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提點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陣子以為自己有點春困,每天都昏睡不願起牀,怎知原來是甲狀腺老毛病來襲,皺眉看着驗血報告的醫生問:「你沒覺得甚麼狀況嗎?」我答沒有啊!「不覺得人胖了?或是特別易累?」那又真的半點不差。「就是啦!甲狀腺素不夠,若果你沒有忘記吃藥,就要添一點劑量補回,生活才會正常一點。」就是如此不敏感的一個人。不是不懂得照顧自己,而是活了這麼多年,我還是沒有很注意自己身體發出訊號的那一種人。
不過這陣子還是在吃書。對於健身不在行,但健腦倒是日常的修行。讀到家庭治療師李維榕的小書道:「父母永遠都會比子女所需遲一點放手,有些地方甚至一直都不能放手。」作家引用自己那個已踏入腦退化年紀的母親仍然每天在黃昏時致電給她,着她晚了要回家,若上街記得帶外套來作例,說明有些人生環節,身為父母仍是一輩子都放不了手。
反叛期來襲,小女也已十一歲了。偶然會說點狠話,語氣會張戾一點,但畢竟人還小,事後總是跟我道歉。「道歉就不必了,我倒沒有被氣倒,不過萬幸你知道方才的語氣不佳,那下次注意點,不就省下這個道歉囉?」我認我口不對心,女兒一道歉,我內心其實洋洋自得。起碼她心地善良啊,只是人長大了,都要挑戰一下周遭的人事吧?女兒難得邏輯比較弱,發脾氣都是沒頭沒腦的,若果和人爭辯下去她半點便宜都佔不到,所以很多時候她都知道自己是沒事找事辯的那位。不過若果這也算是反叛?我也沒有如斯天真,以為反叛就只耍一下嘴皮兒。
更多家長會訴苦:孩子開始說謊啦/孩子要把我說每一句的話都給頂回去/孩子都和父母角力,誓要做家中的小霸王/孩子沒禮貌/孩子沒大沒小。當然孩子都有千百萬個問題,我們也當過小孩,難道我們自己不心知肚明?青春的荷爾蒙;社會的衝擊;網絡無盡的真假資訊……每一單件事都足以淹沒眼前的寶貝們多次。別怪孩子好了,世界總是不停地變,作為父母,我以為孩子反叛只因踏入要獨立的階段,嘗試用自己的方法面對世界的大潮來襲。我還記得我媽最暴力的一句話:「你吃穿睡的都是我的,有本事就別回來,那我就管不了你!」我認自己是記仇的,這句話我發毒誓都不會跟自己女兒說,因為這句話雖然成功地令我獨立起來(不只心智也有經濟上),但也造成我和母親那永恒的隔膜(即使我知道這只是她的氣話)。若果可以選擇,我會跟我女兒說任何一句歡迎她賴在家的說話,而不是把她推向頭也不回的離家之路。
別誤會,我不是想她成為「媽寶」,事實上女兒要比我想像中獨立得多。她已計劃再長大一點去寄宿,而且半點不擔心自己(倒是我已開始替她的室友擔心),還幻想住進學校後生活究竟有多逍遙痛快。李維榕有本書叫《孩子不離家》,讀後令人感慨萬千。孩子不離家的責任原來在於父母。父母干擾太多太雜照顧太周到;或者父母感情不佳溝通不好等等都會令孩子心智上不能成長,即使肉體長大財政獨立事業有成,心理上都離不開原生家庭,也把自己的孤獨和痛苦帶着一輩子,更甚是把父母的感情和相處問題帶進自己日後建立的種種關係,把原生家庭問題蔓延至下代。
反叛期正好是最佳機會讓孩子體會獨立之好。為甚麼天要造人經歷青春期的反叛?因為反叛就是對人對己的挑戰。挑戰成功方可迎接心智上的成年,年輕人不就是有這幾年嘗試從反叛中學習選擇和失敗再爬起來為自己買單,再嘗試再失敗直至成功?這一階段父母不應該再手把手要年輕人當孩子,而應從旁觀察,給他們打打氣,即使明知甲路比乙路好走,年輕人挑了乙路父母還得「啞子吃黃蓮」微笑着目送他們,再待年輕人失敗後從旁安慰。專家們道最壞的父母是不給路程予其選擇:「甲路是唯一路程,你一是聽我說走甲路一是放棄吧!」年輕人反叛,若果選了放棄,父母沒奈何。次壞的父母呢?就是在年輕人覺察失敗後恥笑他們:「一早說過天堂有路你不走?就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啊!」我們當父母的得記着,自己孩兒從小都是黏着自己的啊,現在長大了要獨立,我們不能變成其攔路虎,反而應該從「教練」一角轉為當一個「最好的啦啦隊員」,為他們打氣喊加油。啦啦隊員不會教運動員怎樣跑怎麼做,因為父母已沒有資格當回教練,孩子早已長大成年輕人,給他們一點鼓勵遠比控制和拒絕為佳。只有這樣,年輕人長大成人後,還會回過頭來感謝當父母的忍讓,而非為逃避霸道橫蠻的長輩逃之夭夭。
年輕人啊,時間多的是,即使選了彎路,欣賞一下沿路的風景又何妨?最重要是享受過程而且得到親友尊重,這樣人的心理才能成長,信心方能建立 。有位媽媽很好笑,說發現反叛期孩子「學習說謊」:「他呀,人又不夠醒目又要反叛,我的難處是老在考慮揭不揭穿他、如何引導他而不致他感到受傷害?」這母親聰明極點,既尊重孩子的反叛又得細心處理其情緒免得他感覺不被尊重。和年輕人相處最艱難是他們自覺成熟,但其實心智和生活經驗尚待鍛練。父母(啦啦隊員)在旁看得急了,很容易把年輕人當成早一兩年的小孩子般手把手地說教(教練),結果引起孩子的不安和反彈。若果我們遵從上一輩的教法,比如像我母親般晦氣和高壓?輕則落得成年後和孩子有距離感,重則那距離遠得父母不再觸及得到—「丟了孩兒」的話,要見心理醫生的可能輪到年老落寞的兩老。
