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阿母,我被通緝了。師生座談會前世界建築史課程說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CC Source: Wikipedia
幾點聲明,即使大概很難真的解釋清楚:
  • 歷史,並非直線進化的演進;不一定得先上(或經歷過)近代才能進入現代,金門史就不是,整個遠東基本上都不是。
  • 建築史當然也不是直線進化的,金門建築史也不是,整個遠東建築史也不算是。現在的西方學院早不如此授課了。
  • 也因而,沒有所謂「銜接不上近代建築史課程內容」;本來就沒有一與二的前後關係,當然也沒有銜接的必要;
  • 談建築風格,坊間書已如牛毛,不能理解為何還須在課堂中聽講方能記得此知識/答案(而不是習得自行探索與研究的技術與實務)。
  • 到底是要學「現在世界正在思考的」,還是要教「早已被西方捨棄的」建築史?
接著,在這堂課裡,所教授的、所期望各位學到的,是「關於建築/空間論述的基本功,是觀念、方法與技巧」,好在大五時能協助各位自主進行必要的案例分析與議題探討;這,才是建築創作(與史學)中極為實務的訓練與用途。
尤其是,若整個五年就只有這學期才有如此的訓練;不願學、沒學到,到了第五年卻又被期待著自動懂得這從沒真的在課堂中教過的觀念或技巧。甚至回過頭抱怨沒有教。這對誰都不公平吧?
紀大偉,收錄於《膜》(2011聯經復刻版)
最後一點,
  • 好,就算還是要教「風格」,那請問,知道這些後,設計(課或未來的執業)又將因此得到哪些幫助?連建築師都不考了。
一如許麗玉建築師於《末年:戰後台灣現代建築與移植現代性》(2020)的序言,以〈看不見台灣的「台灣現代建築」〉為題所言:
教科書化的歷史形式幫不了台灣的建築師,新建築的產出與所處的環境及居民越來越無關,更與社會生產一刀兩斷,成為看不見台灣的台灣建築,這也造成了今日像史建這類的建築師或一般看待「台灣(現當代)建築」的反應:對形式熱衷,對社會冷感。
「歷史是混血的,在南方尤其迷離」
avatar-img
123會員
1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Laboratorium Pakakeri 的其他內容
建築二「社區圖書館設計」發題時間為4月20日晚上5點30分,並於26日開始操作。6月21日當天的外評老師將確定由殷寶寧老師到場為各位同學講評。
相信各位在這次競圖的準備過程已經學到不少經驗,請繼續努力。你們所收到的每個要求都有其學習與專業上的目的。那,預祝各位思緒清明、運筆如飛。 4月19日的正圖收圖要求,分為5大部分:設計標準圖、設計說明、競圖版面、競圖報告書,以及設計模型。以下分別說明。
不過最為重要的,是必須理解:好的創作必須基於豐富的資料。白話文:要做好設計,腦中必須有座龐大的資料庫。
今年的前三名名單: 第一名,烈焰瀰漫的月光之旅(編號024,由藍連李3位同學組成。得分21分); 第二名,林宥嘉兜圈找圈圈(編號039,賴湯2位。14分); 第三名,麻婆豆腐們(編號033,鄔陳曾3位。13分)。以上3組。
請先注意以下說明 版面大小:紅色框框範圍180cmx220cm(稍微超過旋轉評圖板大小);設計版面180為最寬限制,上下長度無限制。 俊凱老師組可用6張橫式A0排版(這將允許該組設計版面寬度超過180cm),並請練習533貼圖技巧; 其餘各組版面超過180cm將嚴格執行版面裁減規定
學術從就不是比多大台,較勁的一直都是多好玩。這點是肯定不輸人的。與其傻傻等著占了缺領了稅的別人盡責還不如自己來;尤其,學習與學術本該自主自由,那為何不呢? 碩班下學年將會成立數位組(比較精準的說法是:數位空間研究室,歸於老師個人的指導方向),因而,招生中。
建築二「社區圖書館設計」發題時間為4月20日晚上5點30分,並於26日開始操作。6月21日當天的外評老師將確定由殷寶寧老師到場為各位同學講評。
相信各位在這次競圖的準備過程已經學到不少經驗,請繼續努力。你們所收到的每個要求都有其學習與專業上的目的。那,預祝各位思緒清明、運筆如飛。 4月19日的正圖收圖要求,分為5大部分:設計標準圖、設計說明、競圖版面、競圖報告書,以及設計模型。以下分別說明。
