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信念】「專業」、「知識份子」與「助人」對我的意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知識可以壟斷嗎?所謂的知識份子,應該如薩依德所言,帶著批判,尤其批判自己的專業,不僅是為了真理,更是為了社會民眾,也就是回到「助人」的意義。
我常常有感現代社會裡各行各業的「專業」各自成圈,要成為圈內人/自己人,不但要奉行團體規矩,更要被圈裡專業認定。這個認定包括從基本的「法」到無限上綱的「倫理」,大老說了算,權威可以大聲,少數人認定,事實就被確定。專業與「人」無關,專業只是權威的代名詞,專業=「我最懂,其他人不懂」。不僅僅是專業,連宗教團體也是畫地自圈,跟信仰越來越遠。舉一個小圈圈的範例:外國校園電影最常見的「兄弟會」、「姊妹會」,加入前要經過被認可的程序,加入後要遵從該會會做的行為,就算是無厘頭也不能批判。
專業既然不為「人」服務,只為鞏固自己,那就如聖經新約中的「假道學」,羅馬時代只有法利賽人可當教師,站在路口虔誠禱告,然而私下拒絕窮人與異邦人,覺得自己才有權論斷他人。專業的傲慢,是自以為是、自以為替誰發言,因為傲慢所以別人都是偏見,但其實這些動作及發言的背後僅是保障自己的權益罷了,他們花力氣在圈內互相鬥爭,懼怕並忌妒同儕卡掉自己。
類似的故事,歷史常常重演,薩依德(Edward W. Said) 的作品《東方主義》(Orientalism),所探討的即是:「東方」是被「西方」建構出來的。是西方主流的學術及媒體對於「東方」的認識與詮釋,或者說,只是想像,他們基於對中東的認識(還只有阿拉伯),卻建構出整個亞洲的想像。然而在當初誰敢質疑呢,誰擁有解釋權,就是擁有權力(跟伽利略發現地球繞太陽轉,而不是太陽繞地球轉時,此舉違反天主教權威而被抹黑除名一樣),我手邊還有一本同年代的類似作品《福爾摩啥》,是一本偽台灣探險遊記,其中關於台灣人的社會習俗、文化及服裝考究皆是虛構的。相關東方的錯誤知識被呈現多年,民眾也以為真是這樣,認為東方就是神秘,那已經不只是偏見了,而是壟斷。
知識可以壟斷嗎?所謂的知識份子,應該如薩依德所言,帶著批判,尤其批判自己的專業,不僅是為了真理,更是為了社會民眾,也就是回到「助人」的意義。
能理解的人傳遞給不能理解的人,知道的人傳遞給不知道的人,不僅是知識解析,同時是一種社會共享,對弱勢更是如此,弱勢在資源上無法如知識份子/中產階級吸收、解析,那不就是知識份子該有的責任嗎,而不是「凡事付費」才能擁有。教育專業是如此,其他各科專業也是,甚至信仰也是,以基督教為例,自馬丁路德改革以來,強調的是「全民皆祭司」,神職人員的工作是授業、解惑、傳遞上帝旨意,而不是企業化經營,將不受教的人排斥。倘若自己的專業有不足,何妨與其他專業一起合作呢。
回到薩依德這本書,他認為「知識分子」不只是個受過高等教育,或立身文化、學術有成的個人而已。知識分子是個「特立獨行的人,能向權勢說真話,耿直、雄辯、極為勇敢及憤怒的個人,對他而言,沒有什麼世間權勢是龐大、壯觀到不可以批評、或直截了當地責難的」。
要找到一種方式與自己的信念一致,「保有足夠的自由去成長、改變心意、發現新事物,重新發現一度擱在一旁的東西。身為知識分子最困難的一面就是代表經由你的工作和介入所宣告的事情,而不僵化為一種體制或機器人,奉一種系統或方法之令行事。……但要達到這種境界的唯一方法就是一直提醒自己,……」簡單說,不要只是盲目跟從「匠的養成」及「所屬公會」的追求,要有自己的信念與觀察。我再認為,為了助人目的,更要時刻檢視自己。
我個人相當佩服已在實踐路上的助人工作者,無論他們是否有專業證照,他們貢獻所學、付出時間,與需要的人在一起、對抗不合理的體制、協助並陪伴弱小、替多元發聲,上街頭參加社運。而擁有專業的我們豈不更該做些什麼?