別以為我寫這麼多自己就拿捏得天衣無縫。讀到那揪心的一句「父母永遠都會比子女所需遲一點放手,有些地方甚至一直都不能放手。」時,我轉頭吩咐啃着《Harry Potter》的女兒:「女呀,若果你在生活上察覺老母有甚麼硬是叼着尾不放手,你得好好和我說清楚啊!」女兒點點頭,不知她有沒有聽懂,又埋頭進書本裏去。
怕自己做不來,唯有教孩子提點自己好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9會員
164內容數
本來以為一邊當媽一邊學做媽,怎知反過來被女兒每天調教的是小女子。所謂親子,原來是互動而非從上而下的教養。拋棄八股的君臣父子兄弟等包袱,原來當媽所得更教我驚喜萬分。有孩子的人,是上天多賜重活一趟的機會。把握這機會把點滴記下來,提醒自己無論當媽當爸當甚麼,最重要其實是當好一個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Teresa Ho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很無聊也沒真的是怎麼樣的實驗,但女兒啟發了我一點:習慣一旦形成,原來要改變並不容易,即使人有意識地叫自己改,也需要花可能和當初不經意建立舊習慣時同樣或更大的力量。這樣我想起十多二十年前一部暢銷書,名叫大概七大習慣之類的,就是教人要養成幾種成功人士通有的小習慣,那做好小事便成大器。
八卦也好、無聊也罷,閱讀這行為本身並不深奧也不高尚,竅門不在閱讀能力而在興趣。女兒用了很長的時間去找自己喜愛的小說類型,也有孩子只愛讀有關生物、科學、地理、天文等書籍。總之不放棄,文字帶給人類的遠遠多於我們能想像的一切。
孩子一是變成事不關己己不勞心(反正功課我不想做但全世界都在迫着做便敷衍一下);二變成一旦有點能力後,做事馬虎不肯盡全力(因沒有鍛鍊好做人態度),這時候孩子還可還原基本步,從學做人開始慢慢學好,再把良好的態度放在做事的一環中嗎?也許,但余不予厚望。
世途險惡,保持善良已艱難,但願你長大後除了善良,還要有足夠智慧,知曉任何情誼皆有往來,世人總不會認為一個吸血鬼老是附在另一人身吸血再跟你說這倆口是最好的一雙。
這不就也是你近來做的『社會的影響』題目中其中一環嗎?每個人成長之地都深深影響其價值觀。若果那人從一個隨地便溺不犯法吐痰從沒被抓之地成長,你以為他會因遷移到別處而立時適應嗎?這不就是其中一種文化衝擊cultural shock?把『打格仔』之舉套用在此道理,你就會了解所謂社會,看似一模樣實在差異甚廣。
當得上父母,不會令人自動變得完美。有錯便改,改不了最少都認個錯努力朝着對的方向跑,才能帶給下一代希望。以身試法很易,作惡一時也不難,被抓包更很可能是萬中無一。但當父母完美示範自己的錯誤時,孩子看在眼內會有甚麼想法才是父母理應最關心的事。
很無聊也沒真的是怎麼樣的實驗,但女兒啟發了我一點:習慣一旦形成,原來要改變並不容易,即使人有意識地叫自己改,也需要花可能和當初不經意建立舊習慣時同樣或更大的力量。這樣我想起十多二十年前一部暢銷書,名叫大概七大習慣之類的,就是教人要養成幾種成功人士通有的小習慣,那做好小事便成大器。
八卦也好、無聊也罷,閱讀這行為本身並不深奧也不高尚,竅門不在閱讀能力而在興趣。女兒用了很長的時間去找自己喜愛的小說類型,也有孩子只愛讀有關生物、科學、地理、天文等書籍。總之不放棄,文字帶給人類的遠遠多於我們能想像的一切。
孩子一是變成事不關己己不勞心(反正功課我不想做但全世界都在迫着做便敷衍一下);二變成一旦有點能力後,做事馬虎不肯盡全力(因沒有鍛鍊好做人態度),這時候孩子還可還原基本步,從學做人開始慢慢學好,再把良好的態度放在做事的一環中嗎?也許,但余不予厚望。
世途險惡,保持善良已艱難,但願你長大後除了善良,還要有足夠智慧,知曉任何情誼皆有往來,世人總不會認為一個吸血鬼老是附在另一人身吸血再跟你說這倆口是最好的一雙。
這不就也是你近來做的『社會的影響』題目中其中一環嗎?每個人成長之地都深深影響其價值觀。若果那人從一個隨地便溺不犯法吐痰從沒被抓之地成長,你以為他會因遷移到別處而立時適應嗎?這不就是其中一種文化衝擊cultural shock?把『打格仔』之舉套用在此道理,你就會了解所謂社會,看似一模樣實在差異甚廣。
