念認知療法MBCT早已應用於憂鬱症的輔助治療上,而禪修被驗證能降低發炎反應是我從書中得到的另一個收穫。因為這些內容很有意義,之後我會進一步介紹。
二頭肌無法一夕間長出來
禪修帶來的改變或許不僅於此,只是目前我們能驗證的有限。而且就如同運動,就算確認深蹲能強化股四頭肌、臀肌,啞鈴彎舉能增強肱二頭肌,如果沒有持續鍛鍊,再好的運動方法也不會令你長出肌肉。
試想,如果心能夠保持不散亂;面對壓力不會過度反應、能好好處理然後放下;對這世界萬物充滿慈悲喜樂而不是活在不斷上演的自我內心小劇場。只是清楚明白的活著,是多美好的境界。
最後,分享書中一段話:
有人問達賴喇嘛他生命中最快樂的時刻,他回答: 我想就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