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選育用留」#1:如何培養對的決策者?/程天縱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許多台灣企業都在努力培養人才、也重視終身學習;但受限於規模與資源,很少有企業能提供內部設計的訓練內容,只能仰賴外部的EMBA課程。這不是壞事,但必須瞭解EMBA的誤區,才不會「畫虎不成反類犬」。

編按:本文原為「關於疫情升級的一些想法」系列第14篇。但因為新主題在最近幾篇文章中逐漸成形,所以特別另開新的系列,談企業對專業經理人的選拔、培育、運用、以及保留。
在上一篇文章〈如何選擇「對的人」?〉中,我們談到要選「對」的人;從決策者的角度來看,人選是否認同企業的價值觀與文化,是最基本的要求。接下來要看的,則是人選的專業、能力、意願、以及動機。
這篇文章也留下了一個伏筆:就是決策者本身對於部門或任務的專業,是否足夠瞭解?是否能夠勝任,做出「對」的決策?

企業如何培育決策者?

美國企業重視員工的培訓,而講師則多半以內部主管為主,教材案例自然也大部分是根據企業內部的情況而設計的。即使是各知名大學的MBA課程內容,也大多都是美國企業的案例;因此不僅非常實用,可操作性也很高。
台灣一些具有規模的企業,也會提供內部的培訓課程;但大多是請外界的專業講師來上課,很少有針對自己企業情況設計、或是客製的內部培訓課程。
至於台灣的中小企業,由於不具備規模、又沒有足夠資源,所以多半仰賴外部的各種EMBA課程;由公司全額或部分付費補助,讓接受培養的重點人才參加。
如果是由大學開設的EMBA班,通常是隸屬在管理學院,也有少數是跨學院共同成立的;在師資和資源方面,這些EMBA班都比較充裕。按照教育部規定,畢業頒發的是碩士學位,報考資格則需有大學畢業、或是同等級的學歷。
若是大學以外機構開設的EMBA班,因為沒有足夠的師資與課程內容,所以大部分以邀請名人演講為號召,在一年之中提供十幾堂課。當然,課程之間的邏輯性、連貫性、系統性,就不如正規大學商學院,學生畢業也不會頒發正式的學位。
至於上課時間,大都是在工作日的晚間、或是週末,以便這些在職人才(working professionals)能夠兼顧工作與學習。
或許這與華人喜歡拉幫結派、套交情、拉關係的文化有很大的關係。這類課程雖然收費昂貴、沒有學位、佔用下班後的時間、實用性也低,但是可以拓展人脈、增長人際關係,或許還可以發現新的商機。
這樣的趨勢,導致許多大學、產業公協會、政府事業單位、財團法人、大企業等等,紛紛針對企業的經營管理人才、二代接班、新創和中小企業創辦人開辦EMBA班;並且有計劃、有組織的舉辦活動,將每屆校友結合成一股產業力量,不僅壯大組織、也成就自己。
在中國大陸也有同樣的現象。這種體制外的培訓產業,市場比台灣更大、收費更加昂貴,但近年來依然蓬勃發展。

台灣EMBA的誤區

1. 西學中用
台灣的大學管理學院課程,就如同台灣的經營管理書籍一樣,大部分都是來自於歐美,本地原創的很少。
例如以正式的商學院MBA課程來說,台灣不少大學都與世界知名的大學商學院合作,使用國外的工商管理碩士課程內容。
也因為如此,這類課程對於台灣社會和企業特有的問題,像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家族企業、二代接班、代工製造、供應鏈、勞資關係、選舉文化、政府法令等等,就很少有所著墨。
2. 基本功不足
歐美的商學院課程案例,不論是MBA或EMBA,都是來自於西方企業,尤其是知名大企業,例如「全球500大」或「美國500大」等等。
美國的管理大師、或是暢銷書作者所作的調研報告,最後歸納總結的理論、方法、模型,也都是以西方企業的現況為基礎。
西方對企業的經營管理研究,已經有數百年歷史;自從17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推動了工廠規模生產之後,管理理念和理論更是加速發展。
台灣的經濟和私營企業的發展,則是在1970年代政府十大建設之後才加速推動;而中國大陸的經濟和民營企業的發展,是在1990年代改革開放之後,才開始真正快速發展。
由於我任職外商30年、為台商工作8年(在外商服務之前有3年、之後有5年),加上退休後輔導新創和中小企業近10年,深深感到美國和台灣企業之間的管理基本功有所不同。雖然其間的差異逐年縮小,但是仍然有段距離。
以武俠小說的武功為例:西方MBA理論和個案,練的都是上乘武功;而台灣的MBA和EMBA課程教的,也都是來自西方企業的上乘武功。但差別在於大多數台灣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基本的馬步都蹲不好,自然上乘武功就練得荒腔走板。
基本的馬步體現在兩個地方:企業的價值觀與文化、以及管理的細膩程度。
以價值觀與文化為例子:大多數的西方企業認為價值觀是一種信仰,與教育制度、人民素質都有很大的關係;而華人企業大多只把它看成一種口號,是貼在牆上、或是開員工大會的時候呼喊的。
談到管理核心理念的差異,東西方企業也有很大的差別;西方企業的管理比較專注在「激勵」和「興利」上,而華人企業則比較重視「教導」和「防弊」。
因為理念上有差異,所以管理「細膩」的地方就不一樣;西方企業重視人才的「選育用留」、員工的價值觀、商業道德行為準則、以及組織架構的分工合作與信任授權等等。
華人企業則在除弊、防弊的管理制度與措施上非常細膩。例如我所服務過的美國企業,很少在內稽內控、員工投訴、實名舉報、貪污收賄、上下班打卡簽名、或是採購輪調等方面制定管理制度或實施細則,而主管在這方面花的時間也非常少。
3. 蠟燭多頭燒?
