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創傷個案工作手札(三)

  上篇文章結尾提到:Borderline常會試圖改變晤談架構或時間規範,這件事要怎麼處理?整個治療要掌握的核心是什麼?我們這一篇文章馬上來談談。
  進入正題前,想提醒一下讀者,若你並非專業助人工作者,在閱讀這幾篇「創傷個案工作手札」的系列文章時,若出現一些困惑或不適反應,這是可能發生的狀況。主因是:這系列文章主要是針對助人專業工作者為對象做書寫,在書寫筆調上可能無法周全地顧及每位民眾或個案的心情。鼓勵身為個案的讀者,可以將閱讀時感受到的困惑、不適向您的諮商師提出並做討論,不希望您在看了文章之後,讓您對Borderline是什麼?或者對自身狀況、諮商成效甚至您的諮商師有所誤會;若您是助人工作者,在閱讀完後,發現您的處遇方式、個案概念化與我不同,很歡迎您來信交流。若您有專業上的困惑,請務必尋求督導協助,這部分我就無法協助您了。
有部分Borderline可能很難遵守晤談時間
有部分Borderline可能很難遵守晤談時間
  那我們言歸正傳。對於Borderline會改變晤談時間,或者沒辦法遵照晤談原先的架構進行,或者想試圖突破諮商界線,跟你有除了晤談以外發展其他關係,或者試圖模糊時間界線或關係界線等狀況,我的看法是:界線模糊、關係中難以信任他人(也很難相信諮商師的友善)、常感覺關係不安全、渴望從關係中得到更多本來就是他們的日常狀態,以上狀態與他們核心的議題有關,諮商師必須在晤談關係中做處理。
  怎麼處理呢?要知道如何處理,就要先回到他們的議題本質。他們常常想要又不想要這段晤談關係;既渴望靠近諮商師,又害怕靠近;既渴望與諮商師連結,又想保持距離,以策安全;Yes &No的狀態並存,是他們內心常出現的狀況,也導致他們連是否要繼續晤談、在晤談中要講還是不講什麼都會天人交戰,因為他們的內在真的太不安全也太不穩定,也太害怕關係建立後又失去了他們在晤談關係中的表現,就是他們平時跟人建立關係的方式。想要與人連結,又不想連結;想靠近你,又把你推開;渴望關係穩定,又害怕長期投入關係。所以,處理的方向是:回到治療關係,反映他們無法穩定來談的狀態,並在反映的過程中同理他們的害怕或焦慮,讓他們安心一些,才能逐步建立他們對晤談和諮商師的信任與安全感,才可能進一步穩定晤談。
  我覺得這件事不容易。如果有個案常常跟諮商師改時間,或者常常約要談最後又不談,或者晤談時間總是無法準時開始、準時結束,或者他不只一次大遲到,上述狀況很可能讓諮商師搞混到底原先晤談時間是哪一天、哪個時候,諮商師在感受到混亂之後,可能也會生氣、不知所措。所以,重點來了,諮商師要協助個案穩定之前,要先協助自己穩定。詢問自己:我怎麼了?我生氣的是什麼?我不舒服的原因是什麼?如果諮商師無法涵容自己的生氣或不舒服,無法接納自己在這樣的混亂中是有不適的,諮商師必然也難以回到專業角色,與個案進行工作、好好回應個案。如果諮商師發現自己無法理清頭緒,只覺得心情阿雜,只覺得個案很盧,只想快快結束諮商關係,無法專注於個案議題進一步回應跟處理,那尋求督導的協助是必要的,否則並非只是個案有議題,諮商師本身也有議題須優先處理了。
  我自己面對Borderline,通常在晤談時間上會留一點彈性,彈性不是縱容他們把時間任意更動或延長、縮短,彈性的意思是說:隨時視個案狀況調整,有些時候延長一兩分鐘、遲到一兩分鐘或更動一次晤談時間,是可以被接納的;但若我判定這次晤談時間的更動與個案的議題有關,且類似的狀況已經發生至少兩次以上,我一定會溫和而堅定地守住時間界線與晤談架構,提出來與個案核對:我的觀察跟他的感受是否一致?進一步討論後續晤談如何進行。我保有彈性的原因是因為:第一個,個案已經長時間習慣不規律或混亂的時間感,突然把他們拉到全然有秩序的時間,一開始一定會消化不良,太過消化不良,就可能「來晤談」這件事都無法維持,也會讓我錯失跟他工作的可能,所以我會拉出彈性來幫他們適應晤談架構,盡量逐步建立規律晤談的習慣。第二個,個案往往都是非黑即白,在極端的兩端擺盪,非選邊站不可,我會透過時間架構的彈性,讓他們知道某些時刻「中間地帶」是可能發生的,「Yes&No」是可以巧妙並存的,沒有絕對到幾點幾分晤談就嘎然中止,也沒有嚴厲到晤談絕對不能取消或不容許改期,如果太過絕對、嚴厲,這樣的晤談也不符合人性,無法回歸「晤談是與人工作」、「諮商師與個案都是人」的本質。但何時會發生晤談中「中間地帶」的彈性?這要取決於諮商師如何評估治療關係,彈性也必須兼顧治療關係的穩定性、個案與諮商師兩邊都自在,達成平衡。
  如果一個晤談,只有滿足到個案,是讓諮商師很不舒服或疲於奔命的,那一定不是一個好的晤談,諮商師就需要問自己:這個歷程中,我、個案還有我們的關係發生什麼事了?反之,晤談中只有諮商師一個人覺得自己做的技巧好棒棒、被諮商歷程感動,個案卻沒什麼收穫或感覺,那一樣也是需要檢討的。
  接著,我想運用一下精神分析取向中我學到的概念,試著說明Borderline的成長經驗:「他們的主要照顧者沒有看見他們,所以他們在心中也看不見自己。覺得自己在照顧者心中好像在也不在,以至於長大後進入感情中的他們,也覺得自己在感情中好像在也不在,所以要用各種方式讓對方看見自己,確立、證明自己的存在。」以上概念帶出,與他們工作的核心也呼之欲出了。治療Borderline的核心法則就是:透過治療關係,讓他們自己可以透過治療師像鏡子一樣的真誠反映來看見自己,那麼,他們就不會一直忙於用各種方式讓別人看見自己。
  以上,關於創傷個案中Borderline類型的工作重點終於交代完了。希望帶給各位讀者一點啟發、一點看見,也希望我們都能真心地愛這群受傷的人,持續陪伴他們,有效地照料他們的傷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