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一的個展發表後,以及聆聽觀者不同的觀點,使我在短短一週左右,體會到許多不曾瞭解過的事情,個展結束後,便開始我的論文架構。
雖然我已經清楚該怎麼來聚焦自己的內容,但實際上還沒有一個初步的構思,因此便詢問我的指導教授。順帶一提,可能因為我不是本校生,就是大學跟研究所的學校不是同一間。所以在選擇指導教授部分,先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去了解各個教授,再接著提出申請,差不多快過一學期了,才完成這件事情。
然而本系的主指導主要是指導術科部分,因此便推薦我去找一個可以協助學科的指導教授,也就是所謂雙指導。
我當然先從自己系上的教授找起,至少比較熟悉,但當時只有一位剛進來的純學術教授,因此沒有辦法選擇。便從學長姐詢問看看有沒有覺得適合的教授。可能自己是從外校進來的,幾乎都待在系館,因此認識很多學長姊,最後詢問到別系的教授。
當然我會希望是可以協助到我的論文,所以便先去詢問了那位教授,說明目前的情況,以及自己的主指導希望能給予協助的部分。但教授說因為彼此都不熟識,可以先研修看看課程,剛好要畢業的門檻,也是需要去修其他科系的研究生課程,因此與學長姐詢問這位教授,主要指導課程的內容是什麼之後,便去上課了。
果然,那堂課除了有修課之外,還有想要來旁聽的,不過是不允許來旁聽的,因此沒選到的只能等下次,能讓每位學生都想修算是滿厲害的。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課程或許很好過還是比較簡單,但我前面有提到,當然會希望是能夠協助到寫論文的部分,所以其實是聽到這位教授很嚴格,也很有自己獨特的講課方式,因此才來修課。
確實,可以從這堂課程中體會到教授對自我的要求很高,比較有印象的像是會說:
「如果不是有依據的話語不能隨意編寫。」
「凡是有引用的文章、引言、圖片等等,都需要有確定的原始出處。」
「如果是找不到第一手出處的就不要用。」
由這幾點來看,可以了解教授對於文史的嚴謹程度相當高。但確實如果大家都是隨意引用,便不知道是誰開始的,也就不會知道是從什麼原因產生的,或是會造成「傳言」更甚至是「謠言」的產生。
不過也有例外,如果找到的引言或是文史,是真的需要引用,但卻找了不同國家的紀載,或是連教授也不太清楚,最後可能就會「據…記載」,或是「古人說…」,但其實教授都會說不太建議使用,因為比較沒有根據。
由上述可知,在撰寫文史研究時,需要從不同國家的書籍來閱讀找資料,因此需要學習看很多外文。當然有不是英文的資料。
在當時修課,自己抽到的報告題目是要去理解並說明「前拉菲爾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怎麼來的,以及產生了哪些風格與形式,後續影響了那些團體或是誕生了那些畫派等。
這時我先在學校的圖書館中找有沒有相關的書籍,接著網路上找有沒有相關的資料或是二手書籍,還有跑遍了臺北縣市所有的圖書館,因此增加了很多借書證。像是國家圖書館如果不能借出的,就必須在當場找位置,運用短時間內找到我要的重點,並撰寫下來,但通常不會只去一次,久而久之,便每次都要先確定好所有準備後再出發。而最後需要在許多龐大的資料整理後,準備四十五分鐘以上的內容。
大家或許會想,有沒有可能資料不夠,我當時也是這麼想,但最後的資料卻是超多的,所以必須簡化到不會過度冗長,並且要有內容的狀態,還要學習如何傳達給其他人,光報告這點,自己就練習了幾十遍。
總之,經過了這次修課經驗,理解了該怎麼去撰寫自己的論文之外,也更加確定這就是我要找的教授。最後不斷地與這位教授討論後,終於答應協助,而確定了雙指導。
接下來與兩位指導老師討論後,便是要重新思考創作方向,但在這部分有打掉重練,原因是我在之前其實就已經寫好初步的大綱,不過在與新的指導教授討論後,覺得關注的內容太大,反而要再縮小。
我自己重新反思後,覺得應該先將全部的創作整理歸納出一個方向,像是哪些作品想呈現出材質的特性,哪些想傳達出議題,哪些是要挑戰材質的能力,或是哪些想要研究出材質的可能性等等,在這些反覆推敲,與自己思想打架,以及推翻以往的概念之下,好不容易完成了大綱的內容。
接著便是要去找尋跟自己創作有關的書籍資料,但其實這部分滿困難的,雖然說可以大方向搜索,像是在藝術史或是某些過去的藝術家傳記中,以及歷史文句中找到。可是要回到自身來輔佐說明,便是要尋求更多資料。
因為藝術創作是從自身經驗思考後,藉由一些媒材或媒介來表現出自己的意念,因此是滿主觀的,所以通常不太會有跟自己非常相同的概念,但反過來說,這也是為什麼藝術家通常不太會跟別人一樣。
待續…
《期許在面臨重大考驗與決策的朋友,自我檢視與探索分析後,追尋自己所要的。》
謝謝您願意給我您寶貴的時間來觀看! 如果有任何想要更加了解我的朋友,後續可能會有不同的視角,來說明不同的面貌,也都歡迎可以與我討論或分享給我您曾經也遇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