關於就讀EMBA班的人,有兩種常見的現象:第一種是將讀不同的EMBA班當成正業,讀完一個換另外一個,廣交業界朋友,到處都是校友;尤其是事業有成、已經交棒的創業者,和已經財務獨立的職場退休者,年紀當值壯年,於是把唸EMBA當成第三人生最重要的工作。
第二種現象,大都發生在名牌大學的EMBA班;校方為了培植壯大校友力量,鼓勵學生成立各種社團。所以許多學生念EMBA的目的就是拓展人脈、廣交朋友,自然也樂於參與社團活動。
因此,各校EMBA班少則10個社團,多則有超過20個以上的社團。學生們自己組織社團,需要同學們捧場;其他同學的社團,自然也要參加捧場。我就碰到過不少參加十幾個社團的EMBA學生,而EMBA班的執行長就更不用說,要有堪比年輕人的體力;爬玉山、單車環島、划龍舟、搞三鐵,樣樣都要參加。
那麼學生除了正職的工作以外,還要上課、參與社團活動,和多如牛毛的各種交際應酬,還有時間維持正常的家庭生活嗎?在時間不夠用的情況下,工作和學習能夠兼顧做好嗎?
4. 有病治病無病強身?
那麼,EMBA對於台灣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究竟有沒有幫助?
我的答案是「當然有用」,只要「善用」、不要「不用」或「誤用」,企業的經營管理會有很大的進步。針對我經常看到的兩種「誤用」,提出來與讀者分享。
  • 萬靈丹
EMBA教授的各種理論,都是專家學者對許多企業案例,進行調查、整理、分析之後總結出來的,對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都有很大的幫助。
但是,就如同看病吃藥一樣,必須要對症下藥。在這世界上,並沒有包治百病的所謂萬靈丹;更重要的是,要有緩急輕重的判斷。
企業就像人的身體一樣,能夠承擔的藥劑類型和總量是有限的,必須一步一步來。
  • 形與神
EMBA班所教的,多半都是上乘武功;所以如果沒有練好基礎內功、蹲好馬步的公司,實施起來就會荒腔走板,只是套用一個「形」,而沒有加入「神」。
所有的MBA理論都只提供一個「形」,輔助以個案分析和討論,這只能讓學生深入瞭解這個「形」、以及其用法;重點在於每家公司的情況都不一樣、面臨的問題優先次序也不同,無法照抄。所以必須加以客製,針對自己公司的情況來加入「神」。
例如,學過策略分析的人都知道SWOT。過去接受我輔導的新創和中小企業,都會根據我的要求,提供他們的商業計劃書;而幾乎每家公司的計畫書中,也都包含了SWOT分析。
但是,他們最後總結出來的策略和執行計劃,卻大多與SWOT分析無關,看不到其間的關聯性和邏輯性。如果是這樣的話,SWOT就只是一個模板,也就是一個「形式」。
企業的「誤用」情形,比較常見的就是這兩種;以為萬靈丹可以治百病、以及不夠針對自身的情況來處理,最後徒具形式。
在我過去輔導的案例裡面,就有企業將EMBA所學到的,一股腦兒都在公司裡面實施,將公司上上下下操得人仰馬翻;他們自己認為是「有病治病、無病強身」,但在我看來就是「亂槍打鳥」。

結語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談到要選「對」的人,才能確保任務的成功,同時也分享了一些選人的經驗和方法。但負責選人的決策者本身適不適任、是不是對的決策者,才是真正成功的關鍵。
這就如同骨牌效應一樣,如果在上層的決策者,本身不學習、不進步、不適任,那麼他所選出來的人「不對」的機率就很高了。如此反覆下去,就會出現劣幣淘汰良幣的結果,最終企業就落入彼得原理所說的窘境。
時代在變,環境在變,科技也在改變;影響所及,產業也必須不斷的轉型升級。唯一不變的是,人才是競爭力的基礎、成功的企業必須重視人才的選育用留。
唯有學習型的組織,才能夠基業長青、永續經營、保持競爭力;而學習型的組織,必定是由終身學習的人才建構而成的。
這篇文章的重點,就在於人才的培育。台灣的企業界正在努力的培養人才,企業主也重視終身學習;但受限於規模與資源,很少有企業能夠提供內部設計的訓練課程。
仰賴外部的EMBA課程不是壞事,但是要瞭解EMBA的誤區,以避免出現「畫虎不成反類犬」的結果。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本週的專欄中,讓我們用一個比較簡單好記的工具,來幫助分析企業中的話術,看看一些公司是否已經偏離了原來的定位;同時,我們也可以釐清哪些是真正核心的產品與服務,哪些則是次要的、可有可無的、甚至浪費資源的發展方向。
最近幾年來,Apple把相當程度的重心放在「服務」業務上,也有相當不錯的獲利成績。但這樣的轉變,會讓Apple的商業模式開始轉向、甚至影響它原本以硬體裝置為主的企業文化嗎?
