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001】頂尖高手如何持續精進,又能保持輕鬆?我從《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體會到的三件事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前一陣子流行過一段話。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就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
我完全同意。看來這輩子是沒機會贏過那些既優秀、又努力的人了,所幸的是:這樣的人其實沒有你想像的多。
只要我們努力,還是可能贏過不努力的人,關鍵就在於用對方法,讓我們的努力產生複利效應,而這本書中告訴了我們這些方法。
首先我必須說,這是一本很好啃食的書,淺顯易懂、沒有太多複雜的理論,看完後我還以為書名是《一流的人如何保持輕鬆》呢!
作者還很佛心,擔心你看完了還抓不注重點,在最後的結語部分對全書做了歸納整理。即使你沒時間看完整本書,一樣可以從這裡獲得不少可貴的建議,但我仍然建議你可以好好細讀此書,找到屬於你自己的體會。
而我,在闔上這本書後,整理出了以下三個體會。

除了天賦本能,你唯一的限制來自於你自己

你看待事情的方式,會從根本改變身體對它的反應。
在《心態致勝》中提到,人在面對競爭、失敗、挫折時,思維方式會分成兩種:固定型與成長型。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能力是無法改變的,自己可以一路贏到現在,已經是在人生的高峰。
「輸了怎麼辦?不做沒把握的事……」
「反正努力也贏不過厲害的人,那又何必努力?」
這些都是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的一種,固定型思維的人想贏過別人,但又認為現狀無法改變,為了維護自尊,便會採取這些看似合理、實則導致自己成長停滯的行為。
而具備成長型思維的人,則是認為自己還會不斷學習與成長,現在還不是最好的時刻。將壓力視為挑戰,把眼下無法克服的阻礙當作成長的契機,相信總有一天有能力解決而持續成長。
杜維克(《心態致勝》的作者)的研究也證明了,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對我們的表現有著深遠的影響。只要培養成長型心態與思維,相信肯努力就會帶來技能,就更可能接觸幫助成長的良性壓力。
那麼,頂尖優秀的人是如何看待壓力的呢?
他們是以「挑戰反應」來面對壓力,所以壓力帶給他們的不是干擾、焦慮或痛苦,而是幫他們把增強的生理刺激轉化為表現時的爆發力;從所謂的「受脅心態」(緊張焦慮)轉變為「良機心態」(躍躍欲試,準備就緒)。

優秀的人與你我的差別,在於懂得有效管理「過勞倦怠」感

過勞倦怠,常常出現在竭盡所能發揮自我的人身上。比起優秀的人,我們需要花費更大的心力去完成同樣一件任務,也因此更容易產生過勞倦怠感,進而影響我們的表現與持續性。
可是,優秀的人同樣會產生過勞倦怠感,只不過他們更懂得如何有效管理,這也是為何頂尖的人可以保持巔峰表現,又能展現一派輕鬆的關鍵。
關於過勞倦怠感的解決方案,包括以下幾種。

(一) 休個長假讓自己徹底休息

這樣做很多時候都很有效,但不見得人人都有這種選擇。

(二) 在壓力和休息之間輪流切換

績效高手知道自己能承受的壓力是有限度的,並且會認真看待那個極限。他們通常是以 50~90 分鐘的密集工作為一個單位,兩次密集工作之間會穿插短暫的 7~20 分鐘休息。這樣在壓力與休息之間輪流切換,可以讓人維持巔峰表現所需要的體力、心力和熱情
持續精進與成長的關鍵,就在於找出自己的壓力臨界點,我們的目標就是逼近臨界點,然後在那之前安排短暫的休息,讓自己更加耐壓。但要注意,有時不小心逼得太緊超出了臨界點,就會開始感到筋疲力竭。

