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當乖乖牌!擺脫家人的情緒勒索,活得更快樂,你只需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Photo by Kat J on Unsplash

「你愛媽媽嗎?你愛不愛媽媽?」

7 歲那年,我每天都會從媽媽口中聽到這句沒來由的問題。可怕的是,如果我不應聲就會招來兩記重到足以暫時耳鳴的耳光,那我說我愛呢?肯定是為了求饒,避免皮肉痛。
不用特別詢問,就能從日常閒聊中得知身邊大部分朋友的媽媽,都有一個很可怕的能力:她們都是心裡操縱大師,而她們一貫的手法是通常是先摧毀我們既有的認知,再加以重塑。每當我們做了什麼事、說了什麼話,一旦跨越了媽媽內心裡的那道紅線,各種使我們感到罪惡、焦慮、害怕的話語就會排山倒海而來。
「我是為你好!」;
「我是因為愛你才這樣做、這樣說」
當我理解我總是因為她的情緒勒索而屈服;
當我意識我總是身處在「害怕」的情緒裡;
我很難在這段母子關係中,感受到「愛」
所以我選擇離開這段關係,再也不主動聯繫。

大多數的母親都會有情緒勒索的狀況,以安撫他們感覺自己長期被虧待、被忽略的不安、焦慮。這也正好是我們絕大多數人需要正視的人生課題:
當人只過度關注自己的需要,期望透過他人來滿足自己缺乏的東西,會變成什麼樣子?
事實證明,只會越來越疏遠而已。
這並不完全是媽媽的錯。人都會有缺陷,更何況我們的父母親。在愛裡,我們更不需要追究誰對誰錯,只需要做出選擇。
當你因為某種適合自己、想要追求的選擇而被貼上「不孝」的標籤而有所遲疑,那你肯定是個非常孝順的子女,因為你還在為他們著想。
要問的不是:我如果做出某種選擇,會讓人不滿意要怎麼辦?
要問的是:如果我不這麼做,會怎麼樣?
只是大多數人的選擇是「不做選擇」,而這其實也是一種選擇。
你還有自己的人生,而我們始終都有做選擇的機會。
我們都不需要為自己與他人的想法有所不同而感到抱歉。

人生選擇題,從來不只是在兩者之間擇一而已


家人 vs. 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買車 vs. 買房?

大公司 vs 小公司?

可以是

選擇過自己想要的人生,但也嘗試不斷的與家人溝通;

選擇晚點買車,晚點買房,因為現在更重要的是釐清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是什麼;

