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個案工作手札(一)

2021/11/0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跟各式各樣的創傷個案工作一段時間後,我想要整理一些我對創傷個案的理解。「創傷個案工作手札」可能會發展成系列文章,因為我打從心底希望這群受傷的人可以好好活著,也好好生活,也衷心期盼心理學界、諮商界與精神醫學界可以找到有效的方法幫助他們,所以整理一下自己接案的心得,希望這樣的分享是拋磚引玉,期盼未來網路上可以有越來越多相關的文章,也期盼同業人員可以交流工作心得,彼此充電、彼此照應,才能為這群受傷的人點亮更多的光,導引他們未來的方向。
  創傷個案可能有不同的診斷,包括:憂鬱症、PTSD或C-PTSD,也可能是飲食疾患、焦慮、邊緣性人格疾患(Borderline)、解離性身分障礙症、自戀型人格、反社會型人格等,總之你想得到的精神疾病診斷都可能冠在這群人身上。因為討論度頗高的個案種類之一是Borderline,所以我也想先透過幾篇文章,說一說我對Borderline的一些想法、一些理解,包括臨床上的觀察與介入的重點。以下為行文方便,都以「Borderline」簡稱罹患邊緣性人格疾患的這群朋友。

Borderline常會有極端的兩個部分在內心裡拉扯,讓他們感覺混亂
  我遇過的大部分Borderline不知道自己是Borderline,因為大部分Borderline自覺生活狀況還ok時,對於自己的狀態怎麼樣,不一定想清楚知道,或者就真的全然不知道,或者也沒有太大動力跟興趣花時間去探索自己到底怎麼了。即便上網找過資料,隱約知道或大致知道自己的狀況就是Borderline了,也不一定會跟別人說,更缺乏就醫意願,或者對醫生不信任,也不想多說什麼,所以不一定有精神科的診斷。Borderline在還沒治療好或還沒去治療時,就算大致感受到自己的狀態不太妙或有點極端或有點亂,他也會糊糊地假裝自己沒有發現或盡可能不去想,因為對他們來說,要面對真實的自己,要感受到自己是存在的,對他們來說是既渴望又可怕的一件事
  接下來說一說我在晤談中看到這群朋友的樣子。很多Borderline有種獨特的魅力,所以剛開始建立晤談關係是很容易的,他們也很願意去談、去分享。但談到某個階段,我會發現治療開始有各種變化,像是:可能治療開始停滯了;可能個案開始跟你改時間;可能是個案奇蹟似地好轉,表達對你的愛與感謝,但後來你再進一步探問個案的生活,會發現他們其實並沒有好。為什麼會這樣?我的理解是,因為他們的人格核心是脆弱的,或不太真實的、有點空的,所以圍繞在外的議題看似解決,但實際核心的部分卻還沒有改善,所以會出現「好像治好但卻沒有好」、「好像已經碰到核心了,但個案不想談/改時間了」、「明明治療有效,但個案感受不到」等等狀況。通常是等到他們狀況很糟時,才會向專業求助。
  如果身為治療師的我去問他們: 你的感覺是什麼?Borderline的回應分兩種極端。一類的Borderline用詞會很強烈、很激動,彷彿有很深的愛與恨;然而,另一類的Borderline回應會是:覺得沒感覺、還好。甚至即便他們在講著很駭人聽聞、情緒很強烈的事件情節時,也會仿若喝水一般平淡,給人一種空洞感。有些Borderline可以感覺到自己內心空空的、很孤單,有些Borderline連自己內心的空虛、空洞,他是全然感受不到的。但所有的Borderline都有個共同點:他們對於自己心裡想要什麼、需要什麼,常常沒辦法深刻體會到或感覺到,或者,他們只能體會到一點點,或者只能有片面的體會或覺察。這時,需要依賴治療師先幫他感覺到,反映給他知道,引導他去體會。
  我遇過的所有Borderline,都有感情的困擾。因為他們過往的成長經驗、求學經驗或感情經驗中,常佈滿著大小不一的創傷。試想:一個全身傷痕累累的人,不管遇到怎樣體貼、照顧他的對象,一旦在關係中兩人靠近一點了,對方擁抱、扶持他的時候,他若身上的傷還沒癒合,碰到傷口總是會痛的。更何況這群Borderline個案心中的傷痕累累,許多傷口還沒好,就又繼續增加新的傷口,傷口都還敞開著、還在淌血,從未處理過、包紮過,不管遇到誰,只要靠近他們,他們都會覺得痛。即便治療師是接納也試圖照顧這群Borderline的,幫這群Borderline清創、上藥、包紮時,他們一定也會覺得痛。更何況他們談戀愛的對象,是更靠近他們傷口的人,常常是既支持他們同時也繼續傷害他們的人,所以他們在戀愛中常常又更覺得痛苦、難受了!治療關係中,治療他們、愛他們,他們會痛;戀愛中,另一半傷害他們同時又愛他們,他們也痛。久而久之,愛與痛的連結綁得越來越深,愛與痛越來越融為一體。是愛?還是痛?對他們來說,真的是難以分別了……
  那麼,身為助人者,要怎麼愛他們、照顧他們,不至於讓他們把「照顧與愛」誤會成「傷害與痛」,不至於讓他們在治療中太難受?我們下一篇文章會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