(三) 透過回饋與分享

行為科學提供了一種管理倦怠的替代方法,當你感到過勞倦怠時,不需要抽離當前的工作,只是需要換另一種方式更貼近工作。
亞當.格蘭特(《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一書作者)將這種方法稱之為「回饋有好報(give back to get back)」,也就是找機會回饋你投身的領域,比如說當教練、指導後進,或是在社群平台上分享一些誠摯的建議。
回饋的焦點在於幫助他人,進而啟動大腦的獎勵和愉悅中心,這不僅可以讓你感覺良好,也可以幫你把正向情緒與初衷重新連結起來。回饋往往帶來新的活力和動力,從而消除過勞倦怠的感覺。
而這麼做唯一的標準是,所回饋的東西與從事的領域必須密切相關,而且付出是不期待任何回報的

(四) 找到超脫自我的使命感

當我們感到恐懼或難以招架的情況下,我們的大腦(中樞系統、自我)會自動保護我們避免失敗,關閉身體的反應,叫我們轉往別的方向,即使失敗不會造成身體受傷,我們也不喜歡情感受傷,不想陷入尷尬,所以它會指引我們轉向安全的路徑。
然而,當我們超脫「自我」,把自我最小化時,就能克服那些阻礙我們創造突破的恐懼、焦慮、生理保護機制。於是,全新的可能性就出現了。
找到超脫自我的使命感,可以減少過勞倦怠感,甚至可以幫我們堅持有挑戰的健康行為,比如節食或戒菸。
書中也釐清了關於「使命」的一些誤解:
  1. 使命,無關乎宗教或精神信仰,也不是一種神祕的力量,而是以理性反省為基礎規劃出來的,可以是單一或多項的。
  2. 沒有人會阻止你抱持「自我中心」的使命,這不是壞事,但若能設法運用小我、貢獻大我,往往可以突破極限,也能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3. 你的使命可能會隨著時間改變,也應當如此。
我們都可以透過規劃使命、善用使命的力量,不只可以消除過勞倦怠感,更能突破自我極限。
使命感也可以說是恆毅力背後的力量。
賓州大學心理學家安琪拉.達克沃斯博士(《恆毅力》一書作者)也指出,恆毅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長時間培養出來的,而且這個特質往往伴隨著強烈使命感而來。

持續精進、突破極限的關鍵:在心流區內刻意練習

心理學家奇克森米海提出了「心流模型」說明了頂尖高手是如何進入「忘我的化境」,也解釋了如何讓自己承受適度壓力來促進成長。
心流的產生與一件事情的挑戰度,以及我們對應這件事的技能度有關。如果挑戰度偏高,技能度不足,我們會感到擔憂(worry)或焦慮(anxiety),技能度適中,我們則會感到亢奮(arousal)而不會覺得無聊(boredom)。相反地,如果挑戰度與技能度都偏高,我們就容易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進入心流。
找出「甜蜜點」與「超出一點點」的最適壓力區。承受適度壓力是促進成長的好方法,這樣的適度壓力稱之為「勉強可完成的挑戰」,它就位於右上角的「心流」區。
要能「熟能生巧」光靠練習不夠,必須巧妙地下功夫。
專業與否,跟你投入多少小時做那件事無關,而是看你在投入時間內下了什麼功夫,把「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投入在這個「恰到好處的壓力點」區域,如果覺得做起來游刃有餘,下次就挑選難一點的挑戰;反之,如果覺得做起來很焦慮或急躁不安,下次就稍微調降難度。
總之,持續在心流區中刻意練習,將「恰到好處的壓力點」區域不斷向右上方推移,就是頂尖高手持續精進、突破極限的訣竅。

後記:人人都想當勝利組,更大、更快、更強,你需要更好的方法

我們面對的壓力與日俱增,與職場工作者的競爭、與機器的競爭、竭盡所能找尋優勢的隱憂,無不使我們感到過勞倦怠、卻又不敢鬆懈;成效不彰、又影響了生理與心理的健康。
壓力可以是正面的,促使身體出現良性適應;壓力也可以是負面的,導致身體嚴重受傷。壓力剛剛好時,不僅能刺激生理適應,也能刺激心理反應。想要登峰造極,其實你可以有更好的方法;即使做為普通人,書中提到的方法也可以有效管理過勞倦怠感,別讓自己陷入無能為力。
我們都希望有巔峰表現,但健康持久的巔峰表現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
(本文原發布於Medium

