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與晟、楊舒涵:從理解心智到開創對話空間——翻譯《心智化:依附關係.情感調節.自我發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致謝與緣起
本書翻譯緣起自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其中幾位資深的精神分析前輩-蔡榮裕、劉佳昌、陳俊澤、邱顯智、許欣偉醫師與其他草創時期就開始合作的夥伴,開創了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訓練精神分析取向實務的空間。我在思想起受訓與任職時,也慢慢萌生翻譯一些當代精神分析理論的想法,企圖尋找更清楚、更系統化的方式做精神分析的教學,於是著眼於心智化理論。雖然心智化理論立論清晰易懂,但在著手翻譯時,很快就遇到了瓶頸。心智化舉了許多實驗心理學與認知科學的例子來輔以說明,但對於精神分析經驗的捕捉沒有達到一定程度,還是很難將許多概念表達清楚。
心智化理論主要的兩位作者彼得‧馮納吉與瑪莉‧漢普沃斯(舊姓塔傑特),都曾是安娜‧佛洛伊德兒童與家庭中心(前安娜‧佛洛伊德中心)的負責人,本書也可說是「實證版本的溫尼考特理論」。隨著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的發展,周仁宇醫師受訓回國,「溫尼考特學派」開始在臺灣落地生根,理解心智化理論所需的養分才慢慢充分起來。隨後林俐伶精神分析師回國,有幸請她擔任審閱,在反覆的討論中,才能慢慢把握到當代精神分析的韻味。
心智化理論雖然簡潔有力,但最重要的核心精神,是反覆地提醒大眾──人的心智能力並非天生,而是在具有支持性的環境底下,伴隨著成長一點一滴累積而成。這本書的翻譯,就像是心智化理論一樣,是個「理解」的過程,而這都必須感謝松德院區、臺灣精神分析學會,以及各個精神分析界的先進。最後也必須感謝心靈工坊能在繁體中文市場相當艱辛的狀況下,仍願意出版這麼厚重的專業書籍,協助完成這當代精神分析巡禮的最後一步。
精神分析的對話空間
心智化理論有個很重要的定位,那就是重新開創精神分析與其他學派的對話空間。當代是各種取向百家爭鳴的年代,許多理論慢慢邁向合作與整合,但這必然是把雙面刃,理論若過於簡化會失去原本堅持的靈魂;若過於複雜又會感覺拒人於千里之外。心智化理論就是一套很好的標竿,能清楚介紹當代精神分析的範疇與臨床實務的樣貌,又不失精神分析堅持的複雜性與藝術性。
也許精神分析總給人些許冰冷的印象,但其累積的人文知識也是其他領域望其項背的。然而若要能對話,就必須找出各種學派對於人類心智理解的「最大公約數」──人類到底是如何「理解心智」,並用此作為溝通平台。在國外,心智化的理論也應用在各種臨床現場,包含親職教育、學校輔導、行為矯治、家族伴侶治療、團體治療、兒青或早期介入方案,使精神分析不再只是診療室內的經驗,而可以對各種困難的實務現場做出貢獻、對話,期許以本書做為開端。
無論治療學派為何,精神分析對於心理治療的經驗捕捉都有非常大的貢獻,尤其是對於人類「主觀經驗」的描繪。心智化提供一套較完整的理論,來補充「個人內在心智世界」的發展,這對於國內心理治療的質與量會是很大的幫助。此外,在臨床上,心智化理論也能提供一組心理病理發展模型,讓第一線人員心中能有個穩固的框架來理解遇到的困難。
也盼望讀者們在閱讀此書時可以在當中尋找到自己熟悉的蛛絲馬跡,或是能藉由精彩的臨床理論理解到自身的理論究竟從何而來,抑或是從書中得到新的理解與知識,這也是翻譯此書時我們最大的動力之一。
重新理解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的概念漸漸被國人接受,各個學派百家爭鳴,但療效的共通因子卻眾說紛紜或僅能抽象描述。國內對當代精神分析的論述也陷入相同的困境,雖然有大量關於古典精神分析、英國客體關係、自體心理學等的專業書籍翻譯,也有不少整理各家理論的書籍,卻鮮少有理論,能對各學派的重要概念做出平行的比較,並統整為一套完整的論述。
「心智化」這個詞彙相當直觀的闡明了人的心靈成長過程,也切題的點出了心理治療的目地就是「拓展心智空間」,跟隨著發展心理學的知識,建構出了一套心理治療的工作藍圖。心理治療有如細膩的手作工藝,心智化的指引並非是告訴我們答案,而是在幫助我們拿捏分寸、知所進退。如何在幽微處做出評估?何時需要修正技巧?困難的臨床實務現場不再是主觀的論斷,而有個相對客觀的參考標準,也是對任何實務工作者的莫大幫助。