選擇可以發揮自身價值或是能夠協助自己實現理想職涯發展的那條路。

又或者,你不只能在保持距離或是離開兩者擇其一,你可以繼續忍耐下去,也可以保持距離然後離開。
而這些童年遭遇經歷,讓我更加確定,離開這段關係會是最棒的選擇。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4會員
76內容數
給你的文案粗點力,不漏氣,揍爛各種平淡無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粗臂賽門 的其他內容
2014 年,那時我只要用電腦,不管是在校園、課後,幾乎只做一件事:瘋狂讀國外創業家在網路上寫的部落格。 很奇怪吧?但我就是停不下來。
哈囉!我是Frances,目前擔任大直穆樂牙醫診所的創辦人與 CEO,在此之前曾創立女性經期紀錄 App — 小暖健康。 小時候讀音樂班,大學時主修醫管系,在這樣的學習環境與背景之下,對於藝術、美感、精緻醫療的課題特別
你努力爭取更好的機會,你努力在每個工作、每個機會,全心全意地投入。 問題是:自己的付出總是沒有被看見;到了某個階段,開始迷惑: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原來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寧願用忙碌的工作「充實」自己,對這個問題逃的越遠越好。
成功,不只建立在你有多麼勤奮努力,更多的是你如何與害怕、恐懼的情緒共處。 這其實是個可以刻意練習、培養的技能,而不只是人格特質。沒人教你該如何學習消化它,學校教授也只告訴你,你還不夠努力、你還不夠用功,再努力一點、再用功一些。
「我一定要成功」; 「我一定要賺大錢」; 「我想要自由的生活,不被老闆控制」 什麼是成功?賺到什麼程度才叫賺大錢?什麼是自由?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義,如果你從來沒進一步問自己這些問題,或許你大半時間都處在不必要的焦慮中掙扎著。
我有兩個爸爸,我卻大半過著沒有他們陪伴的童年。 爸,我從來沒有見過你,聽說你已經走了。 爸,因為你的事業,我們常常無法見面,但因爲你犯的錯誤,反而讓我們共同經歷了許多苦難。
2014 年,那時我只要用電腦,不管是在校園、課後,幾乎只做一件事:瘋狂讀國外創業家在網路上寫的部落格。 很奇怪吧?但我就是停不下來。
哈囉!我是Frances,目前擔任大直穆樂牙醫診所的創辦人與 CEO,在此之前曾創立女性經期紀錄 App — 小暖健康。 小時候讀音樂班,大學時主修醫管系,在這樣的學習環境與背景之下,對於藝術、美感、精緻醫療的課題特別
你努力爭取更好的機會,你努力在每個工作、每個機會,全心全意地投入。 問題是:自己的付出總是沒有被看見;到了某個階段,開始迷惑: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原來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寧願用忙碌的工作「充實」自己,對這個問題逃的越遠越好。
成功,不只建立在你有多麼勤奮努力,更多的是你如何與害怕、恐懼的情緒共處。 這其實是個可以刻意練習、培養的技能,而不只是人格特質。沒人教你該如何學習消化它,學校教授也只告訴你,你還不夠努力、你還不夠用功,再努力一點、再用功一些。
「我一定要成功」; 「我一定要賺大錢」; 「我想要自由的生活,不被老闆控制」 什麼是成功?賺到什麼程度才叫賺大錢?什麼是自由?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義,如果你從來沒進一步問自己這些問題,或許你大半時間都處在不必要的焦慮中掙扎著。
我有兩個爸爸,我卻大半過著沒有他們陪伴的童年。 爸,我從來沒有見過你,聽說你已經走了。 爸,因為你的事業,我們常常無法見面,但因爲你犯的錯誤,反而讓我們共同經歷了許多苦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學習身心靈的過程中,逐漸明白了拒絕的重要性,以及對自己的價值。從與母親的關係中,體會到其實自己有權利做出選擇,並學會如何看見真正想要的事情。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曾幾何時,我只要聽到母親的聲音,看到母親的訊息,我就煩躁起來。由內而外,從頭到腳的厭煩。 她依然是世界上最棒的母親,可是我就是煩躁,忍不住想甩開。 我討厭她打來的電話沒有重點,漫無邊際地把整個故事講完,但我的耐性就像壽命將盡的電池,疾速減少。 我只想知道重點。 我討厭她分享的訊息缺乏
Thumbnail
看完這篇,或是正在看的時候,我的感覺是,母愛是很可怕的,無處不滲透,上天下地,天羅地網,每個細縫都逃不掉,填滿了所謂的母愛,雖然不至於窒息而死,也是讓人喘不過來。到現在都還活得「好好」的人,是自己掙脫出來的,還是母親張開雙手,開了一條縫,讓孩子的自我得以喘一口氣,長大一點呢?   當孩子的生活技
Thumbnail
身為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但有時候我們的愛會變成育兒誘惑,硬拗孩子聽從我們的意見。然而,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做決定,是更健康成長的方式。父母不必總是要求自己是對的,而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面對未知的挑戰。
Thumbnail
我也才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在評論一件事情是沒有惡意的,可能只是直覺的表達喜不喜歡,並不是帶著要毀滅或傷害這個人的心,就像小時候遇到的那些人,可能都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每個人不同的經歷,可能導致聽到那句話的感受都有很大的不同。 當我這麼想以後,似乎可以放下過去那些人的無心之過,也可以接受其他人⋯⋯
Thumbnail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表達關懷,實則會傷人,最常出現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若時常在叮嚀孩子或給孩子建議後,加上一句:「我是為你好」時,往往令孩子感到窒息。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背後傳遞的訊息常是:「你不懂, 我比你懂有經驗,你要聽我的」,這會讓一個準備獨立的孩子,感覺到被否定。然而,這句話背後,常
Thumbnail
我與母親的關係很親密,有一陣子,當我在說些事情的時候,媽媽直接說「你還不夠臣服」,我聽到是很不爽的,所以用情緒回應,接著媽媽又說「你聽我講完、你在說沒有的時候就是不臣服」.......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學習身心靈的過程中,逐漸明白了拒絕的重要性,以及對自己的價值。從與母親的關係中,體會到其實自己有權利做出選擇,並學會如何看見真正想要的事情。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曾幾何時,我只要聽到母親的聲音,看到母親的訊息,我就煩躁起來。由內而外,從頭到腳的厭煩。 她依然是世界上最棒的母親,可是我就是煩躁,忍不住想甩開。 我討厭她打來的電話沒有重點,漫無邊際地把整個故事講完,但我的耐性就像壽命將盡的電池,疾速減少。 我只想知道重點。 我討厭她分享的訊息缺乏
Thumbnail
看完這篇,或是正在看的時候,我的感覺是,母愛是很可怕的,無處不滲透,上天下地,天羅地網,每個細縫都逃不掉,填滿了所謂的母愛,雖然不至於窒息而死,也是讓人喘不過來。到現在都還活得「好好」的人,是自己掙脫出來的,還是母親張開雙手,開了一條縫,讓孩子的自我得以喘一口氣,長大一點呢?   當孩子的生活技
Thumbnail
身為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但有時候我們的愛會變成育兒誘惑,硬拗孩子聽從我們的意見。然而,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做決定,是更健康成長的方式。父母不必總是要求自己是對的,而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面對未知的挑戰。
Thumbnail
我也才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在評論一件事情是沒有惡意的,可能只是直覺的表達喜不喜歡,並不是帶著要毀滅或傷害這個人的心,就像小時候遇到的那些人,可能都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每個人不同的經歷,可能導致聽到那句話的感受都有很大的不同。 當我這麼想以後,似乎可以放下過去那些人的無心之過,也可以接受其他人⋯⋯
Thumbnail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表達關懷,實則會傷人,最常出現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若時常在叮嚀孩子或給孩子建議後,加上一句:「我是為你好」時,往往令孩子感到窒息。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背後傳遞的訊息常是:「你不懂, 我比你懂有經驗,你要聽我的」,這會讓一個準備獨立的孩子,感覺到被否定。然而,這句話背後,常
Thumbnail
我與母親的關係很親密,有一陣子,當我在說些事情的時候,媽媽直接說「你還不夠臣服」,我聽到是很不爽的,所以用情緒回應,接著媽媽又說「你聽我講完、你在說沒有的時候就是不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