企業主管把「對的人」擺在「對的位置」、賦予「對的任務」,是成功運作的關鍵之一;而從人選自己的角度來看,則要接受跨部門、跨領域的專案,才能夠擴大專業、加強能力,為自己走出更寬廣的路。經驗沒有捷徑,必須自己承擔、挑戰、實踐,才能爭取到職涯的發展機會。
電動車時代已經漸漸來臨,而且除了車子本身的效能和潛力之外,車廠更在疫情和地緣政治導致的晶片短缺之際,展現出了更大的生產彈性。電動車廠的這個特色,能為傳統車廠帶來什麼啟示嗎?
曾經引領世界半導體產業的美國,至今已經慢慢落後於台灣和南韓。重新回鍋Intel的執行長Pat Gelsinger或許已經胸有成竹,計畫讓美國重新站上半導體產業的舞台、成為這個「戰略物資」領域的主宰。
過去十年以來,Apple的App Store這類線上軟體商店的經營模式、以及對於開發者的種種單向規範,一直都是許多爭議的來源;然而,無論你覺得這些行之有年的作法是否合理,在不久的將來之中都必然會開始改變。而這些改變又會對產業帶來什麼影響?
在本週的專欄中,讓我們用一個比較簡單好記的工具,來幫助分析企業中的話術,看看一些公司是否已經偏離了原來的定位;同時,我們也可以釐清哪些是真正核心的產品與服務,哪些則是次要的、可有可無的、甚至浪費資源的發展方向。
最近幾年來,Apple把相當程度的重心放在「服務」業務上,也有相當不錯的獲利成績。但這樣的轉變,會讓Apple的商業模式開始轉向、甚至影響它原本以硬體裝置為主的企業文化嗎?
企業主管把「對的人」擺在「對的位置」、賦予「對的任務」,是成功運作的關鍵之一;而從人選自己的角度來看,則要接受跨部門、跨領域的專案,才能夠擴大專業、加強能力,為自己走出更寬廣的路。經驗沒有捷徑,必須自己承擔、挑戰、實踐,才能爭取到職涯的發展機會。
電動車時代已經漸漸來臨,而且除了車子本身的效能和潛力之外,車廠更在疫情和地緣政治導致的晶片短缺之際,展現出了更大的生產彈性。電動車廠的這個特色,能為傳統車廠帶來什麼啟示嗎?