知易行難,心智化除了闡明心理治療的知識外,也提醒我們最重要的是心智與心智間極為複雜的互動,治療師自身的反思能力、對於他人心智的好奇心、持續與未知奮鬥卻不妄下論斷,才是有所修為之處,也是心理治療或精神分析無可取代的地方,同時也是對助人工作者最大的提醒。
詞彙翻譯的一些提醒
本書除了推廣給專業人員外,也希望能夠作為一本科普叢書,給研究者或是對親職教養、心智發展、人格病理有興趣的大眾做為參考,為了讓一般讀者易於理解本書的專業內容,在翻譯上盡量以淺顯易懂為最高原則。
由於本書中多次提及「Self」的概念,在此必須額外說明。由於在國內翻譯中,Ego已被翻譯為自我,所以Self這個詞彙通常被譯為「自體」以做區分。但在考量閱讀的方便性與理解度之下,在本書中Self會依脈絡而有不同的翻譯:在一般的脈絡下,Self會翻為「自我」,指涉較為全面、具有主體性的狀態(如自我發展);當指涉自體心理學的概念時,會翻成「自體」(如自體客體[self-object]);而Ego一律譯為「自我」,並保留原文做為區分。
2021年春,於臺北
文:魏與晟、楊舒涵(本書譯者)


《心智化:依附關係.情感調節.自我發展》
Affect Regulation, Ment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lf
作者 ◎ 彼得.馮納吉、喬治.葛瑞蓋、艾略特.朱里斯特、瑪莉.漢普沃斯
譯者 ◎ 魏與晟、楊舒涵
審閱 ◎ 林俐伶
#探問人如何發現自己的千古習題
#跨學科重新理解心理治療
★榮獲2003年格拉迪瓦書籍獎★
心智化理論從本世紀初起即已成為顯學
但台灣目前仍未有該領域重要著作出版品
本書是該領域第一本引介入台的重要著作
【延伸推薦】
《寶寶正在跟你說話:新手父母必備的嬰兒表情圖鑑》
Your Baby Is Speaking to You: a visual guide to the amazing behaviors of your newborn and growing baby
凱文•努金特博士(Dr. Kevin Nugent)/著、阿貝拉多•莫瑞爾(Abelardo Morell)/攝影、廖婉如/譯、李放晴/本書亞洲寶寶照片攝影
推薦理由:本書圖文並茂,解碼寶寶在生命最初期拋出的「加密訊息」,幫助親子間建立順暢無礙的溝通,也會幫助父母在照顧時,提升嬰兒的心智化能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全書,無論是從看待幼兒或是治療患者的經驗,作者群們對於心智主體的建構歷程娓娓道來,他們明言心智化包含『自我反思』與『人際知覺』兩種要素,而這兩大要素要變成成熟的心智能力是需要過程的,讀者會看到作者們認為幼兒的心智世界與成人很不一樣,需要被有心智能力的照顧者充分的回應與對待,才能夠健康的發展。
雖然他扮演過各種傻子,但是故事情節大致上是一樣的。戲一開始時,舞台上的所有人都在嘲弄他演的傻子,即使如此,傻子仍然盡心侍奉君主、真誠對待朋友與愛人。於是突然間,觀眾會發現過去曾經愚弄過他的人其實才是笨蛋,而只有他是真心待人的人。
從禪宗公案或傳奇故事中通常只看到悟的那一剎那,而看不到在所謂開悟之前,或開悟之後的種種過程,因此給人一種修真捷徑的印象。也許這就是禪宗不立文字的用意:文字描述不了開悟,也難以傳達禪修的種種過程,反而容易被簡化或扭曲,造成誤解。
在箭術中,事實上在所有屬於日本及遠東國家的藝術中,最顯著的一個特徵是,那些藝術並不具有實用或純粹欣賞娛樂的目的,而是用來鍛鍊心智;誠然,使心智能接觸到最終極的真實。因此,射箭不僅是為了要射中目標;劍手揮舞長劍不僅是要打倒對手;舞者跳舞不僅是要表現身體的某種韻律。心智首先必須熟悉無念。
當代世界遭遇的災難就是意識心智完全從無意識根源中分裂時所導致的。為我們的祖先帶來滋養的無意識互動形式,像是夢境、靈境、儀式及宗教經驗等,我們幾乎全都失去了,被現代心智中的原始或是迷信等概念所打發掉。
莫瑞.史丹(Murray Stein)這位當代的榮格分析大師,曾經有過各種多采多姿的經歷,甚至現在還相當活躍;然而,他大概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他會成為青少年流行文化裡所好奇的人物。對於有興趣閱讀男性心理、自我成長或榮格心理學這一類書籍,而現在正在閱讀本文的讀者而言,「防彈少年團」(BTS)這個當今南
全書,無論是從看待幼兒或是治療患者的經驗,作者群們對於心智主體的建構歷程娓娓道來,他們明言心智化包含『自我反思』與『人際知覺』兩種要素,而這兩大要素要變成成熟的心智能力是需要過程的,讀者會看到作者們認為幼兒的心智世界與成人很不一樣,需要被有心智能力的照顧者充分的回應與對待,才能夠健康的發展。