當得上父母,不會令人自動變得完美。有錯便改,改不了最少都認個錯努力朝着對的方向跑,才能帶給下一代希望。以身試法很易,作惡一時也不難,被抓包更很可能是萬中無一。但當父母完美示範自己的錯誤時,孩子看在眼內會有甚麼想法才是父母理應最關心的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看到一位幼兒園老師分享的溫暖文章,看到她說孩子們如何做得比大人更好,我不禁想起三四歲時的一個片段回憶。 那時爸媽帶我去一個阿姨家,我坐在桌邊不知在做什麼,但我看見爸媽在大聲吵架,然後又看見那個阿姨一副我說不上來的表情,再看看爸媽完全沒有自覺,忽然覺得有點丟臉,冒出一句:「你們要吵回家再吵啦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Thumbnail
承認自己是個壞掉的孩子,大人總是希望著下一代可以過得好,或者可以超越他們,有時候會常常聽到他們給予我們各種建議,當有一天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卻又會被批判或者溝通很難達成共識,明明是想要在父母心中獲得信任,但似乎只有感受到被指教,所以得到更多的是不信任的感覺,然後重複這個模式,直到有天開始發現不對勁
Thumbnail
青春期總是被認為是「叛逆期」,也是許多父母最頭痛的時期,面對出言不遜或態度冷漠的孩子,到底該如何與之溝通相處,才不會影響親子關係呢? 日本的腦科學專家黑川伊保子便在《青少年使用說明書》這本書中提到想要挽救親子關係,其實要早在孩子青春期來臨之前就要讓親子對話變成能相互理解的真誠交流,也就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親子衝突,已經歷經了4年 我家孩兒的青春(叛逆)期,戰線也拉太長了 愛妳,不代表要順著妳,;要求妳,是希望妳往好的方向走 我努力了,但結果不如預期,未來,妳就纂著老媽曾經的碎念往前走吧 我要試著放下,我也有我剩下的人生要過呢
事實上,我這次對我母親的發脾氣,和逃避完全沒有任何關係。 因為,是我母親,惹了我的氣。 你們做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免得他們灰心喪志。(歌羅西書第3章第21節) 換句話說,之前我一而再,再而三的回說,我想整理就整理。 怎麼?想支配我不成? 今天,是我母親硬逼我,我就對我母親發脾氣,就此讓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看到一位幼兒園老師分享的溫暖文章,看到她說孩子們如何做得比大人更好,我不禁想起三四歲時的一個片段回憶。 那時爸媽帶我去一個阿姨家,我坐在桌邊不知在做什麼,但我看見爸媽在大聲吵架,然後又看見那個阿姨一副我說不上來的表情,再看看爸媽完全沒有自覺,忽然覺得有點丟臉,冒出一句:「你們要吵回家再吵啦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Thumbnail
承認自己是個壞掉的孩子,大人總是希望著下一代可以過得好,或者可以超越他們,有時候會常常聽到他們給予我們各種建議,當有一天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卻又會被批判或者溝通很難達成共識,明明是想要在父母心中獲得信任,但似乎只有感受到被指教,所以得到更多的是不信任的感覺,然後重複這個模式,直到有天開始發現不對勁
Thumbnail
青春期總是被認為是「叛逆期」,也是許多父母最頭痛的時期,面對出言不遜或態度冷漠的孩子,到底該如何與之溝通相處,才不會影響親子關係呢? 日本的腦科學專家黑川伊保子便在《青少年使用說明書》這本書中提到想要挽救親子關係,其實要早在孩子青春期來臨之前就要讓親子對話變成能相互理解的真誠交流,也就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親子衝突,已經歷經了4年 我家孩兒的青春(叛逆)期,戰線也拉太長了 愛妳,不代表要順著妳,;要求妳,是希望妳往好的方向走 我努力了,但結果不如預期,未來,妳就纂著老媽曾經的碎念往前走吧 我要試著放下,我也有我剩下的人生要過呢
事實上,我這次對我母親的發脾氣,和逃避完全沒有任何關係。 因為,是我母親,惹了我的氣。 你們做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免得他們灰心喪志。(歌羅西書第3章第21節) 換句話說,之前我一而再,再而三的回說,我想整理就整理。 怎麼?想支配我不成? 今天,是我母親硬逼我,我就對我母親發脾氣,就此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