劉奕酉|知識型自雇者、暢銷書作者、企業培訓顧問
擅長邏輯思考、數據分析、策略規劃、資訊視覺化與商務簡報,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職場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大型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不只給你知識,更給你贏得職場賽局的本事。 分享書選閱讀、全息圖解、職人觀點與萃取技術,讓你在知識變現的時代,獲得學習成長與高效產出的養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是否覺得與人溝通是一件痛苦的事?每一次簡報都苦惱到底該說什麼?花了大把時間準備、蒐集了大量的資料,自信滿滿的上台去報告,卻總是叫好不叫座,看著台下面無表情、反應平平,只得到一句「辛苦了!」 或許你該重新思考一下你的溝通方式了。
你寫過履歷嗎?如果有人告訴你,自己寫履歷的經驗很豐富,不知道你會怎麼想? 雖然我準備履歷的經驗不多,但我做過非常多的提案、也面試過上百位的面試者,直到現在我也固定在大學內提供職涯輔導的服務;所以,我很清楚從檢視履歷的觀點,希望看到的是什麼?不想看到的又是什麼?
你是否覺得與人溝通是一件痛苦的事?每一次簡報都苦惱到底該說什麼?花了大把時間準備、蒐集了大量的資料,自信滿滿的上台去報告,卻總是叫好不叫座,看著台下面無表情、反應平平,只得到一句「辛苦了!」 或許你該重新思考一下你的溝通方式了。
你寫過履歷嗎?如果有人告訴你,自己寫履歷的經驗很豐富,不知道你會怎麼想? 雖然我準備履歷的經驗不多,但我做過非常多的提案、也面試過上百位的面試者,直到現在我也固定在大學內提供職涯輔導的服務;所以,我很清楚從檢視履歷的觀點,希望看到的是什麼?不想看到的又是什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在追求卓越表現的過程中,如何平衡訓練與休息的重要性。許多頂尖高手明白,善用壓力、採取巧妙的刻意練習策略和有效的休息方式是成功的祕訣。同時,設計合適的生活習慣以及確認內在驅力也能幫助個人達到最佳狀態。透過這些方法,無論你是專業人士或是業餘愛好者,都能提升自己的表現並長期保持最佳狀態。
Thumbnail
使用對的訓練方式是能夠持續維持巔峰、不斷創造成功。一流的人如何保持巔峰? 他們懂得如何訓練、如何休息、如何維持職業熱情。
Thumbnail
更拚命不會更成功,第一本結合最新績效科學實證,揭開讓你充分發揮實力,同時避免倦怠與過勞的秘密!
Thumbnail
從來都不認為每個人必須要去追求什麼所謂的「一流」,或是跟隨「一流人」,怎麼說都只是一種模仿,仿著仿著就會變成真的嗎?我不確定。然而,一流或一流人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呢?我覺得在未來的世界可能會越來越模糊。
Thumbnail
前言 作者在這本書中探討了一個有趣的前提:高智商並不總是等同於高成就或個人滿足感。這本書旨在幫助所謂的"聰明人"克服可能阻礙他們充分發揮潛力的心理障礙。 內容概述: 1. 自我認知: 書中強調了理解自己思維模式的重要性,包括過度分析、完美主義等傾向。 2. 情商發展: 作者論述了為何情商
Thumbnail
在職場上,能力強的人往往會遭到壓迫,而能力平平的人卻能夠取得成功。這篇文章探討了能力強的人如何避免在職場得不到善終,包括學會暫停、自信、說不、合作、授權以及經營人脈等。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來談談,讀書到底有啥屁用 Hello guys ,我是NeKo嗚喵,歡迎回來我的說書時間,嗚喵! 社會上有一條叫做食物鏈的東西,決定了我們存活的能力和生存條件,而站在食物鏈上的哪一邊又取決於掌握了多少資源而定。不一定是錢,有時候是權力、技術、美貌、名聲,甚至是強大的社會關係。像是伊莉莎白
