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3|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當「不傾聽≠遺棄」,那我們就對彼此的愛有更多信任

「我沒有聽,不代表我遺棄了她;而大女兒現在也需要練習『透過和自己對話,成為理解自己的人』啊!」我因為找到完美整合「感受和行動」的詮釋而感到安在。
當「不傾聽≠遺棄」,那我們就對彼此的愛有更多信任
當「不傾聽≠遺棄」,那我們就對彼此的愛有更多信任
上週五晚上,我們一家四口一如往常地在準備直播。
當天節目是【#療癒師的癒夫術】,所以畫面裡會是太座和我,而大女兒因為負責收音和攝影的工作,正在架設手機、調整角度。
「妳覺得這樣會不會比較好看?」我拿了兩年前的直播畫面給負責畫面的大女兒看。
「這是高角度的耶⋯⋯」大女兒看了一眼後,用非語言訊息表達了她對「這種角度」沒有很喜歡的偏好。
「但我覺得現在的角度太平了⋯⋯有的時候,甚至有點像是由下往上拍。」我稍微多說一點自己的觀感,也期待大女兒能在約略瞭解後,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並且和我討論「視角」。
「我就是覺得那樣不好看,所以現在才會都是用這樣的角度啊⋯⋯」大女兒明快地否決了我的提議,只是語氣裡有著高濃度的不開心。
「⋯⋯ ⋯⋯」我因為大女兒突如其來的情緒而不知該說什麼。
「⋯⋯ ⋯⋯」大女兒也跟著不說話。
在短暫的沈默後,太座試著居中協調。
「琦琦沒有一定要用哪一種角度的意思,妳也可以說妳想要用這種角度的原因啊⋯⋯就只是討論嘛!對吧?」太座先是向大女兒說,然後再邀請我進入對話。
「一直都是討論啊!」我覆議。
「我覺得『由上往下』的角度,很像自拍,那會把頭皮切掉,或是頭會頂在畫面的上緣,而且人的臉和身體的比例會跑掉⋯⋯所以,我後來都是用這種『平視』的角度。」大女兒給出更詳細的解釋,但還是有濃濃的不悅。
「⋯⋯ ⋯⋯」當討論浸泡在高濃度的情緒之中時,我覺得很難歸結出一個大家都接受的共識。
然後,又是一陣沈默,而時鐘無情地大步邁向直播開始的時間
「寶貝,妳現在有什麼感覺?」太座再次溫柔地開口問大女兒。
「我現在有一種『你們根本不需要我』的感覺。」大女兒眼睛死死地瞪著電腦,而嘴裡冒出來的話,卻像是一個緊握許久的拳頭。
「那還是妳要進房間?今天,我和媽媽自己直播就好?」我努力壓住逐漸升起的不耐,提議。
「⋯⋯ ⋯⋯」大女兒沒有起身。
「妳帶著『我們根本不需要妳』的想法坐在這裡,我要怎麼直播?東西收一收,我們自己直播就好⋯⋯」直播的時間已經超過許久,而現況似乎沒有要往收尾的方向走去,我因為不想再繼續耗下去,而不耐煩了!

在女兒們都回房間後,我和太座把情緒調整好、完成直播。
「你願意再聊聊嗎?」太座邀請我繼續和大女兒對話。
「可以啊!」我坐在客廳裡、自己的位置上坐了下來。
只是,進去大女兒房間的太座,遲遲沒有出來;而半掩的大女兒的房門,流瀉出來的是一片漆黑,並且傳來一陣又一陣混雜著憤怒的言語和哭泣的聲音。
而我等了許久,實在好累⋯⋯就先回房休息了。

隔天,大女兒和太座繼續針對昨晚的事情進行〔療癒〕,而我戴上耳機、做自己的事
「我不想管啦!」雖然戴著耳機,但我的注意力仍然被她們拉扯著,於是心裡升起另一股力道,希望能夠與之抗衡。
於是,我把自己丟到最近在看的《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裡面,而書竟然就在這個情境裡和我說起話來。
「人會用發怒和哭泣來釋放恐懼。」— 書裡面這樣寫道。
「所以,意思是:大女兒現在這樣,是很正常的釋放過程?」我開始對於自己現在的抵抗狀態,有所覺察。
「所以⋯⋯?」書竟然用疑問句在勸我。
「我現在就是不想!」我在心裡面吶喊。
👆 步驟❶當前事件與反射性情緒/🧠 大腦的情緒中心杏仁核被觸動

👇 步驟❷回溯原生家庭的初始事件/🧠 大腦的記憶中心:海馬迴
在那股強烈的「NO!」消停了點之後,我開始療癒自己。
「為什麽會這樣?之前,我都可以好好地跟大女兒表明自己的立場,然後有足夠的心裡餘裕,無論是她的意見與我相左,或是她因為被碰心裡的傷口而有反射性情緒⋯⋯我都會接受。但現在卻不行?」我問自己。

「我到底是對「什麼」有反應呢?」我對自己拋出一個提問。
「最好是那樣生氣和哭完之後,就會好啦!」突然,我的大腦裡冒出這句超極不以為然的評論。
這句話,就像是「騎著摩托車的小屁孩,在從我身旁經過時」丟出來的髒話⋯⋯而我立即會意過來,這個小屁孩就是我的內在小孩,於是我馬上跟了上去。
跟著尾燈,我回到記憶的殿堂⋯⋯而那些「母親怨懟父親」的畫面,亮了起來。
畫面裡重複出現「哭訴父親都沒有拿錢回家,她只能扛起全家人的生計」、「埋怨父親不僅不整理家裡,還把家裡搞得像垃圾場」和「抱怨父親因為看政論節目,而在家裡大呼小叫/父親和她同住一個屋簷下,卻不再對話」。