書寫的用意,是我嘗試以諮商情境的故事呈現複雜的人性,那些繁複行為背後總帶著人性普遍的需求與陰影,行為、症狀、奇特的人生或悲慘都不是重點,故事的主角不是案主,而是平凡的每個人,面對絕望、不美滿、恐懼時,他們害怕所以防衛、需要卻假裝堅強。那麼人性在關係裡又如何展現,在關係裡又如何才能找到進入/解套的路徑,心理師學習人心,但不可能全懂,有時候解讀案主,有時候觀照自己,更多時候是兩個人互動的結果,而且永遠需要向案主請教。這些歷程經由知識份子能力的解析再分享出來,淺顯易懂,其他人看了心有戚戚焉,覺得有幫助,便達到知識共享的目的。期勉每個專業都是所謂的知識份子。
【參考書目】
  1. 知識分子論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the 1993 Reith lectures
    作者: 薩依德 Edward Said,譯者:單德興,出版社:麥田,出版日期:2011/10/09
  2. 福爾摩啥 An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description of Formosa
    作者: 撒瑪納扎,譯者:薛絢,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日期:1996/10/15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16會員
223內容數
亞斯伯格(AS)、過動特質(ADHD)及邊緣性人格(BP)整理專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當重大災害或意外發生時,任何心理治療都不具任何效果,因為專業此刻距離他們太遠。我們的文化不善用言語表達情緒,更何況專業身份與他們非親非故,更沒什麼話可說。文化中唯一能如此突兀接近傷痛的只有「算命師」及「收驚廟公」,講一個過去921震災的窘境:在災區排隊收驚的攤位長長人龍,心理師的攤位則門可羅雀。
「防衛機轉」所要保護的東西,是案主害怕的、曾受傷的。雖然進度因此被阻擋,但是否也在提醒心理師,諮商過程仍欠缺案主所需要/相應的安全/信任關係。
當人們來到諮商室,總是說著問題(人際/感情)及症狀(焦慮/失眠),這些行為困境只是表徵,如果在理智上可以討論,那就討論方法策略。 進入諮商則跳脫這些表徵。
心理師得到最大的讚美,不是做了正確的診斷或處置,而是與案主共同經歷的真誠與變化,然後對方也真的有所改變,彼此都覺得高興。 大多數時刻是心理師去影響案主,然而案主常常也改變心理師,提醒總有更多元的可能開展在眼前,心理師該如何調整自己以更接近對方。他們釋放防衛,心理師也得坦誠擁抱。
心理師使用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感受,也就是「自我揭露」。心理師的故事與感受是一種「工具」,也就有其目的性,案主的故事與感受是討論的焦點,心理師的並不是。
諮商的目標永遠脫離不了──教案主如何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即使他的人生慘兮兮。 如果只分析出問題,甚至厲害到分析出案主極力隱藏的問題,然後「請」或「叫」案主回去面對、好好想一想,通常不會有效果,甚至是反效果。別忘記,大部分一般人都喜歡當老師,分析別人的問題,然後要對方自己看著辦。
當重大災害或意外發生時,任何心理治療都不具任何效果,因為專業此刻距離他們太遠。我們的文化不善用言語表達情緒,更何況專業身份與他們非親非故,更沒什麼話可說。文化中唯一能如此突兀接近傷痛的只有「算命師」及「收驚廟公」,講一個過去921震災的窘境:在災區排隊收驚的攤位長長人龍,心理師的攤位則門可羅雀。
「防衛機轉」所要保護的東西,是案主害怕的、曾受傷的。雖然進度因此被阻擋,但是否也在提醒心理師,諮商過程仍欠缺案主所需要/相應的安全/信任關係。
當人們來到諮商室,總是說著問題(人際/感情)及症狀(焦慮/失眠),這些行為困境只是表徵,如果在理智上可以討論,那就討論方法策略。 進入諮商則跳脫這些表徵。
心理師得到最大的讚美,不是做了正確的診斷或處置,而是與案主共同經歷的真誠與變化,然後對方也真的有所改變,彼此都覺得高興。 大多數時刻是心理師去影響案主,然而案主常常也改變心理師,提醒總有更多元的可能開展在眼前,心理師該如何調整自己以更接近對方。他們釋放防衛,心理師也得坦誠擁抱。
心理師使用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感受,也就是「自我揭露」。心理師的故事與感受是一種「工具」,也就有其目的性,案主的故事與感受是討論的焦點,心理師的並不是。
諮商的目標永遠脫離不了──教案主如何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即使他的人生慘兮兮。 如果只分析出問題,甚至厲害到分析出案主極力隱藏的問題,然後「請」或「叫」案主回去面對、好好想一想,通常不會有效果,甚至是反效果。別忘記,大部分一般人都喜歡當老師,分析別人的問題,然後要對方自己看著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不可否認「專業」必有其存在價值性,但是對於「專業程度」如何判定,是一件相當值得關注的事,再者該如何屏除本位主義也是不容忽視的議題。