不過最為重要的,是必須理解:好的創作必須基於豐富的資料。白話文:要做好設計,腦中必須有座龐大的資料庫。
今年的前三名名單: 第一名,烈焰瀰漫的月光之旅(編號024,由藍連李3位同學組成。得分21分); 第二名,林宥嘉兜圈找圈圈(編號039,賴湯2位。14分); 第三名,麻婆豆腐們(編號033,鄔陳曾3位。13分)。以上3組。
請先注意以下說明 版面大小:紅色框框範圍180cmx220cm(稍微超過旋轉評圖板大小);設計版面180為最寬限制,上下長度無限制。 俊凱老師組可用6張橫式A0排版(這將允許該組設計版面寬度超過180cm),並請練習533貼圖技巧; 其餘各組版面超過180cm將嚴格執行版面裁減規定
學術從就不是比多大台,較勁的一直都是多好玩。這點是肯定不輸人的。與其傻傻等著占了缺領了稅的別人盡責還不如自己來;尤其,學習與學術本該自主自由,那為何不呢? 碩班下學年將會成立數位組(比較精準的說法是:數位空間研究室,歸於老師個人的指導方向),因而,招生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閱讀完胡昌智博士的《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的第一個章節後,深感胡博士在章節末尾對1980年代台灣(中華民國)歷史教育的思慮是非常當下也非常發人省思的。
Thumbnail
  建築系最重要的科目是什麼?此「最重」不是課前準備時間的多寡、不是必修學分多寡或擋修與否,而是建築系最核心、建築系之所以為建築系、建築理論基礎的科目,此科目即-「建築史」。或許多數建築人會不同意或不理解,因為在台灣重「設計」輕「非設計」的扭曲建築教育裡,建築史淪為必修的營養學分,或知道建築
Thumbnail
  在座的各位建築先進午安,我們學習的那麼多年的建築,可曾想過「建築」是奠基在什麼樣的基礎之上?若未想過,是這個問題不重要,還是這是個「危機」?事實上,建築教育從未思考過建築學起源的問題,原因除了是不知道如何思考此問題外,更是完全忽視起源問題的重要性。   如同胡塞爾在1936年發表的
Thumbnail
  建築作為藝術的分支,西洋建築從古典主義建築、中世紀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巴洛克建築、學院派建築、到現代主義建築、功能主義建築、未來主義建築、表現主義建築、國際主義建築、解構主義建築、地域主義建築等,其建築史的背後亦是一套思想的發展。然而,建築理論是如同藝術理論般「起源皆非由作者提出」、「在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何謂台灣建築危機?台灣建築從用人舉才開始(教育、考試)到職業環境(法規、制度)、再到未來的發展性(薪資、能力)等各個環節都有各自的問題。但什麼才是台灣建築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   要了解台灣建築未來的走向,不可不先思考建築學的起源。唯有藉由思考建築學的起源,
Thumbnail
  我在107年7月1日的貼文〈何謂解構主義式教育─以成人教育之淡江建築教育為例〉中提到:「建築設計雖然說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但是卻有檢視答案是否合理、是否夠「建築」的標準,而那標準便是建築之所以為建築的東西,如果跳出建築的脈絡便稱不上是建築了。建築設計課便是學習「建築語言」的過程;這樣的過
Thumbnail
建築史在建築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以鄙人在淡江建築時的必修學分表為例,建築史系列課程包含二年級上下學期的〈中國建築史〉、〈西洋建築史〉,三年級上下學期的〈現代建築史〉、〈當代建築設計思潮〉,及4年級的〈台灣建築史〉,畢業門檻為五選三(每科2學分,合計6學分)。比較其他學校的建築史課程,建築
Thumbnail