雖然他扮演過各種傻子,但是故事情節大致上是一樣的。戲一開始時,舞台上的所有人都在嘲弄他演的傻子,即使如此,傻子仍然盡心侍奉君主、真誠對待朋友與愛人。於是突然間,觀眾會發現過去曾經愚弄過他的人其實才是笨蛋,而只有他是真心待人的人。
從禪宗公案或傳奇故事中通常只看到悟的那一剎那,而看不到在所謂開悟之前,或開悟之後的種種過程,因此給人一種修真捷徑的印象。也許這就是禪宗不立文字的用意:文字描述不了開悟,也難以傳達禪修的種種過程,反而容易被簡化或扭曲,造成誤解。
在箭術中,事實上在所有屬於日本及遠東國家的藝術中,最顯著的一個特徵是,那些藝術並不具有實用或純粹欣賞娛樂的目的,而是用來鍛鍊心智;誠然,使心智能接觸到最終極的真實。因此,射箭不僅是為了要射中目標;劍手揮舞長劍不僅是要打倒對手;舞者跳舞不僅是要表現身體的某種韻律。心智首先必須熟悉無念。
當代世界遭遇的災難就是意識心智完全從無意識根源中分裂時所導致的。為我們的祖先帶來滋養的無意識互動形式,像是夢境、靈境、儀式及宗教經驗等,我們幾乎全都失去了,被現代心智中的原始或是迷信等概念所打發掉。
莫瑞.史丹(Murray Stein)這位當代的榮格分析大師,曾經有過各種多采多姿的經歷,甚至現在還相當活躍;然而,他大概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他會成為青少年流行文化裡所好奇的人物。對於有興趣閱讀男性心理、自我成長或榮格心理學這一類書籍,而現在正在閱讀本文的讀者而言,「防彈少年團」(BTS)這個當今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心智代表的不只是思想,還包括情緒。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透過學習哲學諮商,作者開始了一段整合自我的旅程。學習過程讓作者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潛意識,並學會平衡發展理性、情感及靈性,越發有能力陪伴他人。整篇文章探討了與自己對話的重要性,並提到互為主體原則在哲學諮商中的意義。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我們的心靈在經歷收回投射中,潛意識和意識的位置漸漸分層出來,此刻,我們的Self已經“看見”了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層次—皆為人類意識進化所需而設計的機制,都能夠被彰顯出來,即便這兩者從眼前看來是如此的矛盾相衝、無法被放置在同一個時空裡,然而,就因為如此,人類的物質與神性、內在與外在、意識與潛意識才能有各
Thumbnail
心理學概述,什麼是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活動和行為的學科,它涉及到我們思考、感受、行為的種種。透過心理學的研究,我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人類內心世界的運作,探索思想和情感的本質,並試圖解釋人類行為的原因和影響。 心理學的起源與發展 心理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學和醫學的發展。古希臘哲學
Thumbnail
P;121 ●與有機體自身合而為一   以上的材料是沿著一條主題線而逐次呈現的。那條主題線就是:心理治療(至少以案主為中心的治療法是如此)乃是使人成為有機體自身的一種過程—這個過程使人放棄自我欺騙,也避免扭曲。我這樣說,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我想,我們在此所談的,乃是立基於「體驗」的層次
Thumbnail
人類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純粹的自在的黑暗中點亮一盞燈!~榮格 我們不能決定時代要不要善待我們;我們只能決定要不要善待這個時代及彼此。 讓善待自己和彼此的文字陪伴你,以文字養心 點亮內心那盞溫暖的燈,方格子《蘇絢慧的療癒時光沙龍》的心理深度書寫,成為你心靈安穩的最療癒時光。
Thumbnail
