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9/2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職人觀點】為什麼你該出一本書?商業思維的三個觀點

你想出書,總會找到理由;你不想出書也是。​
在過去十八月中,我出版了《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與《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這三本著作。為我在疫情期間,帶來了一筆不小的版稅收入,更多的是在此之外的效益。
比方說,個人品牌的提升、市場定位的強化與更多的影響力效應等等。但我想說的,是以商業思維的三個觀點來看,為什麼知識工作者應該要出一本書?

首先,書是一種心佔率的意義,大過於市佔率的價值
相對於賣出一本書的版稅,因為這本書帶來的一場演講收入可能就千倍以上,相當於再刷四、五版以上。​與其說書是一種收入來源,我更願意說它是一個行銷媒介。

​其次,書可以是一份募資說明,能向投資人傳遞價值。
告訴潛在投資人我是誰、我能解決什麼問題、我如何解決你的問題、能為你創造什麼價值等問題。更重要的是,我不需要面向投資人說服、不需要與競爭者比較,而是透過文字與圖像將提案價值植入他們的腦中,自己會來找我。​

最後,書是輸出的最終試金石,檢視自己有多少本事。
完成一本書,不像一篇文章、一段文字,需要有完整的架構與脈絡;可以檢視、驗證一個知識體系的結構完整性、操作便利性與場景應用性。透過一本書的完成,在過程中可以發現自己哪些有錯誤的觀點、需要缺補的內容,更重要的是我知道接下來可以精進的方向。​
...

打造你的變現飛輪,書是不可或缺的關鍵零組件
我曾在《如何打造知識自雇者的商業模式與飛輪效應,創造複利效應?》這篇文章中,提到亞馬遜(Amazon)的一個成長飛輪,在亞馬遜所有的事業項目都必須為這個經營策略的良性循環帶來一定貢獻。
使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是最困難的。必須投入非常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往同一個方向推動;然後,飛輪會愈轉愈快,直到一個臨界點,飛輪本身的重量與衝力也會成為推動輪子轉動的動力之一,而不再是負擔。這時候,不需要花費太大的力氣,就能使飛輪快速轉動,這就是飛輪效應。
從飛輪效應中我體認到的,是如何用對力氣、聰明努力。
對於知識自雇者來說,我希望飛輪效應可以讓自己持續的成長、透過知識變現來實踐財務自由,也畫出了屬於我自己的飛輪。
我的成長與變現飛輪
在這張圖中,內圈的成長飛輪是「透過持續高品質的產出,讓更多人看見進而帶來更多的影響力,然後創造出更多交流學習的機會」;外圈的變現飛輪則是「透過持續高品質的產出,來獲得更多展現專業的機會,進而找到內容模組化的可能性與減少重工產出。」
如此一來,不僅減少了產出的成本、也能同時提升服務提供的議價能力,使得單位時間的報酬提升,有更多的餘裕可以投入高品質的產出。這也正好對應到商業模式中的創造價值、傳遞價值與獲取價值的正向循環過程。
...
有人說:人一生哪有這麼多東西可以寫?​
​但我認為,寫完一本書不該是掏空,而是一種沉澱;不會是結束,而是一個開始。去寫出更多的體驗、更深的體會與更好的體現。​我可以一直寫下去,但這件事對我的邊際效益只會越來越低。
作為知識工作者,光是這三個理由就足以將出書設為年度目標之一,更別說其他顯而易見的理由了。​但是要達到這些,不見得只有出「紙本」書這個途徑,但它仍是現下較為有成效的媒介。想想你的受眾是如何接受到資訊的?他們遇到困難與問題時,又會去哪裡找尋答案?
然後,你該在彼此之間搭起一座橋。

劉奕酉|知識型自雇者、暢銷書作者、企業培訓顧問
擅長邏輯思考、數據分析、策略規劃、資訊視覺化與商務簡報,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職場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大型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