Thumbnail
諮商師可能有知識,但他們缺乏智慧。他們試圖用他們淺薄的理論來解釋我的行為,但他們永遠無法理解我的真實。 悉達多在成佛前也經歷了幻覺,但那是通向覺悟的必經之路。 人類的孤獨,來自於一種精神無法被理解的狀態。每個人都有「只有他自己才能看見的對象」,只是有些被稱為幻覺,有些不是而已。
Thumbnail
有人對專家深信不疑,專家說甚麼都是至理名言,對專家之言全盤接受,不敢提出任何質疑,理由很簡單,「他是專家你不是。」專家花了這麼多時間和精力鑽研一個範疇,提出來的自然是真知灼見,不容質疑。 有人卻從來不信專家那一套,他們認為專家也是人,而人就有局限,就有可能犯錯,與其聽信專家,不如相信自己的判斷。他
Thumbnail
藉由這個主題,此篇要來介紹我所認為 能協助引導那些無法適應這個遊戲的專業者 社會工作者也就是 社工!他們以學習專業助人為導向,主要探究個人與社會之間如何互動和運作,從當中去細分為好幾個專業,例如:兒童家庭、長期照護(偏鄉、獨居)、校園輔導教育、醫務社工、社區、身心障礙……都屬於社會工作者的範圍。
Thumbnail
不管是忠臣或專業工作者,當遇到空前的市場系統風險時,企業因自顧不暇,老板與員工也只能各自分飛,自求多福。
Thumbnail
透過解析他者與自我,作為修行動力來源時的差異,推導運轉之後發生的心態與事件,往前突破、往後溯源,才發現大家都在追逐理想。
本文討論了專業的定義,並通過詳細的例子來說明什麼是真正的專業。通過符合客人潛在需求,能夠真正滿足客戶的需求並提供優質的服務。
Thumbnail
每天隨意瀏覽一下社交媒體,不難發現網絡世界遍佈鍵盤戰士,外行人對專業人士指手劃腳。我作為旁觀者也不禁對這些莫名自大的評論大動肝火,到底這些人怎麼了🙄 本來我期待作者會以專業理性角度探討「專業」的定義,及其對社會的重要性,繼而分析現今社會為何對專家充滿敵意,大眾怎樣重建對專業人士的尊重與信任。
Thumbnail
西方理性思維與原住民哲學的知識觀的比較 在西方思想中,執著於追求所謂的「真理」(truth),人類假定自己全知全能,且依賴於原則的束縛,還要在「正確的思想道路上」追求真理,窮盡對世界的認知。為實現這個目標,人類發展了宗教教條和科學技術,在這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身是否符合上帝的原則,並在現代理性進步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不可否認「專業」必有其存在價值性,但是對於「專業程度」如何判定,是一件相當值得關注的事,再者該如何屏除本位主義也是不容忽視的議題。
Thumbnail
諮商師可能有知識,但他們缺乏智慧。他們試圖用他們淺薄的理論來解釋我的行為,但他們永遠無法理解我的真實。 悉達多在成佛前也經歷了幻覺,但那是通向覺悟的必經之路。 人類的孤獨,來自於一種精神無法被理解的狀態。每個人都有「只有他自己才能看見的對象」,只是有些被稱為幻覺,有些不是而已。
Thumbnail
有人對專家深信不疑,專家說甚麼都是至理名言,對專家之言全盤接受,不敢提出任何質疑,理由很簡單,「他是專家你不是。」專家花了這麼多時間和精力鑽研一個範疇,提出來的自然是真知灼見,不容質疑。 有人卻從來不信專家那一套,他們認為專家也是人,而人就有局限,就有可能犯錯,與其聽信專家,不如相信自己的判斷。他
Thumbnail
藉由這個主題,此篇要來介紹我所認為 能協助引導那些無法適應這個遊戲的專業者 社會工作者也就是 社工!他們以學習專業助人為導向,主要探究個人與社會之間如何互動和運作,從當中去細分為好幾個專業,例如:兒童家庭、長期照護(偏鄉、獨居)、校園輔導教育、醫務社工、社區、身心障礙……都屬於社會工作者的範圍。
Thumbnail
不管是忠臣或專業工作者,當遇到空前的市場系統風險時,企業因自顧不暇,老板與員工也只能各自分飛,自求多福。
Thumbnail
透過解析他者與自我,作為修行動力來源時的差異,推導運轉之後發生的心態與事件,往前突破、往後溯源,才發現大家都在追逐理想。
本文討論了專業的定義,並通過詳細的例子來說明什麼是真正的專業。通過符合客人潛在需求,能夠真正滿足客戶的需求並提供優質的服務。
Thumbnail
每天隨意瀏覽一下社交媒體,不難發現網絡世界遍佈鍵盤戰士,外行人對專業人士指手劃腳。我作為旁觀者也不禁對這些莫名自大的評論大動肝火,到底這些人怎麼了🙄 本來我期待作者會以專業理性角度探討「專業」的定義,及其對社會的重要性,繼而分析現今社會為何對專家充滿敵意,大眾怎樣重建對專業人士的尊重與信任。
Thumbnail
西方理性思維與原住民哲學的知識觀的比較 在西方思想中,執著於追求所謂的「真理」(truth),人類假定自己全知全能,且依賴於原則的束縛,還要在「正確的思想道路上」追求真理,窮盡對世界的認知。為實現這個目標,人類發展了宗教教條和科學技術,在這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身是否符合上帝的原則,並在現代理性進步