Thumbnail
人人都想當勝利組,想在各方面都有高效表現。 本書分別提到的是成長方程式,分享長盛不衰的秘訣,以及善用壓力,及巧妙的刻意練習。也點出一個觀念:壓力+休息=成長,這是作者一直提及的觀念。也分享如何在邁向巔峰之前該做的事前準備,然後驅動使命邁向巔峰。 成長方程式:壓力+休息=成長
Thumbnail
【這本書在說什麼?】 作者兩人(布萊德.史托伯格和史蒂夫.麥格尼斯)長年深入訪問了各行各業的頂尖人才,獲取了最新的科學見解,並發現了一流人才保持顛峰的的共通點,而這些東西也是普通人可以實踐、學習的!!! 可以
Thumbnail
「不追求努力的人」為何比「努力的人」更容易得到想要的成果? 50個贏家思維陪你做對選擇,從此不再精神內耗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在追求卓越表現的過程中,如何平衡訓練與休息的重要性。許多頂尖高手明白,善用壓力、採取巧妙的刻意練習策略和有效的休息方式是成功的祕訣。同時,設計合適的生活習慣以及確認內在驅力也能幫助個人達到最佳狀態。透過這些方法,無論你是專業人士或是業餘愛好者,都能提升自己的表現並長期保持最佳狀態。
Thumbnail
使用對的訓練方式是能夠持續維持巔峰、不斷創造成功。一流的人如何保持巔峰? 他們懂得如何訓練、如何休息、如何維持職業熱情。
Thumbnail
更拚命不會更成功,第一本結合最新績效科學實證,揭開讓你充分發揮實力,同時避免倦怠與過勞的秘密!
Thumbnail
從來都不認為每個人必須要去追求什麼所謂的「一流」,或是跟隨「一流人」,怎麼說都只是一種模仿,仿著仿著就會變成真的嗎?我不確定。然而,一流或一流人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呢?我覺得在未來的世界可能會越來越模糊。
Thumbnail
前言 作者在這本書中探討了一個有趣的前提:高智商並不總是等同於高成就或個人滿足感。這本書旨在幫助所謂的"聰明人"克服可能阻礙他們充分發揮潛力的心理障礙。 內容概述: 1. 自我認知: 書中強調了理解自己思維模式的重要性,包括過度分析、完美主義等傾向。 2. 情商發展: 作者論述了為何情商
Thumbnail
在職場上,能力強的人往往會遭到壓迫,而能力平平的人卻能夠取得成功。這篇文章探討了能力強的人如何避免在職場得不到善終,包括學會暫停、自信、說不、合作、授權以及經營人脈等。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來談談,讀書到底有啥屁用 Hello guys ,我是NeKo嗚喵,歡迎回來我的說書時間,嗚喵! 社會上有一條叫做食物鏈的東西,決定了我們存活的能力和生存條件,而站在食物鏈上的哪一邊又取決於掌握了多少資源而定。不一定是錢,有時候是權力、技術、美貌、名聲,甚至是強大的社會關係。像是伊莉莎白
Thumbnail
人人都想當勝利組,想在各方面都有高效表現。 本書分別提到的是成長方程式,分享長盛不衰的秘訣,以及善用壓力,及巧妙的刻意練習。也點出一個觀念:壓力+休息=成長,這是作者一直提及的觀念。也分享如何在邁向巔峰之前該做的事前準備,然後驅動使命邁向巔峰。 成長方程式:壓力+休息=成長
Thumbnail
【這本書在說什麼?】 作者兩人(布萊德.史托伯格和史蒂夫.麥格尼斯)長年深入訪問了各行各業的頂尖人才,獲取了最新的科學見解,並發現了一流人才保持顛峰的的共通點,而這些東西也是普通人可以實踐、學習的!!! 可以
Thumbnail
「不追求努力的人」為何比「努力的人」更容易得到想要的成果? 50個贏家思維陪你做對選擇,從此不再精神內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