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6|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心理師的工作經驗萃取產出

在大陸作家孫波所寫的一本名為「最佳萃取實踐」說明,萃取的目的是透過專家的知識,找出足以形成非專家人員的知識典範技術。
在心理師的工作中,許多隱性知識,譬如"心流"、"觀察"、"感覺"、"情緒"等,不容易透過口述得以言傳,如何透過「工作經驗萃取」得以將這些能力教給後進,便是重要的一個方法。
專家心理師(在進行實務工作多年,並能夠形成自己的推論、洞見、觀點的心理師),便可以找到在自己進行諮商、治療或是衡鑑中,那些部分是新手心理師常遇到且不容易被釐清的問題,可能在任何情況下發生,譬如問題可能出現在家中、表現在衡鑑過程裡或是治療過程中。
這些問題在教課書中不會被提及,學校教育也因為學期時間過短也無法細說,只有透過"經驗"的積累,才有能力闡釋當中的意義,也因為如此成為專家的心理師,便有能力將這些問題萃取出來,作為個人品牌的基礎。
圖片|出處
圖片|出處

心理師的工作該如何萃取呢?

產出的內容可分為醫療範疇與社會教育範疇兩大類:
醫療範疇而言,心理師可以區分為下幾個型態 : 診療前、治療時以及確診後三個不同的階段。
  1. 家屬在尚未進入醫院診療前,所發現的問題,這些資訊顯示出某個疾病在診斷前,家屬可能會以甚麼樣的想法看這些症狀﹑普遍家屬會如何處理這些問題,便對家屬而言是相當重要的訊息,能夠提供其他家屬未來如果遇到相似的問題時,能夠對於該疾病有相當的警惕。
  2. 開始治療後,在疾病的不同時期,可能會出現哪些症狀,這些症狀醫師會如何處置?家屬會怎麼因應?因應的成敗與否?以心理師的觀點為什麼某些處理方式會是失敗的?而某些又是成功的解決問題?
  3. 在確診後,病患和家屬會經歷那些心理上的轉換?情況轉好的心態是怎麼樣?情況不好的心態是怎麼想?如何把不好的心態轉為正向?
在這三個階段中,無論是病患、家屬、醫療人員,都會有不同的經歷與反應,便是可以做為產出的內容。(產出的過程中,儘量不要將病患的資料鉅細靡遺的描述出來,這是醫學倫理問題)
而在社會教育範疇,心理師又可以怎麼做呢?
  1. 對疾病認識與臨床的異同: 不少人會對某些疾病有特別的想法或說法?這些是對還是錯跟臨床上有那些差異?差異點出在哪裡?為什麼?
  2. 維持健康的方式: 對於這類的健康人,可以做哪些事情避免該疾病的發生?譬如對於高齡者,包括運動、飲食、健康促進等活動,便可以讓失智症的延緩與避免。
  3. 非疾病,但已經影響家人或本身的相關議題: 對於這些人周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但問題不足以到醫院接受治療,以心理師的觀點可以給予甚麼建議呢?譬如像兒女的教養、夫妻關係的營造、退休心理調適等。
產出內容無論是文字或是影音,對於已有書寫論文的能力(有碩士學歷)的心理師而言並非是難事,但要能夠讓普羅大眾喜歡閱讀的文字,都是我們需要再精練的,不妨從現在拿起筆來,產出你的工作經驗,作為踏出個人品牌的第一步吧!
臉書搜尋社團 【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