這本書非常推薦給正在建築界奮鬥或者不知為何而戰的學子與相關從業人員。《建築的理由》精準有條理的論述了台灣目前的建築發展與定位,從全球化、競圖、產學、策略、數位、土地、工作營等,以學界觀察業界和建築教育界,提出種種質疑,並試著回答,以此做為當代建築人得以借鏡與反思的依據。 畢光建老師任職
Thumbnail
臺灣日治初等教育受政策和殖民地政策影響,當中出現了現代教育系統無法想像的課程,如農業、手工和商業等科目。想知道老一輩上學都學了些什麼?歡迎閱讀本文了解更多。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閱讀完胡昌智博士的《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的第一個章節後,深感胡博士在章節末尾對1980年代台灣(中華民國)歷史教育的思慮是非常當下也非常發人省思的。
Thumbnail
  建築系最重要的科目是什麼?此「最重」不是課前準備時間的多寡、不是必修學分多寡或擋修與否,而是建築系最核心、建築系之所以為建築系、建築理論基礎的科目,此科目即-「建築史」。或許多數建築人會不同意或不理解,因為在台灣重「設計」輕「非設計」的扭曲建築教育裡,建築史淪為必修的營養學分,或知道建築
Thumbnail
  在座的各位建築先進午安,我們學習的那麼多年的建築,可曾想過「建築」是奠基在什麼樣的基礎之上?若未想過,是這個問題不重要,還是這是個「危機」?事實上,建築教育從未思考過建築學起源的問題,原因除了是不知道如何思考此問題外,更是完全忽視起源問題的重要性。   如同胡塞爾在1936年發表的
Thumbnail
  建築作為藝術的分支,西洋建築從古典主義建築、中世紀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巴洛克建築、學院派建築、到現代主義建築、功能主義建築、未來主義建築、表現主義建築、國際主義建築、解構主義建築、地域主義建築等,其建築史的背後亦是一套思想的發展。然而,建築理論是如同藝術理論般「起源皆非由作者提出」、「在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何謂台灣建築危機?台灣建築從用人舉才開始(教育、考試)到職業環境(法規、制度)、再到未來的發展性(薪資、能力)等各個環節都有各自的問題。但什麼才是台灣建築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   要了解台灣建築未來的走向,不可不先思考建築學的起源。唯有藉由思考建築學的起源,
Thumbnail
  我在107年7月1日的貼文〈何謂解構主義式教育─以成人教育之淡江建築教育為例〉中提到:「建築設計雖然說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但是卻有檢視答案是否合理、是否夠「建築」的標準,而那標準便是建築之所以為建築的東西,如果跳出建築的脈絡便稱不上是建築了。建築設計課便是學習「建築語言」的過程;這樣的過
Thumbnail
建築史在建築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以鄙人在淡江建築時的必修學分表為例,建築史系列課程包含二年級上下學期的〈中國建築史〉、〈西洋建築史〉,三年級上下學期的〈現代建築史〉、〈當代建築設計思潮〉,及4年級的〈台灣建築史〉,畢業門檻為五選三(每科2學分,合計6學分)。比較其他學校的建築史課程,建築
Thumbnail
這本書非常推薦給正在建築界奮鬥或者不知為何而戰的學子與相關從業人員。《建築的理由》精準有條理的論述了台灣目前的建築發展與定位,從全球化、競圖、產學、策略、數位、土地、工作營等,以學界觀察業界和建築教育界,提出種種質疑,並試著回答,以此做為當代建築人得以借鏡與反思的依據。 畢光建老師任職
Thumbnail
臺灣日治初等教育受政策和殖民地政策影響,當中出現了現代教育系統無法想像的課程,如農業、手工和商業等科目。想知道老一輩上學都學了些什麼?歡迎閱讀本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