曾經引領世界半導體產業的美國,至今已經慢慢落後於台灣和南韓。重新回鍋Intel的執行長Pat Gelsinger或許已經胸有成竹,計畫讓美國重新站上半導體產業的舞台、成為這個「戰略物資」領域的主宰。
過去十年以來,Apple的App Store這類線上軟體商店的經營模式、以及對於開發者的種種單向規範,一直都是許多爭議的來源;然而,無論你覺得這些行之有年的作法是否合理,在不久的將來之中都必然會開始改變。而這些改變又會對產業帶來什麼影響?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深入分析了臺灣大學(臺大)和政治大學(政大)的EMBA課程,針對校友網絡、課程設計、師資背景、國際視野、學生組成及品牌聲譽等方面進行比較。提供有意報考EMBA的讀者一個清晰的選擇依據,幫助他們根據職業目標和個人需求選擇最合適的學校。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在生活中進行持續學習的重要性,提供了一個有助於安排學習計畫的框架,並強調了機會成本和比較優勢的概念。學習項目被分為補強、卓越與機會三個分類,讀者可透過這些分類來識別自身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需求與資源配置。此外,如何利用外部視野和專業協助,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也是文章的重要焦點。
Thumbnail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商業世界中,誰能擁有好的人才、好的團隊,誰就能先佔得優勢,而如何擁有好人才、好團隊呢? 關鍵就在公司內部的企業培訓課程。 許多大企業為了培育自家人才,通常會定期安排教育訓練,但那些訓練內容往往只針對專業技能的部分,在「軟實力」(例如:溝通表達、問題解決、團隊共識等...)則很少提及
圖 : 開南大學商學院EMBA學分班全年度招生 執行長李宗耀表示,歡迎社會精英前來就讀。(圖/開南大學提供) 【李婉如/ 報導】想在職場中不被淘汰,「終身學習」就是最好的選擇。想隨時保有戰鬥力,提升進階專業度的高階人才,自我提昇的最好方式,就是進入EMBA(Executive MBA)或MBA
Thumbnail
學歷是求職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並不是一切,對於在職專班的誤解也需要重新認識。進行深入探討不同類型學歷對就業的影響。
Thumbnail
中小企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於培育和維持具備管理能力的中層管理人員。過去的人才培育計劃主要著重於提升日常管理能力和技巧,如計劃、組織、溝通、授權、控制等,以及創新能力和設計思維。針對中小企業的持續成功,透過特別設計的人才培育計劃,讓中層管理人員掌握相關的管理能力,成為中小企業獲取優秀人才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Thumbnail
身為求職者,相信你一定常常在104或1111等求職平台搜尋外商職缺吧!形形色色的工作中,我們該如何在台灣外商公司徵才中脫穎而出?如何才能符合外商公司徵才條件呢?無論是美商強調的個人主動性,還是日商所注重的集體協作,都有許多優劣勢隱含其中需要達成平衡。這樣的文化差異既是...
Thumbnail
所謂的後面,指的是智力水準在一半以後的人,他們的適應能力通常也不好,若用中產白領的思維,覺得換工作就換,薪資不好就轉,只是害死這些人。這些人圖的是穩定,以及一定社會地位的工作。一昧鼓勵,給予不切實際的想像,最後只會訓練出一批批憤世嫉俗,自以為精通十八般武藝,其實連武保國.....
Thumbnail
本文深入分析了臺灣大學(臺大)和政治大學(政大)的EMBA課程,針對校友網絡、課程設計、師資背景、國際視野、學生組成及品牌聲譽等方面進行比較。提供有意報考EMBA的讀者一個清晰的選擇依據,幫助他們根據職業目標和個人需求選擇最合適的學校。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在生活中進行持續學習的重要性,提供了一個有助於安排學習計畫的框架,並強調了機會成本和比較優勢的概念。學習項目被分為補強、卓越與機會三個分類,讀者可透過這些分類來識別自身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需求與資源配置。此外,如何利用外部視野和專業協助,提升學習效率和效果,也是文章的重要焦點。
Thumbnail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商業世界中,誰能擁有好的人才、好的團隊,誰就能先佔得優勢,而如何擁有好人才、好團隊呢? 關鍵就在公司內部的企業培訓課程。 許多大企業為了培育自家人才,通常會定期安排教育訓練,但那些訓練內容往往只針對專業技能的部分,在「軟實力」(例如:溝通表達、問題解決、團隊共識等...)則很少提及
圖 : 開南大學商學院EMBA學分班全年度招生 執行長李宗耀表示,歡迎社會精英前來就讀。(圖/開南大學提供) 【李婉如/ 報導】想在職場中不被淘汰,「終身學習」就是最好的選擇。想隨時保有戰鬥力,提升進階專業度的高階人才,自我提昇的最好方式,就是進入EMBA(Executive MBA)或MBA
Thumbnail
學歷是求職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並不是一切,對於在職專班的誤解也需要重新認識。進行深入探討不同類型學歷對就業的影響。
Thumbnail
中小企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於培育和維持具備管理能力的中層管理人員。過去的人才培育計劃主要著重於提升日常管理能力和技巧,如計劃、組織、溝通、授權、控制等,以及創新能力和設計思維。針對中小企業的持續成功,透過特別設計的人才培育計劃,讓中層管理人員掌握相關的管理能力,成為中小企業獲取優秀人才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Thumbnail
身為求職者,相信你一定常常在104或1111等求職平台搜尋外商職缺吧!形形色色的工作中,我們該如何在台灣外商公司徵才中脫穎而出?如何才能符合外商公司徵才條件呢?無論是美商強調的個人主動性,還是日商所注重的集體協作,都有許多優劣勢隱含其中需要達成平衡。這樣的文化差異既是...
Thumbnail
所謂的後面,指的是智力水準在一半以後的人,他們的適應能力通常也不好,若用中產白領的思維,覺得換工作就換,薪資不好就轉,只是害死這些人。這些人圖的是穩定,以及一定社會地位的工作。一昧鼓勵,給予不切實際的想像,最後只會訓練出一批批憤世嫉俗,自以為精通十八般武藝,其實連武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