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30|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中國的「躺平運動」因何而起?努力在當代是否仍有意義?

訂閱 vocus Premium ,首月只要 1 元,即可讀遍《來去問哲學家》所有付費全文👉 點此1元暢讀
《來去問哲學家》每月回答一則讀者提問 歡迎丟問題給我 📮
在幾乎所有常見的成功判準下,貓咪都是最成功的物種。
國中或高中的時候,如果收到「財富/學歷/工作可以定義一個人嗎?」這種作文題目,第一直覺都會知道要寫「不行」。然而,出了社會我們才漸漸體會,要對這些問題說「不行」有多困難。對於財富、學歷和穩定的工作,我們追求、羨慕、嚮往,而且這些行動往往佔據了我們人生大部分的時間。
這些追求有其道理,因為社會往往允諾:只要你有才能並肯努力,就會成功。這種想法不但瀰漫在各種勵志故事裡,也是從義務教育到廣設大學的基本精神。當然,這並不是說人生必須是一場競爭,註定有贏家和輸家。而是說,社會運作總得依靠人們的付出,而獎賞付出的公平方式,就是盡量讓大家都有平等機會互相競爭。
若這想法運作得當,那追求成功,就是在追求讓自己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得到應得的獎賞和價值肯定
這聽起來又公平又勵志,不過《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的作者,政治哲學家桑德爾(Michael Sandel)有不同看法。在新作《成功的反思》裡,桑德爾提醒我們,「社會應該獎賞努力和才能,讓大家有平等機會成功」這種「才德制」(meritocracy)看似公平,實則撕裂社會,讓大家的生活過得更差:
  1. 才德制讓「贏家」驕傲自大,忽略自己的成功也來自運氣,畢竟說到底,「擁有社會需要的才能」本身也是運氣使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你好,我是朱家安,哲學雞蛋糕腦闆、沃草烙哲學主編,致力於哲學和批判思考教育,代表作為《哲學哲學雞蛋糕》和《画哲學》。「來去問哲學家」是我的互動專欄,歡迎大家點上方地球或來此對我提問→ https://bit.ly/3oI46wL。 《來去問哲學家》這專欄每個月回答一則讀者提問,歡迎丟問題給我 📮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