而我也在那個畫面裡,聽著母親的抱怨。
因著那些畫面充斥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的大腦便將「混雜著憤怒和委屈的抱怨」和「毫無用處的負面性談話」串連在了一起,即使我的內心深處認為:這應該要和「解決問題」串連。

於是,現在的我對「抱怨」非常反感。

甚至是反感到無法有清晰的辨識:會將大女兒的「用健康的憤怒劃出界線,用健康的自我憐憫疼惜自己」,等同於母親的「抒發情緒,只是要身邊的重要他人認同自己,而非擁有力量來解決現狀的前奏」。
「我不想聽!」我奮力地發出拒絕,就像在地震過後的礫石堆裡發出的幽微但堅定的呼救;而這不是針對大女兒或母親,只是為了我自己。

「你可以不聽。」我允許了自己。
「我真的可以嗎?畢竟,不去傾聽就像心理層面的 #遺棄,母親遺棄我的經驗,讓我覺得恐怖;如果我也這樣對別人,我不就變成一樣殘酷的人了嗎?」我試圖離開原本的狀態,但這樣的嘗試,卻讓我更多地感受到從礫石而來的壓制。
「如果她們是健康地釋放情緒,無論有沒有你的傾聽,她們都會進到釋放情緒後的下一步:找到解決方案,對嗎?」我的左腦很會說服人,哈。
「嗯⋯⋯」我還在遲疑。
「這樣說吧⋯⋯如果她們只是在抱怨、要求別人和自己站在一起,那你會想去聽嗎?」左腦使出殺手鐧。
「喔!當然不!」我嚴詞拒絕的同時,發現自己比剛才更有力氣。
於是,我在肯定自己的求生意志後,用「乖乖地待在礫石堆底下,等待救援」的姿態,更深地進入那封藏的情緒、更完整地接住自己。

我哀悼了自己的傾聽!

過去,我付出給母親的傾聽,被誤認、誤用為贊同她的觀點,甚至因此被分配在「父親很糟糕」的陣營裡,進而成為撕裂家庭、破壞父母間親密關係的幫凶。
👆 步驟❸釋放舊有情緒/🧠 整合右腦的情感和左腦的邏輯

就在我梳理自己的時候,大女兒和太座剛好聊到一個段落;大女兒緩緩地走到客廳,向我闡述「週五晚上的情緒反應」和「舊有經驗」之間的關聯。
聽完之後,我理解了她的狀態,便繼續戴起耳機、埋首書中。
過了一段時間,她又自顧自地說起話來,但因為似乎是在跟我講話,於是我拿下耳機詢問,並且迅速地表明「自己現在沒有想聽」的狀態。
「我可以不聽嗎?」我問自己,而這是我第一次有意識地不去傾聽。
而這跳脫了之前「因為『不傾聽=遺棄』而一定會傾聽」的慣性,於是心裡面還是升起了些許焦慮,擔憂大女兒是否會因此而更不開心。
「可以的!即使沒有你的傾聽,大女兒還是會為自己負責任、會繼續梳理自己的情緒的,不用擔心!」我就像被抬出礫石堆、準備上救護車的人,要練習先專注在自己身上。
於是,我再次埋首書中。
只是這次,拉扯專注力的力道變得越來越小,而我也真正地、身心整合地埋首書中。
「是啊!我沒有聽,不代表我遺棄了她;而大女兒現在也需要練習『透過和自己對話,成為理解自己的人』。這對我和她來說都是好事,不是會破壞關係的壞事。」我找到了一個能完整整合「感受和行動」的詮釋,我感到安在。
👆 步驟❹用新認知取代舊定義/🧠 用進廢退的神經可塑性

到了晚餐時間,因為太座還在與學員進行一對一的〔療癒〕,以及女兒們還在顧〔多元教育博覽會〕的線上攤位,所以我就先行大快朵頤了起來。
在女兒們的顧攤時間結束、加入用餐行列後,我因為大女兒很喜歡看脫口秀裡微妙的非語言訊息笑點,邀請女兒們一起看我最近在看的《宅男行不行》⋯⋯而我們也被劇情給逗得哈哈大笑。
。過程中,雖然沒有很多對話,但互動是融洽。
晚餐後,大女兒獨自一人在廚房洗碗;洗完後,她又咚咚咚地跑到我和太座身邊。
「我剛剛在洗碗的時候,想到⋯⋯」大女兒主動向我們闡述自己梳理情緒的過程。
但是,我卻中途離席了!
因為,在大女兒洗碗的時候,太座發現洗衣機的蓋子沒有掀開,而那代表「有人洗了衣服,但沒有晾曬」,於是我們又再洗了一次⋯⋯就在她說話的時候,洗好了!
我沒有給出任何交代地走去後陽台晾衣服。
而這次,不僅是大女兒沒有我之前擔憂會有的不舒服,就連太座也沒有「因為我突如其來的離席」而有情緒,甚至很感謝我先去晾衣服。
「妳變了!」我對太座說。
我的同在,以及我給出的愛,不再僵固地、只能以實質的傾聽來呈現,而是可以有彈性地、多元地展現,即便是不傾聽,也是支持性地讓對方發展出理解自己的力量。
「你也變了!」太座在對我說的同時,笑著摸了摸我的臉頰。
「我們更信任彼此的愛了!對吧?」我和太座相視而笑。
👆 步驟❺用新的自我認知創造新體驗/🧠 前額葉皮質:對相似事件擁有新理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琦琦/心秩序療癒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