淺意識是由心理學家所提出的一個概念,是指位於我們意識之下、較難察覺的心靈層面。這一概念的形成歷程涉及多個心理學派的研究和理論,以下是一些對淺意識產生的主要影響: 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 許多對淺意識的研究起源於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他認為,人的心靈活動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意識、前意識和潛
Thumbnail
p.77 ▓主觀的圖像˙˙˙˙˙ 講到這裡,我所說的都是以客觀的角度陳述諮商興心理治療的過程。我強調的是我們所獲得的知識,而且也設法將各個條件彙集為一,寫成了一個初步的、嘗試性的方程式。現在,我要用換用內在體驗的角度來重新理解上述的方程式。在不忽略事實知識的情況下,我試試看能否將此方程式在治療者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心智代表的不只是思想,還包括情緒。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透過學習哲學諮商,作者開始了一段整合自我的旅程。學習過程讓作者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潛意識,並學會平衡發展理性、情感及靈性,越發有能力陪伴他人。整篇文章探討了與自己對話的重要性,並提到互為主體原則在哲學諮商中的意義。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我們的心靈在經歷收回投射中,潛意識和意識的位置漸漸分層出來,此刻,我們的Self已經“看見”了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層次—皆為人類意識進化所需而設計的機制,都能夠被彰顯出來,即便這兩者從眼前看來是如此的矛盾相衝、無法被放置在同一個時空裡,然而,就因為如此,人類的物質與神性、內在與外在、意識與潛意識才能有各
Thumbnail
心理學概述,什麼是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活動和行為的學科,它涉及到我們思考、感受、行為的種種。透過心理學的研究,我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人類內心世界的運作,探索思想和情感的本質,並試圖解釋人類行為的原因和影響。 心理學的起源與發展 心理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學和醫學的發展。古希臘哲學
Thumbnail
P;121 ●與有機體自身合而為一   以上的材料是沿著一條主題線而逐次呈現的。那條主題線就是:心理治療(至少以案主為中心的治療法是如此)乃是使人成為有機體自身的一種過程—這個過程使人放棄自我欺騙,也避免扭曲。我這樣說,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我想,我們在此所談的,乃是立基於「體驗」的層次
Thumbnail
人類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純粹的自在的黑暗中點亮一盞燈!~榮格 我們不能決定時代要不要善待我們;我們只能決定要不要善待這個時代及彼此。 讓善待自己和彼此的文字陪伴你,以文字養心 點亮內心那盞溫暖的燈,方格子《蘇絢慧的療癒時光沙龍》的心理深度書寫,成為你心靈安穩的最療癒時光。
Thumbnail
淺意識是由心理學家所提出的一個概念,是指位於我們意識之下、較難察覺的心靈層面。這一概念的形成歷程涉及多個心理學派的研究和理論,以下是一些對淺意識產生的主要影響: 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 許多對淺意識的研究起源於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他認為,人的心靈活動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意識、前意識和潛
Thumbnail
p.77 ▓主觀的圖像˙˙˙˙˙ 講到這裡,我所說的都是以客觀的角度陳述諮商興心理治療的過程。我強調的是我們所獲得的知識,而且也設法將各個條件彙集為一,寫成了一個初步的、嘗試性的方程式。現在,我要用換用內在體驗的角度來重新理解上述的方程式。在不忽略事實知識的情況下,我試試看能否將此方程式在治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