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1/3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寂寞與堅持(濃縮版)

    前言

    人的一生中,有許許多多的命限、許許多多的無奈,其中「人生的寂寞」就無可避免。人生的寂寞,並非與熱鬧對反,而是指能理解自己的抱負、志向、理想的人,實在不可多得,此所以李白謂「自古聖賢皆寂寞」。此外,更有甚者,被中傷、被離間,以致含冤莫白,憂鬱終老,此所以范仲淹謂「憂讒畏譏」啊。以上所提到的,孔子都一一經歷過!

    一個不被理解的平常人

    有人說孔子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後世尊稱為「萬世師表」。也有人說孔子是一個理想的政治家,因為他希望能實現「天下為公」。即使孔子在活著的當時,就有人語帶奚落孔子,說「博學而無所成名」,即譏笑孔子「話雖博學,但都不是什麼出名的專家」。
    其實,孔子不是一個專家,他只是一個踏踏實實的平常人而已。
    在孔子他們過著走難的那些日子,有好幾次要問路,都被那些避世之士,反譏孔子天天講道,竟然要向我們這些隱士問道。
    為什麼一個踏踏實實的平常人,為了一個「天下大同」的理想,到處飄泊,顛沛流離,竟然受到如此的誹謗、如此的譏諷、如此的不理解呢?
    不但一般人不理解孔子,就是及門受教的弟子,理解孔子的也不多。
    弟子當中,子路曾有好幾次發孔子的脾氣;子貢也曾有幾次不理解孔子的做法;子游不理解孔子的幽默,竟然對孔子較真;至於子夏、子張、子游等人,居然在孔子死後,曾把另一個弟子——有若,假想為孔子的替身,天天行師禮。難怪,孔子生前就慨嘆出「莫我知也夫」!

    孔子究竟怎樣面對人生的寂寞?

    孔子深知,世人所以不理解他,不是因為他不可被理解;而是世人迷失自我,以功利的角度來看人看事,以致不能理解一個真實人性的平常人。
    假如孔子肯改變他的信念、改變他的理想,肯屈就世人,所謂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隨波逐流,假作熱鬧,也許孔子的生活沒那麼棲遑,沒那麼多人誤解!
    所以,一般人認為,要多朋友,就需要隨俗,必要時就寧可委屈自己,以酒食徵逐、笑鬧起鬨等方式與人交往;甚至賣身投靠,虛意迎合。此即《論語》說: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衛靈公16】
    但,表面上彼此雖交往頻繁,煞是熱鬧;實質上卻無真實的生命、無真切的感情可言。話說得再多,都只是浮面的閒話;交接再頻繁,無非都是虛意應酬。這樣的朋友再多,彼此都只是建基於「互利」而已。一旦失勢,失去利用價值,就會「樹倒猢猻散」。
    由此可知,這些強顏歡笑、起鬨應酬,都不是真實的人生,都只是浮光的假相罷了!
    而孔子深信,任何人只要懇切修養自己,對人對事要真切誠懇,敬虔度日,充實生活,就會與天(神)同行,此即孔子所謂「丘之禱久矣」的意思。這樣的人生,又怎會寂寞呢?
    所以,他曾堅定地說:「德不孤,必有鄰。」【里仁25】
    鄰,是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個修德之人,有文化理想的人,不會孤單寂寞,因他必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遠在天涯,猶如咫尺。

    小結

    雖然孔子不為時人所理解,他卻對千秋萬世開放了自己,而在中華文化的歷史流傳中,啟發了無數真人,獲得了無數知己。他們不斷重證了孔子之道,也一再安慰了孔子的堅持。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至今仍活著!
    (原講於2006-10-04及2006-10-11於儒學社) (重寫於2020-10-12)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