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一開始就停不下來。「作為人類,我們的工作就是從苦難中學習,從中成長。」(Our job as human beings is to learn from suffering and to grow from it.)話語聽起來很沈重,但受苦反而讓我們得以和更深沈的自我連結,去檢視那個「苦」和不快樂的根源究竟是什麼。電影從一位醫生Gabor Mate的視角出發,他本身是二次世界大戰的受害猶太人,家人死於集中營,才一歲半就必須和父母分開。提到「創傷」二字,我們總感覺必須要有很戲劇化的重大傷害,但Gabor說:「要讓創傷發生,你不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戰,你不需要種族主義,你也不需要種族滅絕,你不需要戰爭的貧困,你只要有那些疏遠於內心感受的父母,他們放任自己的孩子哭卻不把他們抱起來,而那個孩子渴望那樣的情感連結,僅此而已就會有創傷的發生。」
於是他以此為起點,帶領觀眾去探討所有痛苦、精神疾病、身體疾病、上癮症頭的根源,其實都跟創傷有關,其實都是基於一種對於「人與人的連結」的渴望:「孩子們不是因為受傷而受到創傷,孩子們因為孤獨的傷痛而受到創傷。(So children don’t get traumatized because they get hurt. Children get traumatized because they’re alone with the hurt.)」透過一位位街友、獄友、病友的故事揭露,Gabor讓我們看到,每個人的本質並無不同,創傷加害者也是複製了他們所學習到、所熟悉的模式,如果把視角拉高,這都不僅是單一個人的責任。可是我們要怎麼去創造一個更具有同理心的社會,去破除這個創傷惡循環,幫助他們重新和自我連結,而不是去懲罰他們因為想逃避活著的痛苦,而導致的上癮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